第五章
假使
能再召開一次會,
來討論根絕一切會議,那該多好。
1922年3月6日,列寧在全俄五金工人代表大會共產黨團會議上說:“昨天我偶然在《消息報》上讀了馬雅可夫斯基的一首政治題材的詩……從政治和行政的觀點來看,我很久沒有感到這樣愉快了。他在這首詩裏尖刻地嘲笑了會議,譏諷了老是開會和不斷開會的共產黨員。詩寫得怎樣,我不知道,然而在政治方麵我敢擔保這是完全正確的。”列寧的評價鼓舞了詩人。
1924年,馬雅可夫斯基寫成了著名的長詩《列寧》。1927年,寫了著名的敘事長詩《好!》。20年代後半期,馬雅可夫斯基創作了許多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抒情詩,如《給聶德同誌——船和人》(1928)、《蘇聯護照》(1929)、《突擊隊進行曲》(1929)、《關於庫茲涅茨克的建設,關於庫茨涅茨克的人們的故事》(1929)。此外,馬雅可夫斯基還寫作(並參加演出)了兩個劇本《臭蟲》(1928)和《澡堂》(1929),作者用怪誕的情節和喜劇手法諷刺了蛻化變質分子、官僚主義者和小市民的庸俗習氣。
馬雅可夫斯基深切同情帝國主義壓迫下的中國,寫了不少關於中國和中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詩,如《滾出中國》(1924)、《莫斯科的中國人》(1926)、《憂鬱的幽默》(1927)、《歌就是閃電》(1929)等。1927年,當中國工人和廣州軍隊占領上海,詩人寫了《最好的詩》。這是馬雅可夫斯基獻給1927年中國大革命的一首最有名的詩,表現了對中國革命的無限同情和關心。在大革命失敗後,詩人仍然對中國人民寄予很大的希望,在逝世前不久寫的《致中國的照會》(1929)中,他支持中國人民,反對中國軍閥。
馬雅可夫斯基對詩的創作極其嚴肅,為了用確切的字眼表達思想,他把一行詩寫成十幾種不同的表達法。他把做詩比作鐳的開采,“想把一個字安排得停當,那麼,就需要幾千噸語言的礦藏”,“而這些恰當的字句,在幾千年間都能使億萬人的心靈激蕩。”
1930年2月,馬雅可夫斯基加入了“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聯盟”。1930年2月,他舉辦創作20年展覽,還寫了總結自己一生的長詩《放開喉嚨歌唱》。在展覽會上他初次朗讀了這首長詩的序曲,受到熱烈歡迎。
1930年4月14日,馬雅可夫斯基自殺而死,他在《致大家》的信中說,這是由於“個人原因”。
馬雅可夫斯基是一個在詩歌藝術上勇於探索和創新的詩人。他的詩句結構特殊,把一句詩分成若幹行排列——即“樓梯式”,使詩的節奏更加鮮明。
敘事長詩《列寧》(1924)是關於列寧和革命的史詩,詩人第一次在詩歌中成功地塑造了列寧的光輝形象,歌頌了列寧及其偉大事業。長詩在列寧逝世後的當年完成。全詩由序詩和3章正詩組成。第1章敘述列寧出生前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說明俄國無產階級的成長壯大,需要自己的領袖。長詩第2章,是占中心地位的一章,敘述俄國解放運動第三階段的曆史,主要敘述俄國的革命運動和列寧的活動。列寧的生平活動與祖國的曆史發展緊密聯係著。長詩第3章,敘述列寧的逝世和蘇聯人民的悲痛情景及他們繼承列寧事業的信心和決心。
在創造列寧的形象時,馬雅可夫斯基堅決反對把無產階級領袖看作“上帝的賜予”、“帝王的風采”、“天才”、“超人”等。詩人說,他“生怕那甜言蜜語的美侮辱了列寧”。那麼,詩人表示,他將冒著“被踩成肉醬”的危險,也“要把瀆神的話炸彈似的擲上雲霄,向克裏姆林宮怒吼:打倒!”詩人說:“這些崇拜的儀式,這些紀念的製度,會用甜膩膩的聖油掩蓋住列寧的淳樸。”
馬雅可夫斯基強調列寧是群眾的一員,和人民有血肉的聯係:“他也和我們一樣,有著自己的興趣,他也和我們一樣,克製自己的病痛”,“他屬於人世”,是“在人世間生活過的所有人中最深入人世的一個人”。與此同時,列寧決不是眼睛盯著食槽的庸夫俗子。
