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走向微軟的足跡(2 / 3)

“美琳達,我不知道你是如何升入中學的,或許隻是因為你讀的是這裏最好的小學校。我不是不信任你,是你的表現實在令我感到沮喪。”在她的印象中,隻有母親最能包容她的過錯,她甚至不允許父親對女兒有任何的指責。

美琳達是個很要強的人,從那時起,她便下定決心要學好數學。她找來課本,背著同學、家人,趁著星期天躲在母親與妹妹的房間,從小學的內容開始自學。雖然美琳達自學的進程很慢,但她卻很投入,她不止一次碰到讓她無從下手的難題,但她沒有請教父親,雖然她知道,父親是位非常出名的工程師,他的數學天賦即使在他們的研究所也無人能及。還好,她當時的數學老師正在為新的工作而忙碌,由另一名數學老師代課,她就是麥肯·華納,一位非常值得敬重的女教師。她的心很細,知道了美琳達從前一些故事後,對她既同情又讚賞:“從此,我可以幫助你,美琳達,願我們成為好朋友。”

在麥肯·華納的幫助下,美琳達進步很快。在老師肯定了美琳達有了一定自學的基礎後,便嚐試著讓她學更深的內容。就這樣,美琳達順利完成了中學的數學課程。

在美琳達臨近升學考試的時候,她開始喜歡上馬克·吐溫的作品,但隻能偶爾讀讀。在自己有十二分的把握可以進入大學後,美琳達還是不敢有絲毫懈怠,因為對於父親寄予自己的哈佛大學夢她還有些茫然。但父親的壓力對她來說也並不是很為難,至少母親不會抱怨她的選擇與表現。有幾次,她也找過學校的升學顧問,可是這位顧問忙得不可開交,又沒有對她的問題做過絲毫的準備,所以他並沒有給美琳達提過什麼建議,隻給了她一些東部與中部學校的簡介。那時,美琳達所在的中學剛好來了兩位碩士生,他們都來自於同一所大學——杜克大學。他們建議美琳達:

“可以考慮這所學校,因為,論曆史與名氣,它也不算很差。”

也有人建議美琳達到諸如西部的拉德克利女子學院就讀,但在美琳達看來,這些學校會培養出平凡至極的人,確實,在美國的風雲人物中,出自這裏的學生實在少得可憐。

母親的態度很明顯,隻要美琳達喜歡,哪所學校都無所謂,她會尊重女兒的選擇。於是,美琳達開始考慮把自己想像中的杜克大學定為自己的目標。如許多人所說,那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也是深受一些美國人歡迎的大學。

當美琳達告別了她在讀的那所羅馬天主教私立學校後,便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績升入了美國杜克大學。

雖然她沒有受父親的影響選擇數學專業,就如同比爾沒有受父親的影響選擇法律專業一樣,她給自己選擇了一個全新的課程——計算機。這一點好像是與比爾在向同一個地方起步。所以美琳達曾說:

“我一生中做出的每一次選擇仿佛都注定了我將要成為一位微軟人。”

看來不無道理。她這次選擇主要原因在於她對計算機感到陌生而新奇,隻是出於好奇而已。

那年美琳達19歲,生平第一次住進了學生公寓。她告別了整日與父母、兄妹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大學生活。談到這段生活,美琳達有著深刻的感受。

確實,大學生活不僅讓美琳達有所改變,更讓她學會了用另一種眼光看待一切問題。

其實,在美琳達的心目中,雖然杜克大學遠比不上哈佛大學等世界一流學校,但是它同樣可以給人以一種理念。當美琳達踏進杜克大學不久,就親身感受到了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種族、不同階層的思想與生活在這裏的交彙與碰撞,所以這裏也並不是她想像中的那樣,是一個“完美的學校”,而更多的時候體現出來的是一種理念、一種文化精神。或許是因為出身在一個崇尚知識的家庭,在美琳達還很幼小的時候,父母經常會有意或無意培養她一些精神上的美好品質,隻是那時她並不覺得它很重要,隻知道如何獲得一個好成績。

如果說成績,美琳達絕對是個很棒的學生,但是成績在大學裏顯得不再那麼重要。在美琳達的印象中,在整個大學期間,自己也不曾上過幾節像樣的課。她大部分時間是和一些學生聚在一起討論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諸如“是誰創造了上帝?”、“埃及人為什麼會選擇建造那樣的一座金字塔?”、“計算機究竟都讓我們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起初,這樣的大學學習與生活多少讓她感到有些不適應,她也曾抱怨過:

“這完全不是我想像中的大學生活,我感覺不到自己從中獲得了什麼?”

