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麥大棗湯大棗(五枚) 甘草(三錢) 小麥(五錢)三藥平和。養胃生津化血。津水血液。下達子髒。則髒不燥。而悲傷太息諸證自去。此與麥門冬湯。滋胃陰以達胞室之法相似。亦與婦人乳少。催乳之法相似。乳多即是化血之本。知催乳法。則知此湯生津潤燥之法。
桃奴散肉桂(一錢) 五靈脂(三錢) 香附子(三錢) 砂仁(一錢) 桃仁(三錢) 延胡索(三錢) 桃奴(三錢)雄鼠屎(一錢)三一承氣湯芒硝(三錢) 大黃(二錢) 枳殼(錢半) 濃樸(二錢) 甘草(一錢)攻下火結之通劑。
都氣丸熟地(五錢) 山藥(三錢) 雲苓(三錢) 丹皮(三錢) 山萸肉(三錢) 澤瀉(三錢) 五味子(一錢)人身呼吸之氣。司於肺而實根於腎。此氣乃腎中一點真陽。而深賴腎中之水陰充足。涵陽氣而潛藏於下。故氣退場門鼻。則有津液。氣著於物。則如露水。以氣從水中出。水氣足。故氣亦帶水陰而出。其納入於腎也。有水封之。而氣靜秘。故腎水足者。其氣細。龍能蟄。龜能息。世傳仙術。有五龍蟄。有龜息。皆是斂氣之法。即皆是保養腎水之法。氣者水之所化。吾故有氣。即是水之論。此丸用六味地黃湯。補水以保其氣。利水以化其氣。加五味收斂以涵蓄其氣。則氣自歸元。而不浮喘。名曰都氣。謂為氣之總持也。腎氣丸。為陽不足者立法。此丸為陰不足者立法。而皆以氣得名。蓋一是補陽以化氣。一是補陰以配氣。
補中益氣湯黃 (三錢) 人參(三錢) 炙草(一錢) 白術(三錢) 當歸(三錢) 陳皮(一錢)升麻(一錢) 柴胡(二錢) 生薑(三錢) 大棗(三枚)柯韻伯曰。陽氣下陷陰中。穀氣不盛。表症頗同外感。用補中之劑。得發表之品。而中益安。用益氣之劑。
賴清氣之品。而氣益倍。此用藥相須之妙也。是方也。用以補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補心肺。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也。亦可以補肝。木鬱則達之也。惟不宜於腎。陰虛於下不宜升。陽虛於下者。更不宜升也。
清燥養榮湯知母(三錢) 花粉(三錢) 當歸(三錢) 白芍(三錢) 生地(三錢) 陳皮(二錢) 甘草(一錢) 燈心(一錢)大魂湯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茯苓(三錢) 幹薑(一錢) 人參(三錢) 附子(二錢)火為陽。而陽生於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溫氣頹敗。則陽無生化之原。此方補之。
豁痰丸當歸(三錢) 知母(二錢) 天花粉(三錢) 白前根(三錢) 麥冬(三錢) 枳殼(一錢) 杏仁(三錢) 栝蔞霜(一錢) 竹瀝(三錢) 桔梗(二錢) 射幹(三錢) 雲苓(三錢) 石斛(三錢) 甘草(一錢)輕清潤降。為治痰妙法。
燒 散取近陰處 襠。方寸許。燒灰存性為末。開水送下。女病取男。男病取女。以陰頭微腫則愈。治陰陽易反。
男女相傳各病。
三才湯天冬(五錢) 人參(三錢) 地黃(五錢)清化湯升降散僵蠶(三錢) 蟬蛻(七個) 薑黃(二錢) 大黃(一錢) 金銀花(一錢) 白芍(二錢)澤蘭(二錢) 陳皮(一錢) 元參(三錢) 膽草(二錢) 黃芩(二錢) 當歸(三錢)黃連(錢半) 梔子(二錢) 生地(三錢) 柴胡(二錢) 甘草(一錢)前四味名升降散。去薑黃大黃。名清化湯。均用白蜜陳酒衝服。凡瘟疫裏熱等症。用此湯。去伏熱。清邪毒。生津養血。
玉泉散天花粉(三錢) 粉葛根(三錢) 麥門冬(三錢) 生地黃(四錢) 五味子(五分) 甘草(錢半)方取甘寒滋潤。生胃津以止渴。妙葛根升達。使水津上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