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最早栽培大白菜的國家

大白菜又稱結球白菜、黃芽菜、包心菜,學名叫菘。是十字花科、芸苔屬,一年或兩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我國,栽培曆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栽培。在《名醫別錄》、《齊民要術》等古籍上已有記載。後來大約經過500年,到宋朝時有了實心白菜。宋代蘇頌所著的《本草圖經》上,已有“牛肚菘”的記載。元末明初時,我國種植大白菜已有豐富經驗。據1366年問世的《輟耕錄》記載,當時我國出產的大白菜,有“大者到十五斤”重的。

大白菜原產於我國,外國栽培的白菜,都是由我國傳入的,像越南、朝鮮、日本所栽培的都是。1875年,我國曾將三棵大白菜送到東京博覽會展出,而後在日本愛知縣試種,從此傳到日本各地。前蘇聯、尼泊爾、孟加拉、歐美等國的白菜同樣引自中國。

大白菜是我國的主要蔬菜,號稱“當家菜”。從秋末到冬春,它是食用時間最長、消費量最多的一種葉菜,現在全國各地都有栽培。華北是我國大白菜的主要產區,其中以山東省膠縣、福山、即墨,天津市,河北省的唐山、徐水等地為著名產區,很負盛名。在東北、華北、西北等地栽培麵積很大,約占秋菜麵積的40%左右,而產量則占50%以上,是“種一季,吃半年”的蔬菜。

當前,我國栽培的大白菜,主要有北京的抱頭白、抱頭青、翻心白、擰心白,上海的小白口,天津的筒筒白、青麻葉,河北徐水核桃紋、玉田大包尖,山東的福山包頭、濟南小包頭,膠州白菜、城陽青、二牛心,太穀二包頭、山西大毛邊,鄭州二包頭。以上品種,適應性強、品質好、產量高、耐貯藏。

大白菜營養成分很多,特別是維生素C和鈣的含量很高,是人體得到各種維生素和礦物鹽的主要來源。它易於消化,風味好,炒、燒、煮、做餡、鹽醃、酸漬、做泡菜都可以,且鮮美可口。吃法很多,可以和各種肉類一起吃,也可以和香菇、蝦米一起炒,或者紅燒。白菜同豬肉和筍一起燒醋溜白菜,味道十分鮮美。

中國大白菜自古以來為國內外消費者所歡迎。

在南齊時代,當文惠太子向周思頁詢問哪種蔬菜最好吃時,回答:“一是早春的韭,一是晚秋的菘。”

明代王世懋對大白菜評價很高,譽為“蔬菜中的神品”。

日本人對中國大白菜的評價是:“山東萊,山東原產,重之一種也。至大適人之嗜好……以其性質極優,未成葉球者,亦纖維不多,諸菜中最良品也。其味甜美,質極柔脆,其結成葉球者,煮食殊美。”

棉花產量最大的國家

我國是世界主要產棉國之一。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很重視棉花生產,製定了一係列發展棉花的方針政策,推廣了科學植棉技術,棉花生產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尤其是1978年以後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極大地調動了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掀起了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潮。棉花單產、總產都有大幅度增長,出現了迅猛發展的局麵。1979~1982年棉花產量遞增11%,1983年皮棉總產4637萬噸,比1949年建國初期的4445萬噸,增長10多倍,躍居世界首位,成為原棉出口國。

我國棉花生產的發展,總是和植棉科學的進步相伴隨的。我國棉花科學技術工作,是從我國棉花生產的特定條件出發來進行研究和推廣的。在以應用科學為主,同時重視基礎研究的方針指導下,國家設有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還在15個重點產棉省(區)設立專業棉花研究所或經濟作物研究所。據不完全統計,專門從事棉花科學研究的人員將近1000人,這是促進我國棉花科技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與此同時,實行科技人員和群眾結合,實驗室與試驗場、農村基地結合,積累了豐富的科學植棉經驗,獲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建國初期,引種岱字棉成功,產量高、品質好、適應性廣,到1958年全國種植麵積達5248畝,占棉田總麵積的617%,成為全國種植麵積最大的品種。我國自育的陸地棉品種共264個。全國棉花品種資源已搜集和保存了3800個,部分材料已進行了研究利用,為我國品種選育提供了豐富的種植資源。全國棉花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及中、低產鹽堿地植棉技術的開發,探明了高產棉花生育進程的合理模式,並將這些科學技術運用於生產實踐,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棉蟲綜合防治技術和植物生長激素的應用等也取得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