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
作者簡介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國哲學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學家。培根是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出生於倫敦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伊麗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培根才華出眾,十二歲進入劍橋大學研習神學和經院哲學,他在邏輯學、美學、教育學方麵也提出許多思想。著有《新工具》《隨筆》等。
讀書能給人樂趣、文雅和能力。人們獨居或退隱的時候,最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談話的時候,最能表現出讀書的文雅;判斷和處理事務的時候,最能發揮由讀書而獲得的能力。那些有實際經驗而沒有學識的人,也許能夠一一實行或判斷某些事物的細枝末節,但對於事業的一般指導、籌劃與處理,還是真正有學問的人才能勝任。
耗費過多的時間去讀書便是遲滯,過分用學問自炫便是矯揉造作,而全憑學理判斷一切,則是書呆子的癖好。學問能美化人性,經驗又能充實學問。天生的植物需要人工修剪,人類的本性也需要學問誘導,而學問本身又必須以經驗來規範,否則便太迂闊了。
機巧的人輕視學問,淺薄的人驚服學問,聰明的人卻能利用學問。因為學問本身並不曾把它的用途交給人,至於如何去應用它,那是在學問之外,超越學問之上、由觀察而獲得的一種聰明呢!
讀書不是為著要辯駁,也不是要盲目信從,更不是去尋談話的資料,而是要去權衡和思考。有些書隻需淺嚐,有些書可以狼吞,有些書要細嚼慢咽,慢慢消化。也就是說,有的書隻需選讀,有的書隻需瀏覽,有的書卻必須全部精讀。有些書不必去讀原本,讀讀它們的節本就夠了,但這僅限於內容不大重要的二流書籍;否則,刪節過的書,往往就像蒸餾水一樣,淡而無味。
讀書使人淵博,辯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細。如果一個人很少寫作,他就需要有很強的記憶力;如果他很少辯論,就需要有急智;如果他很少讀書,就需要很狡猾,對於自己不懂的事情,假裝知道。
曆史使人聰明,詩歌使人富於想象,數學使人精確,自然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和修辭學使人善辯。總之讀書能陶冶個性。不僅如此,讀書並且可以鏟除一些心理上的障礙,正如適當的運動能夠矯治身體上某些疾病一般。例如:滾球戲有益於腎髒;射箭有益於胸部;散步有益於腸胃;騎馬有益於頭部等等。因此,假若一個人心神散亂,最好讓他學習數學,因為在演算數學題目的時候,一定得全神貫注,如果注意力稍一分散,就必得再從頭做起。假若一個人拙於辨別差異,就讓他去請教那些演繹派的大師們,因為他們正是剖析毫發的人。假若一個人的心靈遲鈍,不能舉一反三,最好讓他去研究律師的案件。所以,每一種心理缺陷,都有一種特殊的補救良方。
品味
本文選自培根的《隨筆》,《隨筆》最能體現培根的寫作風格:文筆優美、語言凝練並且寓意深刻。
本文論述了讀書的三個用處: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還進一步論述說:有些書可以淺嚐輒止,而有些書則可以囫圇吞棗,更有少量的書則必須要細細地品嚐,慢慢地消化。
當然,培根在肯定讀書的益處時,並未沉湎於其中,而是強調學以致用,他說:“讀書費時過多則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讓我們在讀書時不能盡信書上所言,更不能隻為尋章摘句。
總之,本文雖然篇幅不長,字數也不過千言,但不失為一篇思想深刻、洞察微妙,知識淵博,文采斐然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