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陳、夏、草,即二陳湯也。汪 庵曰∶半夏辛溫,體滑性燥,行水利痰為君。痰因氣滯,氣順則痰降,故以陳皮利氣。痰由濕生,濕去則痰消,故以茯苓滲濕為臣。中不和,則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補土為佐也。擬加米仁助茯苓以去濕,杏仁助陳皮以利氣,生薑助半夏以消痰,飴糖助甘草以和中,凡有因痰致嗽者,宜施此法。
溫潤辛金法∶治無痰幹咳,喉癢脅疼。
紫菀(一錢,蜜水炒) 百部(一錢,蒸) 鬆子仁(三錢) 款冬花(一錢五分) 叭達杏仁(二錢,去皮尖用) 陳廣皮(一錢,蜜水炒)加冰糖五錢為引。
肺屬辛金,金性剛燥,所以惡寒冷而喜溫潤也。紫菀溫而且潤,能暢上焦之肺。百部亦溫潤之性,暴咳久咳鹹宜。更加鬆子潤肺燥,杏仁利肺氣。款冬與冰糖,本治幹咳之單方。陳皮用蜜製,去其燥性以理肺。肺得溫潤,則咳逆自然漸止。
清金寧絡法∶治燥氣化火,喉痛咳紅。
麥冬(三錢,去心) 肥玉竹(二錢) 北沙參(三錢) 元參(一錢五分)細生地(三錢) 旱蓮草(三錢) 冬桑葉(三錢)加枇杷葉三錢去毛蜜炙為引。
此治燥氣化火刑金劫絡之法。麥冬、玉竹,清其燥火。沙參、元參,潤其肺金。細地、旱蓮,寧其血絡。蓋血藏肝髒,故加冬桑葉以平其肝。肺氣上逆,故加枇杷葉以降其肺。使肺氣得降,肝血得藏,則咳逆吐紅,均可定矣。
金水相生法∶
備用成方
瀉白散∶治肺經有火,皮膚蒸熱,灑淅寒熱,日晡尤甚,喘嗽氣急等證。
桑白皮 地骨皮 粉甘草 粳米水煎,溫服。
清肺飲∶治痰氣上逆,而作咳嗽。
杏仁 貝母 茯苓 橘紅 桔梗 甘草 五味子加薑煎,食遠服。
瓊玉膏∶治幹咳嗽。
地黃(四斤) 茯苓(十二兩) 人參(六兩) 白蜜(二斤)先將地黃熬汁去渣,入蜜煉稠,再將參、苓為末和入,瓷罐封,水煮半日。白湯化服。
丹溪咳血方∶治咳嗽痰血。
青黛(水飛) 栝蔞(去油) 海石 梔子 訶肉等分為末,蜜丸。噙化。嗽甚加杏仁。
千金久嗽方∶治長久咳嗽神效。
白蜜(一斤) 生薑(二斤,取汁)先秤銅銚知斤兩訖,納蜜、薑汁,微火熬令薑汁盡,惟有蜜斤兩在則止。每含如棗大一丸,日三服。
二陳湯∶治一切痰飲為病,咳嗽脹滿,嘔吐惡心,頭眩驚悸。
茯苓 製半夏 陳皮 甘草加生薑,煎服。
景嶽六安煎∶治風寒咳嗽,痰滯氣逆等證。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杏仁 白芥子加生薑三片,煎七分,食遠服。
豐按∶以上諸方,通治咳嗽。然而咳屬肺,嗽屬脾,前於痰嗽幹咳門中,已詳辨矣。須知前五方多潤肺之品以治咳,後二方多理脾之品以治嗽,若此分療,治無不中。
臨證治案
伏濕作嗽認為冬溫鑒湖沈某,孟冬之初,忽患痰嗽,前醫作冬溫治之,閱二十餘天,未能奏效。延豐延醫,右部之脈極滯,舌苔白滑,痰多而嗽,胸閉不渴。豐曰∶此即《內經》“秋傷於濕,冬生咳嗽”之病,非冬溫之可比也。冬溫之病,必脈數口渴,今不數不渴者非。冬溫治在乎肺,此則治在乎脾,張冠李戴,所以乏效。遂用加味二陳法去米仁一味,加蘇子、芥子治之。三劑而胸開,五劑而痰嗽減,後用六君子湯增損,獲全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