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秋傷於濕大意(2 / 3)

秋燥

推六氣之中∶燥金主氣,自秋分而至立冬。喻嘉言以燥令行於秋分之後,所以謂秋不遽燥,確與氣運相合也。沈目南雲∶《性理大全》謂燥屬次寒,奈後賢悉謂屬熱,大相徑庭。如盛夏暑熱炎蒸,汗出 ,肌肉潮潤而不燥也。深秋燥令氣行,人體肺金應之,肌膚幹槁而燥,乃火令無權,故燥屬涼,謂屬熱者非矣。豐細玩之,誠非謬也。凡治初患之燥氣,當宗屬涼擬法。夫秋燥之氣,始客於表,頭微痛,畏寒咳嗽,無汗鼻塞,舌苔白薄者,宜用苦溫平燥法治之。若熱渴有汗,咽喉作痛,是燥之涼氣,已化為火,宜本法內除去蘇、荊、桂,芍,加元參、麥冬、牛蒡、象貝治之。如咳嗽胸疼,痰中兼血,是肺絡被燥火所劫,宜用金水相生法去東參、五味,加西洋參、旱蓮草治之。如諸證一無,惟腹作脹,大便不行,此燥結盤踞於裏,宜用鬆柏通幽法治之。總而言之,燥氣侵表,病在乎肺,入裏病在腸胃,其餘肝燥腎燥,血枯虛燥,皆屬內傷之病,茲不立論。

或問曰∶先生遵喻氏《秋燥論》中秋不遽燥,燥氣行於秋分以後之說,殊未見《醫醇 義》中,論之最詳,又明出喻氏之謬,既謂燥氣行於秋分以後,而秋分以前四十五日,全不關於秋燥矣,故雲初秋尚熱,則燥而熱,深秋既涼,則燥而涼,此誠是振聾發 之語,先生曷不遵之為龜鑒耶?答曰∶子不知六氣循環,亦疑喻氏之謬,不察大寒至驚蟄,主氣風木;春分至立夏,主氣君火;小滿至小暑,主氣相火;大暑至白露,主氣濕土;秋分至立冬,主氣燥金;小雪至小寒,主氣寒水。此年年之主氣,千古不易。由是而推,則燥金之令,確在乎秋分而至立冬,而秋分以前之白露、處暑、立秋四十五日,猶是濕土主氣,豈可誤為燥氣乎?子以為然否?或唯唯而退。

程曦曰∶論燥氣者,首推嘉言,其次目南與鞠通也。嘉言論燥,引大易水流濕,火就燥,各從其類,乃論燥之複氣也。目南所論燥病屬涼,謂之次寒,乃論燥之勝氣也。至鞠通論燥,有勝氣複氣,與正化對化,從本從標之說,可為定論,乃曰∶如仲景用麻、桂、薑、附,治寒之勝氣也,治寒之正化也,治寒之本病也。白虎、承氣,治寒之複氣也,治寒之對化也,治塞之標病也。能於此理悟通,則燥氣之勝複正對本標,亦皆了然於胸中矣。

江誠曰∶人皆知溫為熱,而不知燥為涼。以燥為熱者,蓋因燥字從火之弊耳。試問既以燥為熱,曷不以溫字從水而為寒乎?不知四時之令,由春溫而後夏熱,由秋涼而後冬寒,目南先生引《性理大全》之說,謂燥屬涼,真所謂千載迷津,一朝點破耳。

