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2)

隨著我國外語教學改革的縱深發展,過去普遍存在的聾啞英語現象逐步得到好轉,但外語教學效果費時低效、學習周期過長的局麵仍然困擾著眾多的外語學習者。在學習者最適於外語習得的年齡階段沒有提供必要的課時和恰當的學習策略,也缺少必要的教學要求和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等到學習者已錯過了最佳外語習得的時間,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其他基礎學科或專業學習時,他們卻被英語學習困擾著,大多數人使出渾身解數學來的外語充其量能應付考試,根本無法學以致用,用外語來完成交際任務。

倫內伯格(Lenneberg,1967)的關鍵期假說(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指出通過“接觸”(exposure)就能習得任何語言的關鍵期是2歲至發育期(puberty),青春期到來之後,多數人的大腦已發生了側化(lateralization),人腦已充分發育成熟,神經係統不再有彈性,學習語言也就越來越難。倫內伯格並沒有指出在這一年齡段之內,兒童對語言的敏感程度是有變化的,換句話說,倫內伯格的兒童語言發展關鍵期是一條平直的線段。克拉申(Krashen)根據皮亞傑的智力發展階段認為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在早期感覺運動階段之後,青春期以前。彭菲爾德(Penfield)認為青春早期是學習外語的關鍵時期。關鍵期假說也遭到斯諾等人(C。Snow, M。Hoefnagel Hoble,1978)的反對。近年來國外許多研究者采取了折衷的做法提出了一種外語學習的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或最佳期。針對外語教學中的年齡問題,我國學者(桂詩春,1985;王初明,1990;吳棠,1992;戴曼純,1994;楊連瑞,1998)也開展了思辨性的分析和討論,但缺乏具有說服力的實驗研究。1985年原國家教委組織的一次全國中學英語教學調查隻是間接地回答了“外語學習並非越早越好”。國內外學者對外語學習有關最佳年齡問題的探討,比較一致的觀點認為在青春早期開始學習外語,其語音的準確性和地道程度可塑性較大,但對於如何發揮處於最佳年齡段兒童外語習得者得天獨厚的心智優勢,提供有效的習得策略來達到可塑性的最大值,以及適合中國兒童外語習得的敏感期是否有所變化等,還缺少廣泛深入的探討。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學生的青春期有所提前,12歲就進入青春期。12歲後大腦失去了原有的彈性,大腦中樞語音識別的神經元功能逐漸衰退(Lenneberg,1967);2—6歲母語第一語言係統還未完全確立。此外,根據皮亞傑劃分的兒童認知四階段:感知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上),其中處於第二階段的兒童比較傾向於使用一種語言,如果這時學習外語,他們不僅會產生一定的挫折感,而且還會經常混淆兩種語言。因此,外語習得的最佳時段應該在7—12歲,即小學2—6年級。

然而,我國對小學階段的外語要求偏低,課時極為有限,師資嚴重匱乏,素質亟待提高,教學方法陳舊單一,學生處於知識容器的地位,填鴨式教學方法充斥著外語課堂,造成學生從小學3年級至6年級這關鍵的4年中所學的外語幾乎為零,更為嚴重的是,語音欠佳的教師,導致兒童終生的“語音缺陷”;教學方法滯後的教師成為一批又一批聾啞英語患兒的罪魁禍首。在欠發達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這一現象更為嚴重。中學外語教學現狀也不容樂觀。根據英語新課程標準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外語到高中畢業這九年中,在詞彙方麵隻要求3000個單詞和400—500個習慣用語和固定搭配,學習者基本上是從大學階段才開始突擊外語,在適於外語習得的年齡段沒有學到實用且夠用的外語,而在不適宜學習語言的年齡、需要從事其他專業學習的時候,卻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非交際為目的學習外語上“窮於拚命”,最終造成大量人力資源的浪費,使我國外語教學縱然經曆幾多風雨,終不見彩虹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