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活本來簡單,何必複雜對待
你有你的驕傲,我有我的自豪
很多人都知道“寸有所短,尺有所長”的道理,可還是習慣用自己的劣勢和別人的優點比較,然後活生生地被自己的自卑擊敗。
他們要陷入懊惱很簡單,隻需要隨時看到對方光芒四射的樣子,再反省自己不及常人的地方,兩相對比,自卑就已成立。
國人的自卑似乎是天生的,它被當作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我們永遠比不過父母眼中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永遠技不如人,永遠被親人捉住短處,然後被毫不留情地拿來和優秀者較量。
被父母洗腦是我們自帶的優勢,我們很容易被血緣和溫情綁架,漸漸學會了看著沸騰的油鍋說著不燙。
我們變成了這樣的自己,一個沒有別人逼迫,也能自卑到極點的自己。好像我們從未成長,好像自己生來就是無用的。
我有個朋友在創業,他選擇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打拚,項目很棒,產品的概念很新,市場前景可觀。在一些專業人士看來,他的應用軟件能夠帶來移動通信行業的全新變革,值得開拓,去找投資人拿到投資根本不成問題。
可是,自他創業以來,他一直糾結著要不要去讀研究生,要不要出國學習。因為他的猶疑不定,項目進度異常遲緩。
他多次問我的意見,我都堅定地告訴他,要盡快把自己的項目做好,在移動互聯網領域,不能快速更新產品,無異於自殺。
他不置可否,每次我回他一大堆話,他就隻回一個“嗯”字。我有點失望,決心再不要自以為是地勸他,可每次看見他陷入困境,我就又忍不住想拉他一把。
百般無奈之下,我甩給他一句話:“如果有人做出了和你類似的產品,你就來不及了。”
他卻告訴我,他覺得自己學曆一般,不會管理,不是極客,他要再花幾年時間慢慢去學。
他的想法根深蒂固,我知道自己勸不動他,索性就隨他去吧。
他要跟別人比學曆,當然會相形見絀,但創業和學曆無關,不會管理也不是硬傷,一開始誰也不是一下子就會帶團隊,這要在創業中逐漸探索。極客更不是問題,雇兩個極客,技術問題就迎刃而解。總經理無須事必躬親,支付寶也不是馬雲自己敲代碼做出來的啊。
他繼續猶豫不決,總覺得自己差勁。看到周圍人拿了留美的學曆回來,他能氣得半夜翻身流淚。
但是他沒看到,自己搭建好了產品架構,優化了網站界麵,招到了優秀員工,項目運營也可圈可點,一招一式自成一派。公司身形輕巧、閃躲得當,避開了許多創業公司常犯的錯誤。
在我看來,他是很優秀的,遺憾的是他從來不這麼認為。他不覺得自己是別人眼中的卓越者,甚至越來越消極懈怠,隻顧著沉迷於自己的世界,喪失了往日的英武瀟灑。任誰看他一眼,都會覺得他一臉苦大仇深。
他用了將近一年時間批鬥自己,公司業務遲滯,他仍是每天愁腸百結,糾結於要不要想辦法獲取一個出國深造的機會。
終於,我在參加一次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時,發現了展覽中有一款產品,和他的構想幾乎一樣。
我的惋惜之情油然而生,我想這種惋惜大概不亞於他吧。
我告訴了他這個消息,他隻說了一句:你看,我就是這麼差勁。
我真的被他逼到無話可說,他明明有實力可以做好,錯過機會還要抱怨自己本就不好。如此自暴自棄的程度,堪稱自黑界的鼻祖,也真讓周圍的人失望。
我從不會用雞蛋去碰石頭,用它碰鵪鶉蛋還差不多,畢竟它們是同類。比較也要出水平,哈佛畢業生不會傻到去和嬰兒比喝奶。
嬰兒有嬰兒的柔嫩可愛,大學生有大學生的氣質風采,這麼簡單的道理誰都懂,可為什麼總有人拿著別人的驕傲來懲罰自己?