擬用諸法

辛散太陽法∶(見前)通利州都法∶(見前)增損胃苓法∶(見前)宣疏表濕法∶治冒濕證,首如裹,遍體不舒,四肢懈怠。

蒼術(一錢,土炒) 防風(一錢五分) 秦艽(一錢五分) 藿香(一錢) 陳皮(一錢五分) 砂殼(八分) 生甘草(五分)加生薑三片,煎服。

此治冒濕之法也。君以蒼術、防、秦,宣疏肌表之濕。被濕所冒,則氣機遂滯,故臣以藿、陳、砂殼,通暢不舒之氣。濕藥頗燥,佐以甘草潤之。濕體本寒,使以生薑溫之。

辛熱燥濕法∶治寒濕之病,頭有汗而身無汗,遍身拘急而痛。

蒼術(一錢二分,土炒) 防風(一錢五分) 甘草(八分) 羌活(一錢五分)獨活(一錢五分) 白芷(一錢二分) 草豆蔻(七分) 幹薑(六分)水煎服。

法中蒼、防、甘草,即海藏神術散也,用於外感寒濕之證,最為中的。更加二活、白芷,透濕於表;草蔻、幹薑,燥濕於裏。諸藥皆溫熱辛散,倘陰虛火旺之體,勿可浪投。

清宣溫化法∶(見前)宣透膜原法∶(見前)宣陽透伏法∶(見前)祛熱宣竅法∶(見前)潤下救津法∶(見前)苦溫平燥法∶治燥氣侵表,頭微痛,畏寒無汗,鼻塞咳嗽。

杏仁(三錢,去皮尖,研) 陳橘皮(一錢五分) 紫蘇葉(一錢) 荊芥穗(一錢五分) 桂枝(一錢,蜜水炒) 白芍(一錢,酒炒微焦) 前胡(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五分)水煎,溫服。

凡感燥之勝氣者,宜苦溫為主。故以橘、杏、蘇、荊以解之,加白芍之酸,桂枝之辛,是遵聖訓“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是也。秋燥之證,每多咳嗽,故佐前、桔以宜其肺,肺得宣暢,則燥氣自然解耳。

金水相生法∶鬆柏通幽法∶治燥結盤踞於裏,腹脹便閉。

鬆子仁(四錢) 柏子仁(三錢) 冬葵子(三錢) 火麻仁(三錢) 苦桔梗(一錢) 栝蔞殼(三錢) 薤白頭(八分) 大腹皮(一錢,酒洗)加白蜂蜜一調羹衝服。

此仿古人五仁丸之法也。鬆、柏、葵、麻,皆滑利之品,潤腸之功非小,較硝、黃之推蕩尤穩耳。丹溪治腸痹,每每開提上竅,或以桔梗、蔞、薤開其上複潤其下。更加大腹寬其腸,白蜜潤其燥,幽門得寬得潤,何慮其不通哉。

備用成方

羌活勝濕湯∶治濕氣在表,頭痛頭重,或腰脊重痛,或一身盡痛,微熱昏倦。

羌活 獨活 川芎 本 蔓荊子 防風 甘草水煎服。

平胃散∶治濕淫於內,脾胃不能克製者。

蒼術 陳皮 濃樸 甘草為末,薑湯下。

除濕湯∶治傷濕腹痛,身重足軟,大便溏瀉。

蒼術 陳皮 茯苓 製夏 藿香 濃樸 甘草水煎服。

豐按∶羌活勝濕湯,是治表濕。平胃散,除濕湯,是治裏濕。傷濕之證,總當分表裏而治之。

金匱腎著湯∶治傷濕身重,腹痛腰冷。

幹薑 茯苓 白術 甘草水煎服。

豐按∶《經心錄》加肉桂、牛膝、杜仲、澤瀉,更為切當。 庵雖謂屬外感之濕,非腎虛也,竊謂受邪之處,無有不虛,標本兼治,未嚐不妥。

鬆峰達原飲(又可達原飲有知母、黃芩,無黃柏、梔子、茯苓)∶治濕熱盤踞膜原。

檳榔 草果 濃樸 白芍 甘草 黃柏 梔子 茯苓水煎服。

劉鬆峰曰∶溫而兼濕,故去知母,而換黃柏以燥濕,且救水而利膀胱;去黃芩換梔子,瀉三焦之火,而下行利水;加茯苓利小便而益脾胃。三者備,而濕熱除矣。

三仁湯∶治濕溫胸悶不饑,舌白不渴,午後身熱,狀若陰虛。

杏仁 蔻仁 生米仁 滑石 通草 竹葉 濃樸 製夏水煎,日三服。

蒼苓白虎湯∶治濕溫身重,胸滿頭痛,妄言多汗,兩脛逆冷。

蒼術 茯苓 石膏 知母 生甘草加粳米,煎服。

豐按∶三仁湯,治濕溫之輕者。蒼苓白虎湯,治濕溫之重者。當別見證而分治之。

桂苓甘露飲∶統治濕溫濕熱。

茯苓 豬苓 白術 澤瀉 肉桂 滑石 石膏 寒水石水煎,溫服。

豐按∶此方即五苓散加三石。蓋五苓利濕,三石清熱,治濕溫最合,倘治濕熱,當去肉桂可也。

杏蘇散∶治燥傷本髒,頭微痛惡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脈弦無汗。

杏仁 蘇梗 茯苓 製夏 陳皮 甘草 枳殼 枯梗 前胡加薑、棗,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