列寧是人民的領袖,同時又從人民中吸取力量。馬雅可夫斯基著力刻畫了列寧淳樸平凡的性格,
列寧在平凡中見偉大,淳樸中顯崇高。詩人說:“他和你,和我,完全沒有區別,要說有,那就是他的眼角被深沉的思想多打下了幾個皺褶,而嘴唇也比我們善於諷刺,比我們堅決”,不過,“這不是飛揚跋扈、揚鞭驅車從你身上碾過去的那種暴君的‘堅決’”。“他對同誌滿懷著深厚的愛,他對敵人堅決得賽過鋼鐵”,列寧是“最人道的人”。
馬雅可夫斯基把列寧身上普通人的和領袖的特質高度地統一起來了。列寧的形象對蘇聯人民異常親切,但列寧是勞動人民的傑出代表。詩人非常注意列寧和黨的關係,把對列寧的歌頌和對無產階級政黨和黨的事業的歌頌緊密結合起來。因此,列寧形象不僅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而且也體現著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本質力量。
長詩中交替著敘事和抒情的筆調。長詩的語言富於表現力。詩人時而用談話和敘事的語氣講述曆史事件,時而用熱情親切的語調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時而用憤怒的音調斥責敵人,時而用嘲笑的語氣同那些堅持陳腐的美學觀點的詩人和批評家爭論。《列寧》是蘇聯社會主義詩歌的豐碑,它對於文藝塑造領袖形象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長詩《好!》(1927)最初叫《十月》,後改為《1917年10月25日》,最後將要出版時才定名為《好!》,並附有一個副標題:《十月的詩》。
《好!》是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祖國的讚歌。它以藝術的形象再現了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國內戰爭以及當時剛剛開始的社會主義建設。長詩共19章,可以分為4大部分。
第1部分(1~6章),敘述從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重要曆史事件:革命前夕的國內形勢,十月武裝起義的準備和實行,黨和列寧組織人民對資本主義進行革命衝擊。最後一章是十月革命的偉大場麵:工人赤衛隊和水兵們襲擊冬宮,臨時政府的30幾位部長被革命工人和士兵逮捕了。
長詩第2部分(7~9章):關於黨、人民和國家。詩人反映了“共產主義義務勞動星期六”,強調黨的組織和領導作用。
長詩第3部分(10~16章):描寫國內戰爭時期的艱難和人民的奮鬥。詩人敘述千百萬人民同黨和政府分擔艱苦,經受著嚴重的考驗。冬天,“牙齒凍得格格地響”,“肚子想要吃東西,把腰帶——勒得更緊,拿起了槍——走上前線”,詩人憶起自己在那些艱苦歲月,曾因禦寒取暖被木柴的煤氣熏昏,他曾吃過馬肉充饑,和自己家裏的人共食比指頭多一點點的一撮鹽。詩人寫道:在這艱苦的年代,社會主義的祖國比任何時候更為可愛。“我選過許多溫暖的國家,但是隻有這個冬天才使我真正體會到愛情、友誼和家庭的溫暖。隻有睡在這樣的大冷天,大夥兒緊緊抱著,牙齒格格發顫,才能夠真正明白對人們不能吝惜棉被和關懷。”
長詩第4部分(17~19章):講到建設和在紅場上對烈士的懷念。最後一章詩人用最高亢的音調歌唱祖國的未來:“我讚美祖國的今天,但我要三倍地讚美祖國的明天!”
長詩《好!》語言豐富生動,詩人把宣傳鼓動語言與抒情語言結合起來,往往一章中語言的多樣形式相交織。長詩是詩人作品中韻律最豐富之作。長詩每一章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律。
詩人曾在莫斯科和其他城市朗誦過30多次《好!》,受到聽眾熱烈歡迎。在一次朗誦《好!》的晚會上,當詩人朗誦到第19章中的詩句“列寧在我們的腦中,槍在我們手中”時,一位青年紅軍戰士站起來說:“還有你的詩在我們心中,馬雅可夫斯基同誌!”
