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繡出孝初提親事(1 / 2)

大元朝已經建立將近二百年了,第十六代皇帝元文帝登基後,改年號慶元。現在已經是慶元六年,自從元文帝頒布減輕工匠、商家的賦稅的政令後,工匠、小商家的日子比以前好了很多。故事就在這個時間開始。

王家村村裏隻有幾戶是青磚房,其餘的都是泥土房,幾乎村裏大多數人家是餓不死吃不好的。北方冬天夜裏的村中連狗吠的聲音都消失了,夜黑了為數不多的幾戶人家仍點著油燈,屋裏的女人也許在織布防線,也許在納鞋底……

在一家青磚屋裏也是王家村的富戶王老漢王可海。家裏一個老婦王張氏手裏納著鞋底,對正在織布看上去十六七的的姑娘(也就是張繡)說:“今天呢大嫂子來和我商量你出孝了該定親了,我看村東頭的王木匠不錯,你過去不愁吃穿,上無婆母下無妯娌。”

女孩子沒說話繼續手中,燈光太暗太黃還在跳躍,繡覺得自己的臉和耳朵越來越燙,老婆子絮絮叨叨地說 :“你也別覺得他年紀比你大,年紀大他會讓著你。”

繡兒“嗯”了一聲,聲音太小在織布的聲音中王張氏不知道聽沒,“你嫁給王木匠以後,在這王家村有你表哥們在,不會有人欺負你,我也能照顧你,雖然窮了點,但有手藝就好。別的人可沒這麼合適。我讓你姑父去打聽一下,那老頭子不知道去了沒有。”

繡兒慌慌張張的把織布機收拾好說了聲“知道了,姑 ,我去睡了。”其實繡兒隻聽見了前幾句定親,後麵就因為有些害羞又織著布跟本沒聽清。

繡兒回到自己屋連油燈都沒點,借著月光打了水洗了洗臉,覺得臉和耳朵沒有那麼熱了,才點了油燈,又兌了熱水坐在炕上洗腳發呆,其實也不是發呆,隻是繡兒想著自己過去的日子。

繡兒的娘嫁了繡兒的爹生了雙胞胎兒子,一家子很是高興。有在雙胞胎十歲時生了繡兒但是難產,身子就不好了,王張氏心疼兄弟弟媳婦和小侄女,怕弟媳婦生著病照顧不好秀兒,難養好身子,弟弟也就更累,從小就把繡兒抱過來養。這是繡兒懂事時聽自己娘說的。

從繡兒懂事起,基本上是在自己姑姑家,隻有過年過節或者隔一段時間繡兒才會回自己家,在繡兒的心中自己家和姑姑家那都是一樣。繡兒從小漂亮可愛,你不讓做的的事堅決不歪纏著去做,但她會用那雙大大的濕漉漉的杏眼瞅著你,要多可愛有多可愛,要多可憐有多可憐。無論繡兒的姑姑家還是自己家裏就這一個姑娘,你說會不會答應她?

其實這也是繡兒的小聰明。她從小時候無意間發現的,但是她誰也沒告訴,包括她最親近的娘和姑姑,小時候是想多得些麥芽糖,長大後是不好意思說了,即使她不會因為不好意思就不用。繡兒從小沒受過委屈,家裏的人都寵著她。繡兒的嫂子們做好吃的不會忘了她,每年總會有人給她扯布做件衣服,買頭花戴,在村子裏這是件很奢侈的事。很多人的衣服總是哥哥穿完弟弟穿,姐姐穿完妹妹穿,補丁上落補丁。

其實他嫂子們幾乎是把繡當女兒來疼。雖說爹娘去世了,心裏想想挺難受的,但在六年守孝期間是真不少人疼繡兒。

繡兒自己家裏和姑家裏條件在村裏那是頭一個。繡姑姑家有二百畝良田,一個鋪子,繡兒的姑姑是誰結了婚就把誰分出去,分出去的帶六十畝地。直到繡兒的三表哥成親後,繡姑姑手裏有二十畝地,一個鋪子。於是王可海和王張氏一商量把鋪子給大兒子管,各個兒子年底分點錢,把剩下的地佃出去,吃租子,在農忙時給兒子照顧家裏。

雖然村裏有人說有老的在不分家,但王可海不在乎。繡兒家裏也有一百六十多畝的地,兩個哥哥在爹娘去世後把地平分,老宅子給了大哥,畢竟大哥是長子,其實老宅子也是青磚大瓦房。繡兒覺得她現在的日子是很好的,對成親有點抵觸,擔心。看著村裏成了親的小媳婦伺候公公婆婆,管孩子,上地幹活,對這樣的生活,繡兒其實有點怕。

繡兒從小沒幹過地裏的活,你說繡兒是什麼感受?一陣開門聲,繡知道那是姑父從隔壁王大叔家回來了。不知不覺的洗腳水都涼了,繡兒把水倒掉,吹了燈,躺在床上胡思亂想的不知道什麼時候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