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宇航員應急救生手段
無論技術進步有多大,保證宇航員安全問題也不會失去其現實意義。隻要宇航員置身於航天飛行器內就隨時有發生事故的可能:火箭主動飛行階段內動力裝置或其他係統發生故障;軌道飛行階段座艙失去氣密、起火、氣體組成破壞;降落(再入)階段未按設計角度進入大氣層或因提前或錯後發出製動脈衝信號而未能在預定地點著陸。
若在主動飛行階段發生緊急情況,則可操縱的航天飛行器上裝有特定的設備,可保證乘員艙分離並實現安全著陸或濺落。
如緊急情況發生在軌道飛行或下降(再入)階段,則航天飛船可能在地球上任一地點迫降,結果是宇航員可能暴露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單槍匹馬地與大自然抗爭中要想取得勝利,毫無疑問需要意誌、勇敢和知識。但僅僅這一切還是不夠的,因此必須給宇航員配備起碼的救生生存手段。
個人救生生存手段包括食品、飲水和應急救生裝備。救生生存手段均應氣密包裝並存放在夠得著的地方,平時不動,僅在應急時取出使用。
影響個人救生生存手段內容的因素有:可能的飛行緯度範圍,此值取決於軌道麵與赤道的夾角;被搜索營救人員發現和救回前很可能有的漫長的獨立生存待援時間。
前蘇聯航天飛行器預計在陸地上降落。盡管如此,宇航員飛行訓練中仍然很重視乘員應急濺落時的行動準則。
應急救生食品
盡管食品很少成為生存下去之最重要的因素,它在保證人體能量需求方麵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保持工作效率。
在良好的條件下,人不進食而生存下去的時間可達30晝夜。在規定宇航員應急膳食時,一般取一晝夜的消耗量(10000~12500千焦)。內容有精煉食品、肉罐頭、壓縮餅幹、食糖、巧克力及食鹽,全係氣密包裝,可供一日三餐食用。
應急救生飲水儲備
業經測定,即使在靜息狀態,每人每晝夜仍須飲水2~3升。航天飛行器落在沙漠或大海時,飲水問題顯得尤其重要。
為了長期儲存,將特殊加工的飲水氣密封裝在容量為03~05升的水罐內。這種“飲水罐頭”可存放好幾個月。
應急救生裝備
應急救生裝備包括漂浮裝置、海上救生服(抗浸服)、配套服裝、通訊及信號裝置、備用藥品及營具。
應急救生漂浮裝置
漂浮裝置的用途是在水上支撐人體,使之能按要求的方式遊去。
拯救濺落時脫離飛船而被迫在水上漂浮的宇航員有相當的難度。統計數據表明,對落水者來說,最致命之處莫過於冷卻。水之導熱率為空氣導熱率的25倍。直接接觸水時,人體散發的熱量迅速地傳給環境介質。在10℃的水中穿著濕工作服的人,其保持工作能力的時間為1小時。若水溫為4℃,則安全時間為10~20分鍾;而水溫在0℃上下時,則幾分鍾後就可能喪失意識。各國的研究人員依據實驗數據認為,主動運動可在一定時間內補償機體熱耗損。但應想到,這會把人弄得精疲力盡。
人在水中的姿態(人體於垂直、水平或傾斜狀態漂浮)也很重要。體位垂直時,身體下部比上部承受更大水壓,致血液循環惡化,導致機體更快地過冷。令人體處於水平狀態則會使裝置結構更為複雜。現有漂浮裝置均係使人體保持傾斜姿態——傾角約45°。
充氣式浮漂(腋下救生器):整套裝置由二個浮漂,固定帶及吊救繩索組成。
浮漂不工作時置封包內,占體積較小。應急使用時牽拉封包繩,封包一打開,浮漂即可充氣。可用二氧化碳氣瓶自動充氣;也可用嘴吹氣,帶單向活門(吹氣嘴)的橡膠吹氣管即為此而設。
氣瓶牽拉起動(充氣)拉繩時,頂杆壓在撞針杆上,撞針刺穿封口薄膜,為氣體打開通向浮漂內部的通路。瓶內裝二氧化碳約28克,浮漂充滿時間為20~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