1930年,馬雅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富爾曼諾夫
富爾曼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1891生於科斯特羅馬省謝列達村(現為伊凡諾沃州富爾曼諾夫市)一個農民家庭。1912年進入莫斯科大學語文曆史係。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富爾曼諾夫曾在前線救護列車上工作。1917~1918年在伊凡諾沃-沃茲涅先斯克擔任領導工作。1918年加入共產黨。國內戰爭時期任恰巴耶夫師政治委員和紅色陸戰隊政治委員、革命軍事委員會駐土爾克斯坦戰線全權代表、軍政治部主任,主編《紅色軍人》報。曾獲紅旗勳章。
內戰結束後,富爾曼諾夫在國家出版局文藝部工作,兼任莫斯科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書記和全蘇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執行委員,從事創作活動。1912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短、中、長篇小說,詩歌,特寫,政論和文藝評論等,反映革命前的生活或描寫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
中篇小說《紅色陸戰隊》(1922)、長篇小說《恰巴耶夫》(1923)和《叛亂》(1925)均取材於國內戰爭,突出共產黨在武裝鬥爭中的領導作用,描寫紅軍的英雄主義和新人的成長過程。
《恰巴耶夫》是他的代表作,寫國內戰爭時期人民英雄恰巴耶夫的英勇事跡以及恰巴耶夫師成為一支有覺悟的革命軍隊的過程,通過對政委克雷奇科夫的描寫,成功地刻畫了黨的領導者的形象,是早期蘇聯文學中的優秀作品之一。愛倫堡
愛倫堡,1891年1月27日生於基輔一個工程師的家庭。1907就讀於莫斯科第一中學,因參加布爾什維克地下組織被開除學籍。1908年被捕,遂即脫離組織關係。不久獲釋,於同年12月流亡巴黎,1910年開始發表詩作,都是模仿象征派詩歌的習作性質的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5~1917年間,愛倫堡擔任莫斯科《俄國晨報》和彼得格勒《市場報》軍事記者,到法德前線采訪。戰爭使他產生了懷疑、悲觀情緒。這在詩集《前夜之歌》中有所反映。這個時期他還寫有軍事通訊,後來編輯成集,以《戰爭的外貌》(1920)為名出版。1917年7月回國。十月革命後,曾參加蘇維埃政府部門工作。1918~1923年間還出版了詩集《火》(1919)、《前夜》(1921)、《隨想》(1921)、《國外隨想》、《毀滅性的愛》(1922)、《獸性的溫暖》(1923)等,表示歡迎“另一個偉大的世紀”的誕生,同時對此感到“既狂喜又恐懼”。
1921年春開始,愛倫堡以蘇聯報紙記者身份長期駐在國外。20年代初,發表一些評論俄羅斯當代藝術和詩歌的論文,宣傳結構主義的藝術思想。1922年發表哲理性諷刺長篇小說《胡裏奧·胡倫尼多及其門徒奇遇記》,受到列寧的注意。小說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和革命時期歐洲和俄國的生活,對資本主義世界作了尖銳的諷刺和批判,同時也反映了作者矛盾複雜的思想。這個時期發表的其他小說,如《尼古拉·庫爾波夫的一生和毀滅》(1923)、《讓娜·涅依的愛情》(1924)等,則以個人與社會的對立為主題。在有些小說中,如《十三個煙袋》(1923)和《德·葉·托拉斯》(1923),加強了對於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道德的批判,以及對資產階級文化內在矛盾的分析。
1931年他周遊歐洲各國,目睹了法西斯主義的猖狂活動;回國後參觀訪問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建設的工地,受到了鼓舞,增強了對蘇維埃國家前途的信心。這個時期寫出反映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和新人成長的長篇小說《第二天》(1933)。1936~1939年西班牙內戰時期,他作為《消息報》記者幾次去西班牙,寫出一些詩歌和短篇小說集《停戰以外》、長篇小說《人需要什麼》(1937),表現他的反法西斯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在法國,他目擊法國的淪陷,以此為題材創作了長篇小說《巴黎的陷落》(1941),獲1942年度斯大林獎金。衛國戰爭時期,在《消息報》、《紅星報》及前線報紙上發表了許多政論,揭露法西斯主義的政策和道德,呼籲世界各國人民奮起鬥爭,並鼓舞他們必勝的信心。這些政論使他贏得了世界的聲譽,後來收集出版了3卷政論集《戰爭》(1942~1944)。