在幾乎所有師生眼裏,美琳達隻不過是一個比較內向的女孩,但大學生活讓她進一步有所改變。美琳達時常會對比爾提起自己的大學生活。或許是由於她隻是一個女孩子,那時她更傾向於對生活的探索,例如,她會在學校的宿舍學著做飯,或是學如何打扮自己,而比爾總是對狂奔式的搗蛋更感興趣。

初入學校後不久,學校便舉行了成人儀式,美琳達被安排到第一排。麵對眾多陌生的麵孔,雖然她口裏念念有詞,心裏卻慌得不知所措。這樣的儀式在美國很普遍,從這一天起,你必須學會獨立,不能再依靠父母,這是每個人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校長宣布了成人儀式的開始,在奏樂聲中,美琳達像許多學生一樣宣告步入成年。大約十幾分鍾後,他們每人領到了由學校簽發的《成人守則》。從那以後,這裏的一切幾乎都實現了成人化管理。如果在你犯了錯誤之後,校方發現你還未滿18歲,他們便會寬容你的行為,然後給你記一個處分記錄。如果你已經參加過成人儀式了,那麼他們會毫不留情地對你進行教育,甚至開除,這樣的事經常會發生。

的確,杜克大學在管理方麵是美國所有大學中最為嚴格者之一。同樣,這裏的老師也非常敬業,他們很少隨便耽誤學生的課,並且與學生之間總可以建立一種朋友式的關係,這在小學,甚至中學都是很難想像的。

美琳達的主修專業老師傑爾森·拉普斯是一個非常熱心的人,他同時還是美國國家電信局的科研人員,在網絡與通信方麵很有造詣,經常到其他一些地方講學,沒有一個學生不因為能夠接觸到這樣的老師而感到榮幸,美琳達也不例外。但是傑爾森·拉普斯並不希望他的學生這麼認為。他對自己的地位與成就表現出非常謙遜的態度,除了給學生們講解一些疑難的問題之外,他還會與學生們在一起談生活與理想。看得出來,他並不對自己的地位與功名感到興奮不已,他追求的是一種平靜而安寧的鄉間生活,他說,他再工作幾年就要離開這裏了,到佛羅裏達的老家重新過自己的牧民生活。美琳達總想試圖從他那裏得到更多的教益,但卻總是對他敬而遠之。

作為一個女孩子,美琳達很想知道那些男孩是如何看待他們的家庭以及父母的,但是她始終沒有得到答案。那時,她承認自己對男生已經產生了興趣——沒有一個女孩兒會欺騙自己,但她卻不敢輕易表露自己的感情。雖然也有過一些誌同道合的男生想接近她,但是她與他們始終保持著一種純真的友誼,愛情在美琳達的觀念中是非常神聖的。

在大學的時候,美琳達結交了許多朋友,他們來自各個地方,有南美的、有歐洲的,還有亞洲的。美琳達覺得與各地的學生交流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他們的文化、傳統不盡相同,但她與他們相處得都非常融洽。

一位阿根廷籍的女生桑切斯,曾與美琳達建立深厚的友誼。她的母親是美籍阿根廷人,父親是加州本地的一名商人,從很小的時候,她就開始接受美國的教育,所以除了她的膚色,幾乎看不出她來自南美,她的英文也非常流利。有時,美琳達在假期會帶桑切斯到家裏做客。桑切斯非常喜歡達拉斯的人文風俗,在學校的幾年中,她們一直是好朋友。畢業之後,她告訴美琳達自己想繼續深造。而那時的美琳達開始籌劃著工作的事情了。所以她們此後直接見麵的機會就很少了。

