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所受之暑者,其邪盛,患於當時;其邪微,發於秋後,時賢謂秋時晚發,即伏暑之病也。是時涼風颯颯,侵襲肌膚,新邪欲入,伏氣欲出,以致寒熱如瘧,或微寒,或微熱,不能如瘧厘清。其脈必滯,其舌必膩,脘痞氣塞,渴悶煩冤,每至午後則甚,入暮更劇,熱至天明得汗,則諸恙稍緩。日日如是,必要二、三候外,方得全解。倘調理非法,不治者甚多。不比風寒之邪,一汗而解,溫熱之氣,投涼則安。
擬用清宣溫化法,使其氣分開,則新邪先解,而伏氣亦隨解也。然是證變易為多,其初起如瘧,先服清宣溫化法。倘畏寒已解,獨發熱淹綿,可加蘆、竹、連翹,本法內之半夏、陳皮,乃可刪去,恐其溫燥之品,傷津液也。其舌苔本膩,倘漸黃、漸燥、漸黑、漸焦,是伏暑之熱,已傷其陰,於本法內可加洋參、麥冬、元參、細地治之。倘神識昏蒙者,是邪逼近心包,益元散,紫雪丹,量其證之輕重而用。倘壯熱舌焦,神昏譫語,脈實不虛,是邪熱歸並陽明,宜用潤下救津法治之。如年壯體強,以生軍易熟軍,更為有力。種種變證,務在臨證之時,細審病之新久,體之虛實,按法用之,庶無差忒耳。
或問曰∶曾見禹載書中論伏暑,謂三伏之時,以書曬曝烈日之中,隨即收藏於笥,火氣未散,冬時啟笥,觸之遂病。今是論中全未言及,得毋遺漏乎?答曰∶子誠刻舟求劍也,此不過偶一有之之證。若此論之,則伏暑之證,專病曬書之家,而無書曬者則不病;專病在冬,而三秋則不病,可發一笑。
秋暑
(附∶秋涼)七月大火西流,暑氣漸減,而涼氣漸生,其時炎 尚存,一如盛夏,亦有較盛夏更熱之年,人感其熱而病者,為秋暑,即世俗所稱秋老虎是也。斯時濕土主氣,猶是暑濕交蒸,但見壯熱煩渴,蒸蒸自汗,脈象洪濡或數,是秋暑之證,其治法與陽暑相同,亦宜清涼滌暑法。倘交秋令以來,涼氣襲人,人感其氣,即患頭痛惡寒,發熱無汗,脈象浮弦或緊,是秋涼之證,其治法與陰暑無異,亦宜辛溫解表法。若交秋分之後,燥金主氣,遇有秋涼之見證者,是為燥之勝氣,宜用苦溫平燥法。遇有秋暑之見證者,是為燥之複氣,宜用甘寒生津法。每見近時之醫,不究六氣者多,一交秋令,便雲秋燥。不知初秋煩熱,是為秋暑;又不知斯時濕土主令,指暑指濕,而為燥氣,不甚謬哉!
