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張氏想著若是自己的弟弟和弟媳婦都在,他們看見繡兒出嫁那該多好啊,雖說自己把繡兒當親閨女,當畢竟不是生她的人。結果王張氏和繡兒兩人麵對著麵哭,張秦氏,張曹氏和三個表嫂也含著淚。

全福婆子一看這樣可不行,一會兒新娘的眼睛腫了,可就不好了。全福婆子就說:“好了,好了,都別傷心了,大喜的日子都高高興興的,昨天晚上哭嫁不是已經都結束了嗎?”

小王張氏(繡兒的大表嫂)這才擦了擦眼淚,勸王張氏說:“娘,別哭了,繡兒以後不是離得咱家更近了嗎?什麼時候想繡兒了就去串門那多方便。”每個人都收了眼淚,繡兒重新洗了臉,全福婆子就要給繡兒化妝挽發。

“嘭、嘭、嘭……”院子外的爆竹聲響了起來,新郎王成到了。院子裏傳來:“打新姑爺啊!”的吆喝聲。新婚三天不分大小,新郎要娶新娘一般都會挨打。迎親的時候,新娘的娘家人會打新郎,以便告訴新郎成親後不能欺負新娘,新娘可是有娘家撐腰的。

成親時,世族會有催妝詩之類的,但老百姓基本上不識字,所以這個時候新郎散點銅錢,接受一些小玩笑就可以了。很快王成就進了院子,這時候繡兒已經蓋上大紅蓋頭了。

繡兒在廳裏,對著爹娘的牌位磕頭,謝過爹娘的生養之恩。繡兒又對著王張氏和王可海磕頭,謝謝他們的養育之恩。村裏來幫忙的人,都說繡兒做得好。人們都說繡兒是個知道感恩的孩子。

村裏的人都知道繡兒基本上是在王可海家長大的,可有人不清楚,王可海一家人有多麼疼繡兒,就問:“張栓他姑一家子對張栓的妹妹好嗎?畢竟是親戚家。”

村裏四五十歲的人就說:“人家姑父,也是真疼孩子,繡兒六七了,王可海那時大中午的還領著繡兒沾知了。”

王可海沒想到。繡兒給繡兒的爹娘磕頭後,還給自己磕頭。繡兒在成親的時候個王可海磕頭,可就是把王可海看成自己的爹了呀,以後過壽甚至白事時,要按照閨女的標準做。王可海這個農家老漢,眼一下子就紅了,嘴裏就說:“好閨女,快起來,王成那小子如果以後欺負你,我就去揍他。”

繡兒聽著點點頭。

其實閨女出門時,長輩是不應該這麼說的。最起碼也要讓閨女和姑爺和和美美的過日子。王可海是太感動了,一下子把心裏話講了出來。

這個時候張秦氏和張曹氏已經避開了,因為嫂字有著掃帚星的掃字的諧音,是故人們相信嫂嫂於出門時相送會帶來不吉利。繡兒的大哥背起秀兒,將繡兒送到迎親的牛車上,據說新娘雙腳著地的話就會帶來惡運。

牛車離開不久,張栓將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車後,代表繡兒已是潑出去的水,以後的一切再也不予過問,並祝繡兒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王成迎親回去時,還要另走一條路回去,以取不會走回頭路之意。回去的路上正好經過村外麵的一條河,王成把準備好的紅氈蓋在牛車的前麵,作為“避邪”的意思。

到了王成家們口,牛車停了下來,聽見有人喊:“新媳婦到了,快放爆竹,跨火盆。”有好多小孩子們圍在牛車旁邊,擠擠攘攘的,送嫁的人隻好把準備好的花生撒下去。小孩子們去搶花生了,王成才扶著繡兒進門跨火盆。

火盆是放置於大門口的一盆火,讓新娘邁過去,寓意婚後的日子紅紅火火。繡兒後來聽村裏的人對她講,“你跨火盆的時候,火特別旺,差點將你的裙子點著,怪不得,你家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接下來要拜天地,進了屋子,王成就放開繡兒的手。

繡兒在蓋頭下,隻能看見王成的大腳,看了幾眼覺得他的鞋估計是在哪買來的,鞋子做的比不上自己做的好。繡兒在事後想過很多次,為什麼別人拜堂的時候都是會緊張的,怎麼自己當時就想王成的鞋不好呢?難不成自己的腦子缺根弦。

有主辦婚事的的人高聲喊: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齊入洞房。”

繡兒按照李媒婆的提示跪下磕頭,與王成進來裏屋。

繡兒坐在炕邊上,王河家就說:“新郎趕緊去陪酒,新娘子就由我照顧著。”

這樣王成沒和繡兒說一句話就出去了。王河家又說:“弟妹記得千萬別掀蓋頭,時間不早了,你也餓了吧,我去廚房那裏去給你拿點吃的。”王河家風風火火的也出去了,隻留繡兒自己頂著蓋頭在屋裏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