二戰結束後,他完成2部長篇小說:寫戰時生活的《暴風雨》(1948年度斯大林獎金)和寫戰後生活的《九級浪》(1951~1952)。50年代中期發表的中篇小說《解凍》(第1、2部;1954~1956)和各種形式的文藝論文,60年代發表的內容龐雜的回憶錄《人、歲月、生活》(6卷,1961~1965),在蘇聯文藝界都引起激烈的爭論。
1967年,愛倫堡因病醫治無效在莫斯科逝世。費定
費定,1892年2月24日生於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1914年畢業於莫斯科商業學院經濟係,後赴德國深造。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回國,費定歸途中被德國當局作為敵僑扣留;十月革命勝利後受聘擔任蘇維埃政府駐德使館翻譯。1918年回國,先後參加過反擊尤登尼奇的鬥爭,擔任過紅軍和地方報刊編輯。
國內戰爭期間,他創作了許多政論、特寫和短篇小說,其中小說《基謝爾叔叔》(1919)和《果園》(1920)曾獲得當時文學界的征文獎。1920年在彼得格勒同高爾基相識,後來寫了長篇回憶錄《高爾基在我們中間》(1937~1942),詳細記述了兩人長期親密的友誼。
1921年,費定參加“同路人”文學團體“謝拉皮翁兄弟”。20年代的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說《一個早晨的故事》(1921)和《安娜·季莫菲耶芙娜》(1922),中短篇小說集《脫蘭士瓦》(1926),長篇小說《城與年》(1924)和《兄弟們》(1928)等。其中,兩個短篇寫革命前外省小市民及地方官吏的愚昧、自私和冷酷;中篇小說《脫蘭士瓦》反映了新經濟政策時期農村富農勢力的囂張;兩部長篇小說都以十月革命引起的社會大變動為主題,一方麵揭露歐洲資本主義及舊俄地主資產階級統治的腐朽、沒落,肯定革命的必要性和布爾什維克黨人的堅強意誌,同時指責革命者缺乏人性和善良,宣揚藝術家隻有同革命保持一定距離才能創作出真正的好作品。這說明作者雖擁護革命,卻未能真正理解革命的性質。在藝術上則反映了他多方麵的探索。
20年代末和30年代,費定曾多次到德、法、意、瑞士等國訪問。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盜竊歐洲》(1933~1936)和《“阿爾克圖爾”療養院》(1940)。前者主要寫荷蘭一個林業大王的家世及其在蘇聯的經曆;後者寫瑞士一個肺結核病療養院裏的各種人物。兩部作品對處於經濟危機時期的歐洲資本主義社會作了廣泛深刻的揭露,但對當時蘇聯社會主義生活和蘇維埃新人的描寫比較簡單。
1941~1945年參加衛國戰爭。這期間創作的劇本《感情的考驗》(1942)和大量短篇、特寫,充滿愛國主義熱忱。戰爭結束後,他以《消息報》記者的身份出席1945~1946年在德國紐倫堡舉行的審判戰爭罪犯的國際軍事法庭,寫了特寫集《紐倫堡的審判》(1946)。
費定最重要的作品是戰後初年發表的兩部曲《早年的歡樂》(1945)和《不平凡的夏天》(1947~1948)。這兩部長篇小說主要寫一個青年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故事,表現個人和革命事業的關係,藝術在社會主義革命中的命運等,塑造了伊茲維柯夫和臘高靜兩個血肉豐滿的布爾什維克形象,畫麵廣闊,情節曲折,描寫細膩,語言優美,被認為是當代蘇聯文學中優秀的長篇小說,獲1949年度斯大林獎金。1961年開始發表的《篝火》原計劃是兩部曲的續篇,敘述主人公在30年代及衛國戰爭時期的遭遇,但未完成。
費定晚年發表過許多演說和文章,批評戰後蘇聯文學創作中某些故步自封、狹隘簡單、粗製濫造的傾向。他強調“打開窗戶”,提高創作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費定於1958年當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1959年起擔任蘇聯作家協會書記處第一書記,1967年為社會主義勞動英雄,1971年起任蘇聯作家協會主席團主席,1977年逝世。在我國,魯迅曾於1928年翻譯介紹他的《果園》。帕烏斯托夫斯基
帕烏斯托夫斯基,1892年出生於莫斯科一個鐵路員工家庭。1911~1913年在烏克蘭基輔大學自然曆史係學習,後肄業於莫斯科大學法律係。他曾當過工人、水手。十月革命後在報社工作,1912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
帕斯烏斯托夫斯基的早期作品表現出追求異國情調、充滿幻想的傾向,如《閃爍的雲彩》(1929)等。1932年發表的中篇小說《卡拉·布加茲海灣》,描寫蘇聯人民改造自然的鬥爭,將文獻材料與藝術構思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作者的成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