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普曰。大葉小根相連。李時珍曰。黑色曰藜蘆。裹黑皮故名。根際似蔥。俗名蔥管藜蘆。
北人謂之憨蔥。蘇頌曰。初生苗葉似棕心。又似蔥白。此有二種。生高山者為佳。一種水藜蘆。生溪澗石上。不中藥用。
凡使服錢許。則惡吐。又能通頂。令人嚏。李時珍曰。吐風痰者也。
鉤吻
味辛溫。主金創乳囗。中惡風。咳逆上氣。水腫。殺鬼注蠱毒。一名野葛。生山穀。
預儲蕹汁。救撲炎煬。箭噴裂吻。蔓繞屠腸。避棲飛鳥。飽飫肥羊。黃精益壽。美惡分詳。
陳藏器曰。蕹菜搗汁。解野葛毒。李時珍曰。滇人謂之火把花。言其性熱如火。東方朔文。
吹天火之炎煬。吳普曰。赤莖如箭。蘇恭曰。蔓生與白花藤相類。蘇舜欽詩。獠工裂吻燥。
戰國策。聶政抉目屠腸。陶弘景曰。鉤人喉吻。牽挽人腸。五符經言。飛鳥不得集。蘇恭曰。羊食其苗。大肥。物有相伏如此。博物誌。人信鉤吻殺人。不信黃精益壽。不亦惑乎。李時珍曰。此以二草。美惡對待而言。陶氏。雷氏。韓氏。言相似者誤。
射幹
味苦平。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急氣。腹中邪逆。食飲大熱。一名烏扇。一名烏蒲。生川穀。
竹節薑根。庭台夏遍。紫蝶斜飛。烏蒲低扇。緣木身輕。臨城竿緣。異獸喬柯。同名角炫。
土宿指南。一名扁竹葉。如側手掌形。根亦如之。日華子曰。根形似高良薑。五六七月采。
陶弘景曰。人家庭台多種之。李時珍曰。今人所種。多是紫花者。呼為紫蝴蝶。其葉叢生。
橫鋪如烏翅及扇之狀。陳藏器曰。射幹之名有三。此是草名。佛經。射幹貂是惡獸。能緣木。阮公詩雲。射幹臨層城。是樹殊高碩。蘇頌曰。別有射幹。莖梗疏長。正如射人長竿狀。此不入藥。舒元輿賦。角炫紅缸。
蛇合
味苦微寒。主驚癇。寒熱邪氣。除熱。金創。疽痔鼠囗。惡瘡頭瘍。一名蛇銜。生山穀。(合當作含)高岡濕隰。細葉黃花。青含蛇口。紫折龍牙。傷連斷指。惡剪積瘕。澀酸竟命。知時滅瑕。
蘇頌曰。生土石上或下濕地。陶弘景曰。用細葉有黃花者。李時珍曰。根名女青。葉似龍牙而小。背紫色。異苑。昔有田父。見一蛇被傷。一蛇含此草著瘡上。經日蛇愈。抱樸子。蛇銜膏連已斷之指。直指方。研敷身麵惡癬根斷。雷論。勿用有柏尖葉者。號竟命草。其味澀酸。令人吐血。速服知時子可解。淮南子。抑微滅瑕。
恒山
味苦寒。主傷寒。寒熱。熱發溫瘧鬼毒。胸中痰結。吐逆。一名互草。生山穀。(今名常山)藥以山名。儼尊北嶽。橫節圓莖。白花青萼。就燥陽囗。流濕陰濁。雞骨浮黃。功專已瘧。
李時珍曰。恒山乃北嶽名。豈此藥始產於此歟。蘇恭曰。莖圓有節。二月生白花青萼。
其草暴燥。色青白堪用。若遇陰便黑爛鬱壞。易。水流濕。火就燥。陶弘景曰。細實黃者。謂之雞骨。用之最勝。蘇頌曰。此藥為治瘧之最要者。
蜀漆
味辛平。主瘧及咳逆寒熱。腹中症堅痞結。積聚邪氣。蠱毒鬼注。生川穀。(即恒山苗)漆何望蜀。互草新苗。轉丸縈結。傾酒醇調。蠱驅毒解。瘴禦氣消。蜜香涼沁。甘飲相招。
後漢書傳。敕岑彭曰。既平隴。複望蜀。陶弘景曰。采得常山苗。縈結作丸。得時燥者佳。
雷論。以酒浸一宿。曝幹用。李時珍曰。嶺南瘴氣。寒熱所感。邪在營衛。欲除根本。非此藥不可。蘇頌曰。天台有一種土常山苗。味甘。人用為飲。又名蜜香草。性涼益人。非此苗也。
甘遂
味甘寒。主大腹疝瘕腹滿。麵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症堅積聚。利水穀道。一名主田。生川穀。
白體赤膚。名甘汁毒。節逐珠連。圓旋指掬。結散心胸。塗周臍腹。相反相成。道通水穀。
蘇頌曰。苗短小而葉有汁。根皮赤肉白。作連珠。大如指頭。張元素曰。此泄水之聖藥。
水結胸中。非此不除。但有毒不可輕用。李時珍曰。張仲景治心下留飲。與甘草同用。保命集。凡水腫未消者。以甘遂末塗腹繞臍。服甘草水即消。王曰。一切腫毒。敷甘遂末。飲甘草汁即愈。二物相反。而感應如此。
白蘞
味苦平。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一名兔核。一名白草。生山穀。
幹同芷白。喜雜林蕪。枝端五葉。藤蔓多株。狡藏兔核。信應雞孚。遏癰斂潰。質赤何殊。
陶弘景曰。根如白芷。說文注。初生根幹為芷。李白詩。林壑久已蕪。蘇恭曰。蔓生。
枝端有五葉。一株下有十許根。劉迎詩。人思狡兔藏三窟。說文注。卵孚也。如期不失信也。
蘇頌曰。生苗多在林中。根如雞卵而長。三五枚同窠。又一種赤斂。花實功用皆同。但表裏俱赤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