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之後,當陳啟明回首遙望自己人生的前半段時,發現記憶裏最為清晰的竟然是上高中時的那段青蔥歲月。在那段歲月裏,各種稀奇古怪的念頭跟陳啟明嘴唇上的胡須一起瘋狂地冒出來。這是最好的一段歲月,也是最壞的一段歲月,叛逆、衝動與迷茫並存,當時自己如同迷失在霧中。走過之後,驀然回首,看到在迷霧中尋找方向的自己的身影,不由會聯想到迪斯尼動畫片裏走在通往外婆家道路上的小紅帽,或許隻有到狼外婆的肚子裏轉一圈出來才真正變得圓熟。

青春就是一個由否定到修正的過程。根據黑格爾的“正反和”三段論以及中國傳統的“人之初,性本善”思想,一個人剛生下來的時候應該是很善良很正派的,最早接受的教育一般也都是充滿“正能量”的,比如讀小學時,他相信人心是充滿善意的,世界是充滿溫情的,還有就是那個爛俗的“王子與公主最終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童話故事。當然這樣的童話故事在陳啟明處於叛逆年齡段時戲謔地批判其為俗不可耐,說這個故事其實正是在向無知的兒童提供一種非常不好的暗示,王子不僅是“富二代”,而且還是“官二代”,還不是一般的官二代,而公主就是“白富美”,所以這個看似美妙無比的故事就是那裹著門當戶對思想的敗絮柑橘。

等到十幾歲的青春期時,便會發現這個世界跟以前自己印象中的不一樣,有很多黑暗的東西是自己以前所沒有發現的。在這一段時間裏,陳啟明就像是一顆飛到月亮背麵的人造衛星一樣,發現月亮的背麵居然是個黑暗的世界,原來的月亮隻是將自己不到百分之六十的一麵來示人,那不到百分之六十的一麵折射了所有的皎潔與美滿,殊不知其背麵竟是漆黑一片。一切並不盡如人意,人心也有卑鄙、欺詐與醜陋,世界有其殘酷的一麵,就比如說警察叔叔可能會告訴你你從小喜歡玩的“躲貓貓”是多麼的危險,弄不好是會玩兒死人的。窺見了成人世界肮髒的一角,就會覺得自己被愚弄,青春的成長染上了蒼涼的顏色。於是就會憤怒,繼而產生叛逆,質疑以前所不敢質疑的,問“憑什麼你就一定是對的?”,這時往往會矯枉過正,於是就進入了人生成長的反彈期。一切皆變,所以一切質疑皆有意義。

否定之否定的結果往往並非肯定,因為生活不是數學。這個世界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兩極,更多的是處於兩極之間的中間區域。當一個人即不會天真地以為一切都是美好的,也不極端地憤世嫉俗時,人生就進入了“和”的階段,也就真正算得上是成熟了,這就是一個圓熟的過程。當然不同的人進入這個階段的時間不同,有早有晚。孔夫子不都說自己是“四十不惑”嗎?陳啟明對自己所處“反”的那一段時光記憶深刻,主要是在上高中的那段時間。

www.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