擬用諸法
清營捍瘧法∶治暑瘧惡寒壯熱,口渴引飲。
連翹(一錢五分,去心) 竹葉(一錢五分) 扁豆衣(二錢) 青蒿(一錢五分) 木賊草(一錢) 黃芩(一錢,酒炒) 青皮(一錢五分)加西瓜翠衣一片為引。
此治暑瘧之法也。夫暑氣內舍於營,故君以翹、竹清心,卻其上焦之熱。臣以扁衣解暑,青蒿祛瘧。
佐以木賊發汗於外,黃芩清熱於內。古雲瘧不離乎少陽,故使以青皮引諸藥達少陽之經,瓜翠引伏暑透肌膚之表。
辛散太陽法∶治風瘧寒少熱多,頭痛自汗,兼治傷寒傷濕。
嫩桂枝(一錢) 羌活(一錢五分) 防風(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前胡(一錢五分) 淡豆豉(三錢)加生薑二片,紅棗三枚,煎服。
凡外邪襲人,必先傷於太陽之表。瘧雖因於伏暑,又必因外感秋風而觸發也。蓋風瘧有風在表,故宜辛散之方。其中桂、羌、防、草,即成方桂枝羌活湯,本治風瘧之劑也。內加前胡散太陽,複泄厥陰。淡豉解肌表,且祛瘧疾。更加攘外之薑,安內之棗,表裏俱安,何瘧之有哉!宣透膜原法∶治濕瘧寒甚熱微,身痛有汗,肢重脘懣。
濃樸(一錢,薑製) 檳榔(一錢五分) 草果仁(八分,煨) 黃芩(一錢,酒炒) 粉甘草(五分) 藿香葉(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薑製)加生薑三片為引。
此師又可達原飲之法也。方中去知母之苦寒及白芍之酸斂,仍用樸、檳、草果,達其膜原,祛其盤踞之邪,黃芩清燥熱之餘,甘草為和中之用,擬加藿、夏暢氣調脾,生薑破陰化濕,濕穢乘入膜原而作瘧者,此法必奏效耳。
清涼透邪法∶(見前)清熱保津法∶(見前)宣竅導痰法∶(見前)芳香化濁法∶(見前)和解兼攻法∶治寒熱瘧疾,兼之裏積。
柴胡(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酒炒) 半夏(一錢五分,薑製) 甘草(六分)元明粉(二錢) 熟軍(二錢) 枳殼(一錢五分)流水煎服。
柴、芩、夏、草以和解,元明、軍、枳以攻裏,此仿長沙大柴胡之法也。
甘寒生津法∶治癉瘧獨熱無寒,手足熱而欲嘔。
大生地(五錢) 大麥冬(三錢,去心) 連翹(三錢,去心) 竹葉(一錢五分) 北沙參(三錢) 石膏(四錢,煨)加蔗漿、梨汁每一盞衝服。
《金匱》癉瘧條下,但雲∶以飲食消息止之。嘉言主以甘寒生津可愈。豐立是法,即遵斯訓也。首用生地、麥冬,甘寒滋膩以生津液。此證不離心肺胃三經,故以翹、竹清心,沙參清肺,膏、蔗清胃,梨汁生津。
宣陽透伏法∶治牝瘧寒甚熱微,或獨寒無熱。
淡幹薑(一錢) 淡附片(一錢) 濃樸(一錢,薑製) 蒼術(一錢,土炒)草果仁(一錢,煨) 蜀漆(一錢五分)加白豆蔻三顆,去殼細研分衝。
幹薑宣其陽氣,附子製其陰勝,濃樸開其滯氣,蒼術化其陰濕,草果治獨勝之寒,蜀漆逐盤結之瘧,佐以豆蔻,不惟透伏有功,抑且散寒化濕,施於牝瘧,豈不宜乎!化痰順氣法∶(見前)楂曲平胃法∶(見前)驅邪辟祟法∶治鬼瘧寒熱日作,多生恐怖,脈來乍大乍小。
龍骨(三錢, ) 茯苓(三錢,雄黃染黃) 茅蒼術(一錢,土炒) 廣木香(五分) 柏子仁(三錢,正粒) 石菖蒲(五分)加桃葉七片為引。
(方解刪)補氣升陽法∶治氣虛患瘧,寒熱汗多,倦怠食減。
西潞參(三錢,米炒) 上黃 (二錢,蜜炙) 於潛術(二錢,米炒) 粉甘草(五分,炙) 廣陳皮(一錢五分) 當歸身(二錢,酒炒) 綠升麻(五分) 柴胡梢(五分)加生薑二片、紅棗三枚為引。
