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幸福
相愛,然後不愛了,其實很正常,就像出門旅行,本為去看美好風景,結果突然一場暴雨,風景沒看成,反而淋得成了落湯雞。能怎樣?大聲咒罵老天爺?太傻了!你惡聲咒罵到嗓子冒煙,你濕透的衣服除了自己烘幹,沒誰幫你處理,老天爺該下雨還是會下雨,才不會因為你而改變呢!最好的態度莫過於,盡力而為,順其自然。愛著的時候認真愛,若是愛情有個三長兩短中途夭折了,那也是沒辦法的事,節哀順變吧。別為難自己,用不著和自己過不去,不如痛定思痛,吸取教訓,提升個人魅力值,開始下一場愛。要相信,離開你的都是不值得你愛的,別為不值得的耗費太多精力,人生苦短,你浪費不起。
19左手知人,右手知己
男歡女愛問訊處
活著是一種修行,修的是什麼?
行文至此,我們不如不再談熙攘塵世紅男綠女恩恩怨怨,姑且將“知人知己”的舊話重提,深入來談談。
為何?
其實,我認為,世間所有是非糾纏,不過是因為當事人不夠了解他人也不夠明白自己。如果能夠了解所相處的那人的脾性,對症下藥,自會找到一種舒服的方式相處;如果明白自己,就會知道某些時候某些事情發生,到底錯在誰身。
了解他人,又明白自己,人活到這個境界,自然能夠凡事都心平氣和去看待,哪裏還會有是非糾纏?
都說活著是一種修行,修的是什麼?修的是知己知彼,然後愉悅生活。
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是什麼意思?
有人說,人生就像一本書。書是厚是薄,或許並不要緊,要緊的是有人來讀,能讀懂。心思不為人知,或被猜錯,這就是我們的不快樂了。
不快樂又能如何?我想,於一本書來說,或許最要緊的不是有沒有讀者,是自知。
你得清楚你這一頁又一頁的紙上,都寫著哪些字句。哪些字句使人愉悅向上,哪些字句晦澀陰暗?
古希臘時期,有人問哲學家泰勒斯:“你認為人活在這世界,什麼事情是最困難的?”泰勒斯答道:“認識你自己。”
自知是一件難的事。這個難,不但在於有人往往隻願意發現自己的優點,還在於常常看不見自家缺點,即使有人能看見也並不善待這缺點。
你知你有許多優點當然好。優點或長處,這些都是能帶給我們自信的東西,使我們在自己身上找到滿足。你知道,在自己身上找不到滿足的人,在別的地方也不容易找到滿足。
凡事有度,過猶不及。誰都不能太看重自己的好,也要能見到自己的不好。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省視己身,是為檢閱自己的不足,並善待不足。如何善待?正視它,拿起修身的橡皮擦去它,再拿起修德修智的筆填上正確的,自我完善。
自知這項能力很重要。有多重要?譬如戰士提劍上陣,不知劍長劍短、劍鈍劍銳,不啻於自架幹柴燃一堆火焚燒自己。
兩千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經》中清清楚楚地寫道:自知者明。
你明白自己的長處,也清楚短處。出色的地方使之更出色,不足之處,修德,修智,自我完善。你做你自己,做好自己,相信自己,這就好了。
他人是否懂你,並不是最為重要的。你見過有哪一株花,會因為沒人來看、來嗅而不芳不香?
寬容那些不解你心意的人。
你知道的,他人又沒住在你心田,怎會時時事事都能將你知個清楚?即使你全心全意全是為了那人好,那人不領這情意還倒打你一耙,也請記得微笑,寬容他。孔夫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太在意別人的感覺,反而會束縛了自己手腳。很多時候我們的煩惱不是別人給的,而是源於自己。是我們想要的太多,反而忘了自己該做的事情,以及該怎樣做事情。
“自知者明”,在這一句之前,是“知人者智”。
如果他人總是不解你心思,為何不寬容地搭一座橋,去對方心底瞧一瞧呢?
生活中最要緊的事不是踮著腳要別人看見你,而是換個視角,心平氣和地去看看你身邊的人,了解他們。
你也一定有所發覺,那些成功的人,或者隻是你身邊最討人們歡喜的人,都有一個優點:他所說每一句話,所做每一樣事,都是那麼妥妥帖帖。和他相處,你覺得舒適,好像是遇見另一個自己,暢快,溫暖,如沐春風。
那些使人一見就心生歡喜的人,最大的魅力來自於--善解人意。
他知道你是怎樣的人,知道你想要什麼。他和你站在同一個視角,處理那些你們要共同麵對的事。即使他不能成全你的心意,你還是感到他給了你很多,你受益匪淺。
這便是“知人”的魅力。
凡所有事,說著容易,做起來並不輕鬆。了解他人,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你當有寬容之心,靠近你喜歡的和使你心生不快的人。隻有靠近,你才能看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