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一個嶄新的新世紀,科學技術正以人類意想不到的發展速度深刻地影響並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和未來。
《科普知識百科全書》結合當前最新的知識理論,根據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特點,向青少年即全麵又具有重點的介紹了宇宙、太空、地理、數、理、化、交通、能源、微生物、人體、動物、植物等多方麵、多領域、多學科、大角度、大範圍的基礎知識。內容較為豐富,全書涉及近100個領域,幾乎涵蓋了近1000個知識主題,展示了近10000多個知識點,字數為800多萬字,書中內容專業性強,同時又易於理解和掌握,每個知識點闡述的方法本著從自然到科學、原理、論述到社會發展的包羅萬象,非常適合青少年閱讀需求。該書是豐富青少年閱曆,培養青少年的想象力、創造力,加強他們的探索興趣和對未來的向往憧憬,熱愛科學的難得教材,是青少年生活、工作必備的大型工具書。
本書在內容安排上,注意難易結合,強調內容的差異特點,照顧廣大讀者的理解力,真正使讀者能夠開卷有益,在語言上簡明易懂,又富有生動的文學色彩,在特殊學科的內容中附有大量圖片來幫助理解,具有增加知識,增長文采的特點,可以說該書在當今眾多書刊中是不可多得的好書。
該書編撰得到了各部門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從該書的框架結構到內容選擇;從知識主題的闡述到分門別類的歸集;從編寫中的問題爭議到書稿最後的審議,專家、學者都提供了很寶貴的修改意見,使本書具有很高的權威性、知識性和普及性。
本書采用分級管理、分工負責的辦法編寫,在編寫的過程中得到了國家圖書館、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一並表示真誠的謝意!在本書編寫過程中,我們參考了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編寫時間倉促,加之水平有限,盡管我們盡了最大努力,書中仍難免有不妥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打開核寶庫
探索微觀世界的奧秘
望著茫茫天宇、壯麗山河,從古至今,多少人在思索:世界萬物是由什麼構成的?它們是怎樣組成了這多姿多彩的世界?可以說,這是一個古老而年輕的話題,人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經曆了漫長的歲月,至今仍在進行著不懈的探尋。
早在周代,我國古代學者就提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構成。這五種基本物質相生、相克,構成了萬物的變化。公元前400多年,古希臘學者德漠克利特把構成物質的最小單元稱為原子,原子在希臘文中是“不可分割”的意思,認為正是原子和空間,構成了一切事物的本源。
古代學者的這種對物質結構的認識,隻是靠思辯而進行的哲學推論,真正對物質構成進行科學的研究和解釋,是近兩個世紀以來的事情。
18世紀後半期至19世紀中期,科學家通過大量化學、物理實驗,對物質構成的認識取得了一係列突破性的進展。先是300年前英國科學家玻意耳提出了化學元素的概念,接著,1808年化學家道爾頓創立了科學原子論,為人類探索物質之謎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1869年,俄國著名化學家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周期規律,製成了元素周期表,並根據元素周期規律預測了未發現的元素的特征,元素周期規律本身的奧妙和門捷列夫的推測,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元素周期律的發現被稱為“科學史上的裏程碑”,元素周期律成了打開原子構造大門的第一把鑰匙。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遜發現了電子,使人們對原子結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它證明了原子不是不可分的物質最小單位,原子本身也還有它自身的結構。經過一個世紀的努力,從原子論的創立到電子的發現,“原子”這個概念在人們心中終於失去了古希臘文原有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