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多壽星
“藥王”孫思邈,在人均壽命為27歲的唐朝,他的壽命據後人考證在120歲左右,這是一個人類文明的奇跡。孫思邈為什麼能夠有這麼高的壽命呢?有一點不容忽視,那就是他的中醫修養。他寫的兩本書《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都是了不起的中醫典籍,裏麵講了很多關於養生的理論和方法,至今仍是很多國內外學者研究的內容。實際上,中醫是非常講究養生的一門大學問,養生的觀念滲透了中醫的理論和實踐。因此,自古以來,學習中醫者多長壽也就不難理解了!
天、地、人和精、氣、神
“天、地、人”是中醫學從整個宇宙、自然、社會等各個角度來把握生命健康問題,從時間、空間、人類個體差異三個角度,來研究每一個人的生命狀態,指導人們主觀、能動地去適應自然,順應自然,把握生命規律,把握健康。
“精、氣、神”在中醫學中非常重要,中醫從養生到醫療,養的是人的“精氣神”,治的也是人的“精氣神”。
中醫認為健康的人應該是順應自然,形體健康,心理道德完善並適應社會的人。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這是中醫養生的立足點。它的意思是陰氣平和,陽氣固密,陰陽平和協調,保持相對平,則身體健康,精神愉快。這句話強調了維護和加強人體自調節機製的重要性。所謂自調節機製,是指人體內存在著一係列非常嚴密的自我調節係統。比如說,同樣是突遇風寒,有的人什麼事都沒有,有的人就會傷風,有的人即使感冒了,不治療也會很快康複,有的人卻非吃藥掛吊瓶輸液不可,這種抵抗風寒或自主康複的能力就是一種自調節機能,人與人之間是不同的,同一個人的自調節機能也是在變化的。
中醫非常重視身體的自調節機能。對於自調節功能的減退,中醫形象地用“若春無秋,若冬無夏”來形容。意思是說,自調節機製的任何一個方麵、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後果都是很嚴重的。中醫的養生,正是通過運用各種方法來維護和加強身體的自調節功能,使人體達到各髒腑活動協調一致,經絡運行暢通無阻的健康生理狀態。
從受精卵開始養生
中醫主張對生命全過程的養生,包括:男養精、女養血、種子、懷胎、分娩、哺育、養生、養幼、養長、養老等階段。中醫認為,每一個年齡階段,對人的健康都很重要,都有養生的必要。不過,由於養生需要有意識的主觀努力,因此,青年、中年和老年的養生更有實際意義。
養生是每個人的事
一些人想當然地認為,隻有健康人才談得上養生,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資料顯示,健康人群隻占總人群的5%,疾病人群,占總人群的10%,而占總人群85%的都是亞健康人群。健康人群需要養生,占人群絕大多數的亞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更需要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