其實,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們都把自己幻想得很完美。我們希望每個方麵都能拿得出手,既要擁有高大上的履曆,也要財富盆缽滿溢,還要愛得熱烈婚姻美滿。我們想要的無窮無盡,這不僅來源於我們要求彌補自己身上天然的瑕疵,還源於我們內心隱藏著的貪婪。
對於我的那個朋友來說,在他創業之前,就顯示出近乎強迫的完美主義傾向。他買回來的每件衣服,都會被仔細翻檢,衣服上所有看得見的線頭,一律要被剪掉。就這樣,每次出門前,他還要再翻看一遍自己的衣服。
他喜歡別人走他左邊,但他從不告訴其他人,隻是每次當別人站在他右邊的時候,他會默默地走過去。
創業之初,我告訴他產品有了雛形,就可以嚐試上市,之後,用快速迭代來不斷完善產品,這不僅能給用戶帶來新的期待,也可以充分反映市場中產品的動態,持續改進產品。可他偏不,他說喬布斯是他唯一的偶像,他就要一切做到完美才肯讓產品麵世。
結果顯而易見,他本來是想以移動互聯為入口,卻被別人搶了先。如此一來,他要費上幾倍的努力才能把對方份額搶過來,否則就要抱大公司的大腿。
可是,像他這樣萬事講究,恐怕也不肯低頭依附其他公司。
因為他完美主義的性格,他便不懼以軟碰硬,還偏要拿別人的優勢氣瘋自己。可他自己的長處呢?他似乎又短視到根本看不見。
當然,除了追求完美外,這樣的人還少不了另一個特點,那就是不能充分了解自己。
明明已經在創業,非要中途去拿學曆;明明可以雇人去做,非要自己親力親為。
不是金剛鑽,就別攬那個瓷器活。強行去做,隻能是摔了盤子又打了碗。
很多人有一技傍身,可唯一不英明之處就在於定位不好自己,結果錯失許多機會。他們看不到自己的長處,隻是一味地模仿別人,向另一類人靠攏,最終隻能是連自己都失去了。
其實,他有他的驕傲,你有你的自豪,你們互不妨礙,也能共同發展,為什麼你不能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呢?
我有個朋友,畢業那年來找我聊天,說自己不知道將來到底幹什麼。
他問我的近況,然後感歎說要不我也去寫作吧。
我告訴他,寫東西可真的要有耐心和毅力,還要承受各種來自市場的打擊。
他一笑,說:“那好吧,我去跟你玩創投。”
我苦笑,問他:“你自己有想做的事嗎?”
他說:“不知道。”
我無奈,繼續問:“你喜歡自己在學校學的專業嗎?”
他說不喜歡:“那個誰誰去做了律師,我也想去,可我專業知識不如他。我有個學姐,去做了銷售,提成很高,我覺得這個也不錯。”
我說:“那你可以去試試呀。”
他懊惱,而我又不善言辭,沉默了半個鍾頭,我開口問他:“你不是考過了會計證嗎?”
他一拍大腿說:“對啊,我當初還考了會計呢,工作幾年我就去考注會。”
他的工作終於有了方向,可我好奇,為什麼人總是那麼不了解自己。
我了解自己的方式是通過寫作,寫作能深入挖掘內心,讓我了解自己究竟在想什麼。當然,我認為所有和表達內心相關的事,都能讓你發現自己。比如縱情歌舞,比如靜心繪畫。
可能不了解自己的人都相對浮躁,看到什麼風向都要追著跑,跑著跑著步伐就亂了。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盡最大可能去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優勢在哪兒,軟肋又是什麼,怎樣揚長避短,而非以卵擊石。
你的人生由你做主,你無須看向別人,隻要你能發現自己的特質,並堅持不懈地挖掘下去,那麼,別人驕傲又怎樣?你永遠是最精彩的自己。
人生還有詩和遠方
時光使我們成了這樣的人:我們在現實中踽踽獨行,和想象中的明媚漸行漸遠。
上班途中,我們行色匆匆,滿麵愁容,所有的精明強幹隻用在能手疾眼快地擠上一班地鐵。怨氣在地鐵門開合的瞬間擁入人群達到頂點,車廂裏的人胸腔憋悶,隻需一句爭吵,憤懣就能噴薄而出。
這憤懣未免來得有些輕易和密集,可也那麼無能為力。
在列車上無意中聽見兩個老婆婆講話,一個持續抱怨家中瑣事,一個心態達觀耐心勸解。
愁容婆婆越講越急,眉頭緊蹙滿臉褶皺,從刷鍋洗碗說到與兒媳的爭執,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能引她動怒。
達觀婆婆剛開始還能耐心地給她講明道理,後來索性一哂,說:“你這樣我是勸不動了。”
愁容婆婆更急,話都哽著說不出來。
達觀婆婆說:“你要是長時間待在家裏,我勸完你,你回去了依舊要生氣。”
愁容婆婆一臉不解地問:“為什麼?”
