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大意(2 / 3)

以上五證,總在乎夏至之先,誠與《內經》先夏至日為病溫,皆不枘鑿矣。

擬用諸法

辛溫解表法∶治春溫初起,風寒寒疫,及陰暑秋涼等證。

防風(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五分) 杏仁(一錢五分,去皮尖,研) 廣陳皮(一錢) 淡豆豉(三錢)加蔥白五寸煎。

是法也,以防風、桔梗,祛其在表之寒邪;杏子、陳皮,開其上中之氣分;淡豉、蔥白,即蔥豉湯,乃《肘後》之良方,用代麻黃,通治寒傷於表。表邪得解,即有伏氣,亦冀其隨解耳。

涼解裏熱法∶治溫熱內熾,外無風寒,及暑溫冬溫之證。

鮮蘆根(五錢) 大豆卷(三錢) 天花粉(二錢) 生石膏(四錢) 生甘草(六分)新汲水煎服。

溫熱之邪,初入於胃者,宜此法也。蓋胃為陽土,得涼則安。故以蘆根為君,其味甘,其性涼,其中空,不但能去胃中之熱,抑且能透肌表之邪,誠涼而不滯之妙品,大勝尋常寒藥;佐豆卷之甘平,花粉之甘涼,並能清胃除熱;更佐石膏,涼而不苦,甘草瀉而能和,景嶽名為玉泉飲,以其治陽明胃熱有功。

凡寒涼之藥,每多敗胃,惟此法則不然。

清熱解毒法∶治溫毒深入陽明,劫傷津液,舌絳齒燥。

西洋參(三錢) 大麥冬(三錢,去心) 細生地(三錢) 元參(一錢五分) 金銀花(二錢)連翹(二錢,去心)加綠豆三錢,煎服。

此法治溫熱成毒,毒即火邪也。溫熱既化為火,火未有不傷津液者,故用銀、翹、綠豆,以清其火而解其毒;洋參、麥冬,以保其津;元參、細地,以保其液也。

卻熱息風法∶治溫熱不解,劫液動風,手足螈 。

大麥冬(五錢,去心) 細生地(四錢) 甘菊花(一錢) 羚羊角(二錢) 鉤藤鉤(五錢)先將羚羊角煎一炷香,再入諸藥煎。

凡溫熱之病,動肝風者,惟此法最宜。首用麥冬、細地,清其熱以滋津液;菊花、羚角,定其風而寧抽搐;佐鉤藤者,取其舒筋之用也。

祛熱宣竅法∶治溫熱、濕溫、冬溫之邪,竄入心包,神昏 語,或不語,舌苔焦黑,或笑或痙。

連翹(三錢,去心) 犀角(一錢) 川貝母(三錢,去心) 鮮石菖蒲(一錢)加牛黃至寶丹一顆,去蠟殼化衝。

是法治邪入心包之證也。連翹苦寒,苦入心,寒勝熱,故瀉心經之火邪;經曰∶“火淫於內,治以鹹寒,”故兼犀角鹹寒之品,亦能瀉心經之火邪;凡邪入心包者,非特一火,且有痰隨火升,蒙其清竅,故用貝母清心化痰,菖蒲入心開竅∶更用牛黃至寶之大力,以期救急扶危於俄頃耳。

辛涼解表法∶治風溫初起,風熱新感,冬溫襲肺咳嗽。

薄荷(一錢五分) 蟬蛻(一錢,去足翅) 前胡(一錢五分) 淡豆豉(四錢)栝蔞殼(二錢) 牛蒡子(一錢五分)煎服。如有口渴,再加花粉。

此法取乎辛涼,以治風溫初起,無論有無伏氣,皆可先施。用薄荷、蟬蛻,輕透其表;前胡、淡豉,宣解其風;葉香岩雲∶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故佐蔞殼、牛蒡開其肺氣,氣分舒暢,則新邪伏氣,均透達矣。

清涼透邪法∶治溫病無汗,溫瘧渴飲,冬溫之邪內陷。

鮮蘆根(五錢) 石膏(六錢,煨) 連翹(三錢,去心) 竹葉(一錢五分)淡豆豉(三錢) 綠豆衣(三錢)水煎服。

此治溫病無汗之主方,其伏氣雖不因風寒所觸而發,然亦有有汗無汗之分。無汗者宜透邪,有汗者宜保津,一定之理也。凡清涼之劑,涼而不透者居多,惟此法清涼且透。蘆根中空透藥也,石膏氣輕透藥也,連翹之性升浮,竹葉生於枝上,淡豆豉之宣解,綠豆衣之輕清,皆透熱也。伏邪得透,汗出微微。溫熱自然達解耳。

清熱保津法∶治溫熱有汗,風熱化火,熱病傷津,溫瘧舌苔變黑。

連翹(三錢,去心) 天花粉(二錢) 鮮石斛(三錢) 鮮生地(四錢) 麥冬(四錢,去心)參葉(八分)水煎服。

此治溫熱有汗之主方。汗多者,因於裏熱熏蒸,恐其傷津損液,故用連翹、花粉,清其上中之熱;鮮斛、鮮地,保其中下之陰;麥冬退熱除煩;參葉生津降火。

清涼蕩熱法∶治三焦溫熱,脈洪大而數,熱渴譫妄。

連翹(四錢,去心) 西洋參(二錢) 石膏(五錢,煨) 生甘草(八分) 知母(二錢,鹽水炒) 細生地(五錢)加粳米一撮,煎服。

是法也,以仲聖白虎湯為主,治其三焦之溫熱也。連翹、洋參,清上焦之熱以保津;膏、甘、粳米,清中焦之熱以養胃;知母、細地,瀉下焦之熱以養陰。

潤下救津法∶治熱在胃腑,脈沉實有力,壯熱口渴,舌苔黃燥。

熟大黃(四錢) 元明粉(二錢) 粉甘草(八分) 元參(三錢) 麥冬(四錢,去心) 細生地(五錢)流水煎服。

陽明實熱之證,當用大小承氣,急下以存津液,但受溫熱之病,弱體居多,雖有是證,不能遽用是藥,故以仲聖調胃承氣為穩,且芒硝改為元明粉,取其性稍緩耳,合用鞠通增液湯方,更在存陰養液之意。

