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伯林無法用星雲假說來回答上述種種問題。於是,在1906年,他和美國天文學家莫爾頓(ForestBayMo,Iton)一道,提出了企圖擺脫這一困境的另一套學說,後人稱它為“星子假說”。
星子假說認為,太陽的情況從一開始就和現在大致相同,隻是孤零零地一個行星也沒有。這孤零零的一輪紅日的前身也可能是一團星雲,但星雲在收縮過程中並沒有分離出一個個的氣體環,或者曾經分離出了這樣的環,但這些杯缺乏足夠的角動量,因而不能保持獨立的運動,最終還是被吸引落回星雲本體中去,或者漂散到宇宙中去。總之,太陽在形成的時候是一個孤家寡人。
星子假說進一步設想,在太陽形成。之後的某個時候,有另外1顆恒星朝著太陽運動過來,與太陽交臂而過。在它們相互接近的過程中,彼此間產生了巨大的萬有引力,並且越來越大。這巨大的引力在兩顆恒星上都引起了強烈的潮汐作用,於是從兩顆恒星上都吸出一股物質。這兩股物質彼此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座暫時的物質橋,如圖所示。當兩顆恒星相掠而過時,這座物質橋被它們帶著迅速地旋轉,得到了巨大的角動量,但星本身的角動量就因此減小了。
當這兩顆恒星分開的時候,物質橋被拉斷,每個恒星各得到一部分。太陽得到的這部分物質橋,在幾個薄弱的地方斷開,分成了若幹段,每一段以後逐漸凝聚成一顆具有一定角動量的行星,各自繞著太陽公轉。
這樣,在兩顆恒星相遇以前,它們具有很大的角動量,自轉很快,但都孤零零地沒有行星。但在相遇之後,角動量減小,自轉變慢,卻得到了行。
星子假說在解釋行星的形成和角動量分配等問題上顯得幹淨利落,另外它還給天文學帶上了更多的生物學色彩,行星的形成就像是兩顆恒星的某種“婚姻”結合的結果,地球是一個既有“父親”,也有“母親”的幸運兒。
1917年,英國天文學家金斯(James Hopwood Jeans)更詳細地發展了星子假說。他認為,從兩顆恒星拉出來的物質橋是雪茄煙形狀的,兩頭細,中間粗。斷開以後,最粗的部分形成了木星和土星這兩個最大的行星,其餘較細的部分則分別形成土星以外和木星以內的較小的行星。
這樣一采,星子假說就顯得更符合太陽係的現有情況,以致在將近40年的時間裏都沒有遭到異議,幾乎取代了星雲假說。
但是,星子假說也不是無懈可擊的。它首先就要麵對一個極其嚴峻的考驗,就是關於太陽和行星的年齡的問題。
按照星雲假說,太陽和行星起源於同一個星雲,那麼,它們便有著大致相近的年齡。在太陽係最外邊的行星是最老的,越靠近太陽的行星越年輕,太陽則比任何一個行星都更年輕。
但如果太陽係是像星子假說那樣形成的話,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這時,我們再也無法斷言行星和太陽的年齡大體相近了。既然太陽原來就是一個王老五,直到某年某月那個匆匆過客——遠來的恒星與它邂逅相遇,才使它得到了一群“孩子”。那麼,在此之前,難道太陽就不會獨自生活很長時間,比如,好幾百億年,甚至幾千億年(等於地球年齡的10倍、百倍)?所以查清太陽和行星(首先當然是地球)的年齡,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判斷誰是誰非。
除了星雲假說和星子假說之外,還有許多種太陽起源學說。
例如:有一種學說認為,太陽原來是一對雙星中的一個子星,在某個時候,從遠處突然飛來了另一顆恒星。這個第三者恰好和另一個子星發生了碰撞,然後它們就像兩個彈子球那樣朝不同的方向彈走,同時拉出了一長串物質,成為後來形成的行星的材料,而那個被碰了一下的子星則一去不複返了。
又有一種學說認為,太陽原來和另一顆恒星組成雙星。在某個時候,那顆恒星發生了大爆發。在爆發過程中,它朝太陽的方麵拋出了許多物質,而它則由於反衝作用,從此永遠離開了太陽。
還有一種學說叫做“俘獲假說”。它認為,太陽原來也是,“光棍”一個。它在銀河係內運動的過程中,在某個時候突然一頭鑽進了某個星際雲裏,在裏麵“撈了一把”之後又出來了。它從星際雲牛俘獲到的塵埃和氣體,就是日後形成行星的材料。
進入20世紀以後,關於太陽係起源的學說達數十種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