此東垣補中益氣湯也。首用參、 、術、草以補其氣,陳皮以行其氣,弗使補而呆滯,俾其補而靈動也。當歸以活其血,血氣流行,則邪不能容矣。升、柴提其瘧邪,薑、棗和其營衛。此方治虛瘧,最為確當。
營衛雙調法∶治灑寒烘熱,脈濡且弱,虛瘧、勞瘧並宜。
嫩桂枝(一錢) 黃 皮(二錢,蜜炙) 當歸身(一錢五分,土炒) 白芍(一錢,土炒) 西潞參(三錢) 甘草(五分,炙)加生薑二片,紅棗三個,煎服。
古人雲∶胃者衛之源,脾者營之本,今脾胃累虛而作寒熱者,宜以營衛雙調。故用桂、 護衛,歸、芍養營,參、草補益胃脾,薑、棗調和營衛,此從源本立方,勿見寒熱,便投和解。
調中暢氣法∶雙甲搜邪法∶治三日瘧,久纏不愈。
穿山甲(一錢,醋炙) 鱉甲(一錢五分,炙) 木賊草(一錢,去節) 嫩桂枝(一錢) 製首烏(三錢) 鹿角霜(二錢) 東洋人參(二錢) 當歸身(二錢,土炒)頭服輕煎,次服濃煎。
瘧邪深竄而成三瘧者,須此法也。穿山甲善竄之物,主搜深踞之瘧。鱉甲蠕動之物,最搜陰絡之邪。木賊中空而輕,桂枝氣薄而升,合而用之,不惟能發其深入於陰分之邪,而且能還於陽分之表。以何首烏養其陰也,鹿霜助其陽也,人參益其氣也,當歸補其血也,陰陽氣血並複,則瘧邪自無容身之地矣。
清宣溫化法∶治秋時晚發之伏暑,並治濕溫初起。
連翹(三錢,去心) 杏仁(二錢,去皮尖研) 栝蔞殼(三錢) 陳皮(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製半夏(一錢) 甘草(五分) 佩蘭葉(一錢)加荷葉二錢為引。
連翹寒而不滯,取其清宣;杏仁溫而不燥,取其溫化∶蔞殼宣氣於上,陳皮化氣於中,上中氣分,得其宣化,則新涼伏氣,皆不能留;茯苓、夏、草,消伏暑於內;佩蘭、荷葉,解新邪於外也。
潤下救津法∶(見前)辛溫解表法∶(見前)清涼滌暑法∶(見前)苦溫平燥法∶(見後)
備用成方
小柴胡湯∶治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口苦耳聾,脅痛脈弦,瘧發寒熱,及婦人傷寒熱入血室等證。
柴胡 半夏 黃芩 人參 甘草加薑、棗,煎服。
豐按∶此方專治寒熱往來,邪在少陽之瘧也。倘惡寒甚者,兼太陽也,宜加羌活。發熱甚者,兼陽明也,宜加葛根。
景嶽木賊煎∶凡瘧疾形實氣強,多濕多痰者,宜此截之大效。
木賊草 小青皮 製濃樸 製半夏 檳榔 蒼術水煎露一宿,於未發之先二時溫服。能飲者,酒煎最妙。
豐按∶此方用木賊,取其入肝經氣分,蓋肝與膽相表裏,故可通治瘧疾,喜其輕能升散,空能發汗,即太陽之餘邪未盡者,亦可用之,較柴胡更為穩耳。
嚴氏清脾飲∶治瘧疾熱多寒少,口苦嗌幹,小便赤澀,脈來弦數。
青皮 濃樸 柴胡 黃芩 製半夏 草果仁 茯苓 白術 甘草加薑煎。一方加檳榔。瘧不止加酒炒常山、烏梅。
豐按∶是方,即小柴胡湯加減,減人參之補、大棗之滯,以解少陽往來寒熱之邪。其方不名清膽,而名清脾者何也?蓋因近世稱瘧為脾寒,其脾受寒而作瘧者,亦屬不少,故加濃樸溫其脾胃,苓、術輔其中州,更加草果、青皮,祛其瘧邪,而脾自得清肅,故曰清脾。其存小柴胡法者,良由瘧不離乎少陽之意耳。
麻杏甘石湯∶治溫瘧,先熱後寒。
麻黃 杏仁 甘草 石膏水煎服。
豐按∶《集解》謂此方,以治溫瘧。不知溫瘧係冬令伏邪,發於夏令,陽氣大泄之時,麻黃辛散,豈可用乎?如體實壯熱無汗而喘者,隻宜暫用,否則不可輕試,慎之慎之!柴平湯∶治濕瘧,身重身痛。