桑切斯的成績很優秀。2000年的時候,美琳達從杜克大學畢業後第一次得知桑切斯已經拿到博士學位,並正在佛羅裏達講學。於是在2001年春天,她借到紐約參加一次美國慈善機構組織的會議時,抽空到了佛羅裏達見桑切斯。

對於美琳達的到來,這位昔日的朋友感到非常激動,她們在一家稱為“北鬥星”的賓館聊了很久。桑切斯非常理解、也非常支持美琳達從事的事業,她希望有時間可以為美琳達做些什麼。但是美琳達是一個非常體貼別人的女性,她不願意浪費桑切斯太多的時間,因為桑切斯也很忙。與美琳達見麵的那天,桑切斯是專門抽出一天時間做準備的,可惜隻有短短的一天,她們就分別了,又都開始了自己的工作。

從此以後,她們不間斷地用電話、或是在網上聯係。可見美琳達是非常平民化和非常重視友誼的。

美琳達還有其他一些外國朋友,雖然美琳達很難記起他們的名字,但她總是不會忘記為他們祝福——

“願上帝讓我們都有好的歸宿。”

溫靜、隨和、重情誼是美琳達贏得朋友的重要原因。

由於從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緣故,美琳達很看重知識,也非常崇拜有才華的人。但後來因為一些經曆,她開始覺得有知識的人不一定就非常優秀。她曾在美國國內發行量很大的一份報紙上讀到過這樣一則報導:

一位深得家庭寵愛的芝加哥學生,在自己大學畢業後未能找到施展才華的地方,於是選擇了自盡。

這真是聳人聽聞。後來報道又說,這位學生成績非常優異,在他升入大學之前就曾有五項發明專利,大學畢業時便完成了碩士生三年才完成的課程,並與他的教授共同製作成了該校第一個等離子體試驗模型。後來他總是抱怨世態的不公,最讓他氣憤的是,甚至幾家他看中的優秀公司都拒絕與他合作。他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因此走上了絕路。美琳達對此深有感觸,她認為一個人不僅要有突出的才華,還要有完善的心靈。

美琳達在大學畢業後,沒有想像母親那樣做個出色的主管,也沒有想像父親那樣去做一位工程師,相反,她喜歡上了教育。但是做教師的條件在美國是非常苛刻的,至少要求必須是個樂觀的人。隻因為自己有時表現得內向些,所以她並沒有在主考官麵前顯現出自信,讓自己喪失了一次夢想成真的機會,她感到很遺憾,盡管她本質上並不是一個過於內向的人。

那時,風靡美國的商學院熱開始流行了。因為那時商學院即使在美國也並不是很普遍,商學院畢業的學生更是被“商家”特別看好。憑借自己有一顆睿智的頭腦,美琳達開始嚐試著爭取進入商學院深造。

父親卻鼓勵她最好進入耶魯大學深造——他希望女兒像他一樣可以拿到碩士學位,但是美琳達更看好富闊的商學院。

1987年的夏天,商學院報名工作開始後,美琳達幾乎是第一批報名,按照通知,半年後開始應試。這時,她又捧起了久違的課本著手學習相關課程——應試三門基礎課,並加口試。

在這年的12月份,美琳達坦然地走進了設在杜克大學的考場。或許對她來說,那次考試顯得很輕鬆,因為她從來都不覺得考不上就一定意味著失敗。參加這次考試的考生有800多人,而從杜克大學錄取的隻有區區幾十人,那時實行的名額製著實讓許多人感到很緊張,甚至有些家長不放心,專程趕來助考。美琳達認為這是多餘的,她的心態非常平和,用不著父母幫忙。

成績公布後,美琳達再一次以前10名的成績筆試過關。隨後她參加了口試,口試也如同她想像的一樣輕鬆。主考官隻問及她一些相關方麵的簡單問題,然後再與她作了一些簡單的交流,直到現在她還是不明白那些主考官是根據什麼來問那些看似無聊的問題。諸如問:

“你覺得繼續深造對你有好處嗎?”

這還用說,好處當然很大了,隻不過當時沒有一個學生敢這麼說,美琳達也不放過這個撒謊的機會,她告訴主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