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下經(3)(2 / 3)

石長生

味鹹微寒。主寒熱。惡創。火熱。辟惡氣。不祥鬼毒。一名丹草。生山穀。石有時泐。草獨長留。色逾檜澤。地旁蕨柔。丹沙名異。元漆光浮。囗筋細紫。藥物何求。

周禮。石有時以泐。益部方物記。長生草生山陰。蕨地修莖。茸葉色似檜而澤。經冬不凋。

李時珍曰。一名丹沙草。陶弘景曰。葉似蕨而細如龍須。黑如光漆。蘇恭曰。市人以囗筋草

陸英

味苦寒。主骨間諸痹。四肢拘攣。疼酸。膝寒痛。陰痿。短氣不足。腳腫。生川穀。

蒴敷華。蕭秋啟候。五葉纏枝。百枚貯豆。水節清肥。木心虛秀。粲兮三英。骨風效奏。

蘇恭曰。此即蒴也。古方惟言。陸英後人不識耳。蘇頌曰。爾雅榮而不實。謂之英。

此物英名。當是其花。名醫雲。宜秋采。正是其花時也。李時珍曰。每枝有五葉。寇宗曰。子初青。如綠豆顆。每朵如盞而大。生一二百子。蘇恭曰。此葉似芹。及接骨花三物。亦同類芹。名水英。接骨名木英樹。此三英也。水英根葉肥大。主治骨風。木英體輕虛無心。續筋骨。除風痹。詩。三英粲兮。

藎草

味苦平。主久咳。上氣喘逆。久寒驚悸。痂疥。白禿。瘍氣。殺皮膚小蟲。生川穀。

王芻貢草。忠藎名垂。掬盈綠采。染變金姿。服垂綬。穀訪青衣。莎呼鴟腳。竹誤猗猗。

爾雅。綠王芻。李時珍曰。古者貢草。入染人。故謂之王芻。而盡忠者。謂之藎臣也。

詩。

終朝采綠。不盈一掬即此。草本綠色可染黃。名醫曰。染作金色。漢書注。諸侯綬。草似艾可染。因以名綬。蘇恭曰。生青衣川穀。青衣縣。在益州西。掌禹錫曰。即綠蓐草也。

今呼為鴟腳莎。詩雲。綠竹猗猗是也。資暇集。綠竹王芻也。今為辭賦。皆引猗猗。入竹事大誤。

牛扁

味苦微寒。主身皮創熱氣。可作浴湯。殺牛虱小蟲。又療牛病。生川穀。芮堇形同。

平蕪扁毒。捫虱爬搔。牽牛觳觫。細搗油塗。含溫湯沐。建草赤莖。水中短竹。

蘇恭曰。此藥似堇草石龍芮輩。生平澤。或名扁毒。歐陽修文。不足爬搔於蟣虱。孟子。

有牽牛而過堂下者。又。吾不忍其觳觫。蘇頌曰。其根苗搗末。油調殺蟣虱。陳藏器曰。虱建草。莖赤。治蟣虱蟲瘡。又水竹。葉生水中。葉如竹而短。亦去蟣虱。

夏枯草

味苦辛寒。主瘰囗。鼠囗。頭瘡。破症散癭。結氣腳腫。濕痹輕身。一名夕句。一名乃東。生川穀。

方莖對節。鐵色非汙。三冬孳茂。九夏摧枯。理通陽複。氣感陰徂。臭鬱茺蔚。榮悴潛符。

李時珍曰。其莖微方。葉對節生。一名鐵色草。蘇恭曰。冬至後生葉。三四月開花作穗。

五月便枯。梁元帝纂要。冬曰三冬。夏曰九夏。晉書誌。陽氣生而孳茂。柳宗元牒。力易摧枯。胡震亨曰。此草稟純陽之氣。得陰氣則枯。臭鬱草即茺蔚也。兩物俱入夏即枯。夏枯先枯而無子。臭鬱後枯而結子。五燈會元。潛符蜜證。

芫花

味辛溫。主咳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蠱毒鬼瘧。疝瘕癰腫。殺蟲魚。一名去水。生川穀。

去水功收。毒亦滋濃。白沃星榆。青風柳。擷趁春先。蓄宜歲久。薄醉遊魚。花開秋後。

左傳。以濃其毒。名醫曰。一名毒魚。蘇頌曰。根入土深三五寸。白色似榆根。春生苗。

葉小而尖。似楊柳枝葉。二月開紫花。劉憲詩。官樹似星榆。袁凱詩。雨蒲風柳自紛然。韓保升曰。葉未生時。采花曬幹。葉生花落。即不堪用。李時珍曰。留數年陳久者良。又有醉魚草。七八月開花成穗。紅紫色。儼如芫花。漁人采以毒魚。色狀氣味。與芫花同。但花開時不同為異耳。

巴豆

味辛溫。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症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脹。蕩練五髒六腑。

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內。除鬼毒蠱注邪物。殺蟲魚。一名巴叔。生川穀。

如菽如豆。蜀棧淩雲。棱尖雄辨。細緊雌分。房開雙瓣。線起縱紋。療牛肥鼠。物性偏欣。

李時珍曰。此物出巴蜀。形如菽豆故名。有棱及兩頭尖者是雄。緊小者是雌。用之得宜。

皆有功效。蘇頌曰。木高一二丈。五六月結實作房。一房有二瓣。或一子或三子。戎州出者殼上有縱紋。隱起如線一道至二三道。牛經。巴豆研油灌之。療牛疫。陶弘景曰。鼠食之肥。

物性相耐如此。

味辛溫。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久服之。頭不白。身輕增年。生川穀。

使者含丸。馨香下抑。葉疊滑堅。枝森刺棘。浮豔衣紅。搖光瞳黑。一合一開。茂州嘉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