達觀婆婆說:“你太局限了,總在一個地方待著,心胸都狹隘了。你該像我一樣,多出去看看,這些事哪值得你發火啊?”
好像在迷蒙狀態中被人迎頭一擊,這話真的刺痛了我。
一想到自己隻是往返於公司和家之間,閉著眼聞著味都走不丟,睜開眼周邊的風景都爛熟於心。很久沒感受到突如其來和意料之外了。一切都是預設好的,沒有變數,又何謂新鮮!
曾經的我也有過一個爛大街的夢想:走出去,去看看這個世界。然後,這個夢想真的爛掉了,爛在了肚子裏。
當我對尋常人都懷有一種深挖的本能時,就知道自己已經百無聊賴到了何種程度。心中再不能想象出快樂,也沒有雄心萬丈的自豪,生命隻餘下了尷尬,而我就這樣在理想和現實間掙紮。
從前我自認輕盈明媚,現在卻不堪重負,當然,這不是指體重的增長,而是填充於內心的絮物,在持續累加之後,最終重達萬斤。
最初我去了遠方,這並不是多麼遙遠的夢想,隻需初生牛犢的勇氣。
如今,我卻學會了妥協,學會給說走就走的灑脫送行,學會了和任我飛翔的自由道別。
一到周末,我就歇在家裏,連動一下都讓我自己驚訝,原來,我都懶成這樣了。
朋友給我打電話,叫我出去走走,我找借口推辭。
然後我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們去各地旅行,他們充當背包客,在路邊攤找到特色小吃胡吃海塞,穿著長裙戴墨鏡在海邊凹造型,真是羨慕得不得了。
可一想到出了房門就是呼嘯而至的疾走、奔跑,我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我的心底湧出驚詫,曾經的我愛健身,愛跑步,愛舞蹈,人生最大的願望是遊遍全世界,將五湖四海盡收眼底,覺得這樣才不枉人在世上走一遭。可現在我卻想一輩子都蜷在被窩裏,這裏不逼仄,不擁擠,我能做個優雅的慵懶女王。
這樣的狀態困住的不止我一個,不少朋友最初的願望和我相同,但他們也被自己日漸消瘦的理想所阻絆。現在這理想,成了他們的口頭承諾和善意的謊言,有時候他們說給自己聽,隻是為了證明初衷未改,心未滄桑。
可這話說出來又能證明什麼呢?根本不能證明什麼,任何話也證明不了,隻有行動才能。
我記得最初的自己,就是那樣單純地想去遠方,去看看大千世界,去觸摸最遠端的土壤。任何人都可以說我幼稚,但夢想不會,它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幼稚的是我們,對一個努努力就能實現的願望說不可能,這是自欺欺人。
對啊,去遠方,這有什麼不可能!
