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穀梁傳》,凡二十卷,是戰國時人穀梁赤對春秋經所作的闡釋。穀梁赤,魯國人,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學生。赤受經於子夏,並為經作傳,傳成之後,傳給孫卿,孫卿傳申公,申公傳博士江翁,其後魯人榮廣十分推崇,又傳授蔡千秋。漢宣帝時,極力崇尚《穀梁》,於是擢千秋為郎,由此《春秋穀梁傳》大行於世。東漢經學大師鄭玄在《六藝論》中說:“左氏善於禮,公羊善於讖,穀深善於經。”的確如此,《春秋穀梁傳》長於解釋經文的義例,說明細膩,思辯縝密,這是其特點之一。
漢代以往,直至東晉,為《春秋穀梁傳》作注者近十家,有尹更始,唐固、江熙、孔演、程闡、徐仙民、徐乾等。但上述諸家,皆膚淺末學,不經師匠。東晉範字的集解問世之後,諸家皆廢。範寧認為《春秋穀梁傳》是“清而婉,其失也短。”範氏以“短”為失,不免武斷。其實,《春秋穀梁傳》語言洗煉,簡短明快,言辭清朗,含義婉曲,這正是該書的又一個特點。
《春秋穀梁傳》多以自問自答的方式,解詞以明道,設句以達議,層層遞進地剖析曆史史實,寓褒貶於其中,或直或曲地反映了春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方麵的情況,與《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正好互相補充,彼此參驗,以察史實之真偽。
《春秋穀梁傳》雖經範寧作注,楊士勳作疏,又有清人許桂林,鍾文烝等人的解釋和補注,但因年代久遠,輾轉傳抄,其晉豕魯魚類的錯雜之處,在所難免。此次整理,以《四庫全書》為底本,參校了世界書局影印的《十三經注疏》本,以及他本,做了力所能及的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