柴胡 製夏 黃芩 人參 濃樸 蒼術 陳皮 甘草加薑、棗,煎服。
藿香平胃散∶治胃寒腹痛嘔吐,及瘴疫濕瘧。
藿香 製夏 蒼術 濃樸 陳皮 甘草加薑、棗,煎服。
太無神術散∶治感山嵐瘴氣,憎寒壯熱,一身盡痛,頭麵腫大,瘴瘧時毒。
藿香 石菖蒲 蒼術 濃樸 陳皮 甘草水煎,溫服。
豐按∶以上之方,治濕瘧、瘴瘧之證,極為平妥。但柴平湯之人參,必體弱氣虛者,乃可用之,倘不細審而概施之,恐補其氣而阻其邪,病必增劇。
人參敗毒散∶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及時氣疫癘,嵐障鬼瘧,腮腫毒痢,諸瘡斑疹。
人參 茯苓 枳殼 桔梗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薄荷 甘草加生薑三片,煎服。
豐按∶此方非但主治傷寒疫癘鬼瘧等證,而嘉言每以治痢,亦屢奏功。
豐遇瘧痢兩兼之證,用之更有神效,誠良方也。
截瘧七寶散∶治實瘧久發不已,鬼瘧、食瘧皆治之。
常山(酒炒) 草果(煨) 青皮 陳皮 檳榔 濃樸(薑製) 甘草等分。用酒水各一杯煎好,以紗蓋之,露一宿,於當發之早,麵東溫服。
局方常山飲∶瘧久不止者,用此截之。
常山(火酒炒,二錢) 草果(煨,二錢) 檳榔(一錢) 烏梅(二個) 知母(一錢) 貝母(去心,一錢)加生薑三片,棗一枚,半酒半水煎。露一宿,日未出時,麵東空心溫服。
子和常山散∶治痰瘧神效。
常山(一兩) 甘草(二兩五錢)上為細末。水煎,空心服之,取吐。
豐按∶常山之功,在乎祛痰截瘧,其性猛烈,體稍虛者,不可遽用。
鱉甲飲∶治瘧久不愈,腹中結塊,名曰瘧母。
白術 黃 川芎 白芍 檳榔 草果 濃樸 陳皮 鱉甲 甘草等分。薑三片,棗一枚,烏梅少許,煎。
四獸飲∶治瘧病胃虛,中挾痰食。
人參 茯苓 白術 炙草 陳皮 製夏 草果 烏梅加薑、棗,煎服。
豐按∶前方用 、術、烏梅,此用參、術、烏梅,皆是補中兼收,非體虛久瘧,切弗輕試。
追瘧飲∶截瘧甚佳。凡血氣未衰,屢散之後,而瘧有不止者,用此截之,已經屢驗。
何首烏 當歸 青皮 陳皮 柴胡 半夏 甘草井水河水合煎。
何人飲∶截瘧如神。凡氣血俱虛,久瘧不止可服。
何首烏 人參 當歸 陳皮 煨生薑水煎八分,於發前二、三時溫服之。
休瘧飲∶此止瘧最妙之劑。若汗散既多,元氣不複,或以衰老,或以弱質,而瘧有不能止者,俱宜用此。此化暴善後之第一方也。
人參 白術 何首烏 當歸 炙甘草煎七分,食遠服。
豐按∶以上三方,皆景嶽治瘧之劑。揆其用意,在乎少陽。觀其治實瘧者,每以木賊;治虛瘧者,不離首烏、當歸。蓋木賊疏肝透邪,歸、烏滋肝養血,肝與膽相為表裏,其意在少陽者,可想而知矣。
臨證治案
虛寒之體忽患暑瘧建陵靳某之外家,於仲秋忽患暑瘧,連日一作,寒灑熱蒸,汗出如雨,口渴欲飲,脈來弦滑,舌苔微黃,此暑瘧也。靳問曰∶因何致病?豐曰∶良由暑月貪涼,過食生冷,其當時為患者,是為陰暑;伏匿日久,至今而發者,即《內經》所謂夏傷於暑,秋為 瘧是也。即用清營捍衛法,服下益熱,急邀複診。脈之轉為弦遲,詢之口反不渴。豐曰∶此瘧邪外達之征,請勿慮耳。觀其形體肥白,知其本質虛寒,改用溫補為主,以理中湯加豆蔻、製夏、蜀漆、柴胡,薑棗為引,以河井水合煎,連嚐三劑,瘧邪遂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