從芝加哥大學畢業的表妹,照樣放棄高薪工作,隻身離開家鄉,到各地行走。
一個背包加一副瘦弱的身軀,她就這樣天不怕地不怕,穿越了蠻荒的沙漠,走過神秘的火山。
途中,她還認識了一個同樣是背包客的男孩子,於是,兩人走上了同一條路。張揚的青春,就連戀愛和行走都是如此浪漫。
然而,我身邊敢於去追這個遠方之夢的人,隻有這個在異國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孩子。
或許,在她的生活理念中,冒險對於她來說,已經不算什麼了。她接受的教育告訴她這樣一句話:在一個地方混吃等死,才是冒險。
作為比她年長幾歲的姐姐,聽見這話,我不隻慚愧,更覺得是被人打了臉。
我開始相信懶惰是會蠶食勇氣的,我的懦弱和畏縮把我曾經的夢想驅逐到天邊,我卻停在原地心安理得。我想了好久,終於決心把自己找回來。我還算是個理想主義者,內心依然秉持著屈服於誰也不屈服於懦弱和畏縮的念頭。
隨後我給自己訂下計劃,周末健身兩天,工作日原本坐公交車的時間用來走路。每個假期我都盡量出去旅行,盡管車多人多得令人窒息,我也要尋找一處靜謐之地放空自己。
那時的男友還帶我去騎行,一人一輛炫酷的山地車,讓我這個自高中以來就沒摸過自行車的“車”盲著實忐忑了一把。
不過,我們一起去探尋城市中的世外桃源,卻著實讓我振奮。那種情緒讓我找回了曾經想要去遠方的幻想。
很久之後,我仍記得他的話:追夢是人生第一要事。
我爭取不讓自己閑下來,就能夠越發強烈地感受忙碌的力量,這種力量執著地推進著夢想。
去遠方很難嗎?不,我看到我的一些朋友真的利用閑暇時間去了一直想去的地方,回來後,他們滿臉明媚,更懂節製也更知包容,工作中反而少了許多焦躁情緒。
雖然他們不像表妹,敢於孑然一身在外行走,敢於為遠方卸下沉沉負重,敢於在最好的年華裏揮灑青春,但這樣的勇氣,已讓我心生敬佩。
我在努力,無論是擺正心態還是提升格局,管它是工作還是旅行。哪裏有那壯闊激蕩之景,哪裏就有我向往憧憬之心。
最初我想去遠方,而現在,我正在去向那遠方。
朋友別多,喜歡就好
我是個容易冷場的人,好像天生有著強大冰山氣場。我往那裏一站,一言不發就能讓氛圍凝固下來。
朋友邀我去唱歌、吃烤肉、到莊園踩木樁,我都一一謝絕。不想去的原因很簡單,我不大喜歡一堆人因為唱什麼歌,吃什麼肉,往莊園的哪個方向走而在內心和自己爭執不休。那麼多人聚在一起,心是散的,引領者怕照顧不到其他人意見,跟隨者隨波逐流、落落寡歡,妥協者心中暗自較勁。玩也被他人的意見綁架,不痛快。
不過,像我這般個性,雖隨心自在不受拘束,也難免遭朋友調侃:每次都是你潑涼水。
朋友說得多了,我也不好意思起來,心裏也總覺得對不住大家熱火朝天的勁頭。
於是,漸漸地,我開始勉強自己接受這些熱情。隻要他們達成一致,我就像個跟屁蟲那樣尾隨前去,不管腦子中的所有主見,腳步雜遝,眼神混沌,與他們的行動同步就行了。
在一次無聊的活動中,有個女孩子丁當告訴我說,她討厭這樣的活動,她要和他們斷絕朋友關係。
聽說,她當晚回去就把不少多年好友都拉黑了,這真是令人咋舌。一個看起來像妥協派的女孩子竟有如此魄力。
而我一邊痛苦地默默參加著朋友們舉辦的活動,一邊加了隻見過一麵的丁當為好友。
剛開始和她聊天時,她的防範心極強,一副你是不是也要浪費我的時間的質疑態度。她說她從不加陌生人,因為和不認識的人做朋友需要客套,需要了解,從無到有的情感最浪費時間。
熟悉一些了之後,我們就開始聊內心。這一聊,我們便直呼相見恨晚。那默契,就像我們是多年的好友,不慎散落天涯,如今又被我們撿拾回來,拚好了缺失的內心。
丁當和我常用的QQ表情都是相同的,我們都覺得微笑太尋常,齜著牙笑太誇張,壞笑會讓男生容易想入非非,所以恪守“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的座右銘,少發各種消息,常用可愛表情,顯示出不嬌嗔也不過分刻板的低調的淑女風度。
我們常一起開口說話,一起沉默,一起在微信上打出同樣的話,甚至,連找到工作和失戀也是同時。
失戀時我們抱著腦袋痛哭,兩個平時文靜的女生,被逼得直要砸酒瓶。她哭著哭著就笑得噴出鼻涕泡,說:“咱們幹嗎要為逝去的東西浪費感情?”
我拽住她說:“你太理智了,不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