清涼透斑法∶治陽明溫毒發斑。

石膏(五錢,煨用) 生甘草(五分) 銀花(三錢) 連翹(三錢,去心) 鮮蘆根(四錢) 豆卷(三錢,井水發)加新荷錢一枚,煎服,如無,用幹荷葉三錢亦可。

凡溫熱發斑者,治宜清胃解毒為主。膏、甘治之以清胃,銀、翹治之以解毒。更以蘆根、豆卷,透發陽明之熱;荷錢者即初發之小荷葉也,亦取其輕升透發之意。熱勢一透,則斑自得化矣。

備用成方

葳蕤湯∶治風溫初起,六脈浮盛,表實壯熱,汗少者,先以此方發表。

葳蕤 白薇 羌活 葛根 麻黃 川芎 木香 杏仁 石膏 甘草共十味,水煎,日三服。

豐按∶風溫之病,因風觸發,發熱有汗,不可汗之。今謂汗少者,風必兼寒可知,故兼用羌、葛、麻黃,倘汗多者,不宜浪用。如春溫之病,因寒觸發,熱重無汗,體素盛者,此方權可用之,弱者尚嫌太猛耳。

銀翹散∶治風溫溫病冬溫等證。

金銀花 連翹 苦桔梗 薄荷 荊芥穗 淡豆豉 牛蒡子 竹葉 生甘草鮮蘆根湯煎服。

小定風珠方∶治溫病厥而且呃,脈細而勁者。

生龜版 真阿膠 淡菜 雞子黃加童便一杯衝服。

大定風珠方∶治溫熱爍陰,或誤表妄攻,神倦螈 ,脈氣虛弱,舌絳苔少,時時欲脫者。

大生地 生白芍 真阿膠 麥冬 生龜版 生鱉甲 生牡蠣 雞子黃 火麻仁 五味子 炙甘草水煎服。

豐按∶以上三方,皆鞠通先生所製。銀翹散,方極輕靈,風溫冬溫初起者,用之每多應手。至於大小定風珠,似乎膩滯,非脈證審確,不可輕用。

消毒犀角飲∶治風熱之毒,喉腫而疼,發斑發疹。

防風 荊芥 牛蒡子 甘草 犀角水煎服。如熱盛,加連翹、薄荷、黃芩、黃連。

連翹敗毒散∶治時毒發頤。

連翹 天花粉 牛蒡子 柴胡 荊芥 防風 升麻 桔梗羌活 獨活 紅花 蘇木 川芎 歸尾 粉甘草水煎服。如兩頤連麵皆腫,加白芷、漏蘆;堅腫不消,加皂刺、穿山甲;大便燥結,加酒炒大黃。

犀角地黃湯∶治胃火熱盛,陽毒發斑,吐血衄血。

大生地 生白芍 牡丹皮 犀角水煎服。熱甚如狂者,再加黃芩。

三黃石膏湯∶治傷寒溫毒,表裏俱盛,或已經汗下,或過經不解,三焦大熱,六脈洪盛,及陽毒發斑。

黃連 黃芩 黃柏 石膏 梔子 麻黃 淡豆豉加薑、棗、細茶入煎,熱服。

涼膈散∶治溫熱時行,表裏實熱,及心火亢盛,目赤便閉,胃熱發斑。

連翹 梔子 黃芩 薄荷 大黃 芒硝 甘草加竹葉,煎服。一方加白蜜一匙。

豐按∶以上五方,皆治時風溫熱之毒,而成發斑、發疹、發頤、喉腫等證,在體實者,皆可施之,虛者俱宜酌用。

九味羌活湯∶治感冒四時不正之氣,傷寒傷風,溫病熱病。

羌活 防風 細辛 蒼術 川芎 白芷 黃芩 生地 甘草加生薑、蔥白煎。

豐按∶張元素製是方者,必欲人增減用之。如傷寒傷風初起者,黃芩、生地斷斷難施。溫病熱病初發者,羌、細、蒼、防,又難輒用。可見醫方不能膠守,此所謂能使人規矩,不能使人巧也。

臨證治案

春溫過汗變症城東章某,得春溫時病,前醫不識,遂謂傷寒,輒用荊、防、羌獨等藥,一劑得汗,身熱退清,次劑罔靈,複熱如火,大渴飲冷,其勢如狂。更醫治之,謂為火證,竟以三黃解毒為君,不但熱勢不平,更變神昏螈 。急來商治於豐,診其脈,弦滑有力,視其舌,黃燥無津。豐曰∶此春溫病也。初起本宜發汗,解其在表之寒,所以熱從汗解,惜乎繼服原方,過汗遂化為燥,又如苦寒遏其邪熱,以致諸變叢生,當從邪入心包、肝風內動治之。急以祛熱宣竅法,加羚羊、鉤藤。服一劑,螈 稍定,神識亦清,惟津液未回,唇舌尚燥,守舊法,除去至寶、菖蒲,加入沙參、鮮地,連嚐三劑,諸恙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