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1 / 2)

(各用數兩油熬丹收臨症和調加以末子可應萬變湯頭合膏亦照此推)薑蔥蔥豉膏 薄荷膏 竹葉膏 桑枝膏(連皮並葉)菖蒲膏 菊花膏 銀藤膏 紫蘇膏(連子) 柏葉膏(或同艾用) 羌活膏(二活並用) 荊穗膏 防風膏 香芷膏 烏藥膏 柴胡膏(或同前胡) 連翹膏 川芎膏 麻黃膏 桂枝膏 當歸膏 芍藥膏(須分赤白) 地黃膏(須分生熱) 元參膏 丹參膏 甘草膏 麥冬膏 細辛膏 皂角膏 黃連膏 黃芩膏 黃柏膏 梔子膏 大黃膏 龍膽膏 栝蔞膏(連根用) 地骨膏 丹皮膏 知母膏 款冬膏(用去毛枇杷葉) 貝母膏 黃 膏 蒼術膏 白術膏 防己膏(漢防己) 首烏膏(赤白) 附子膏(或另同幹薑合) 吳萸膏 益智膏 椒芥膏 大茴膏 良薑膏 烏頭膏(二烏並用) 遠誌膏 牽牛膏(黑白) 甘遂膏 大戟膏 香附膏 鬱金膏 三棱膏(或同莪術) 葶藶膏 延胡膏 靈脂膏(或同蒲黃) 靈仙膏(或用 本) 半夏膏 南星膏 橘皮膏(青陳並用) 草果膏(草蔻並用)肉果膏 蓯蓉膏 杜仲膏(或同續斷) 山萸膏 巴戟膏 故紙膏 枳實膏(同殼) 檳榔膏 升麻膏(或同幹葛) 五味膏山楂膏(或同麥芽) 木瓜膏 烏梅膏 紅花膏 文蛤膏 車前膏(或同苓瀉木通) 樗皮膏槐角膏(或同馬莧地榆) 羚角膏 蒼耳膏 益母膏 鳳仙膏上二十一膏與加藥法皆局中所用已有年矣。(製膏加藥之法均載略言此乃局中所用親反知其有驗索方者眾因刊之以俟高手斟酌)局中延老成有德明醫理者一人。主治內外症之事。(此席最重慎選得人諸事皆有倚矣)四胗中以望聞問三胗為主。而切脈則略焉。蓋脈理幽微。非息心靜氣不能得。人多則必淆惑。不如望聞問之確也。(望為色胗通於相法極有神驗小兒尤非望不可外症則一望可知聞即在於望之時問是醫家最有把握處其法俱載在駢文內有此三者病情已得脈有憑而無憑前賢論之詳矣無庸假此為名或重症切之與色相參可耳)又以勤敏者一人。司攤膏研藥之事。(合膏須另請鋪中老手為之並須設局者親考其藥料之優劣察其火候之淺深及合既成權其分兩付局攤用)粗工一人。備其給及使令之事。每日自辰至戌。來胗者不以時限。(不以過午為限蓋窮民非獨惜錢並惜工夫也)隨到隨給。(姓名症候給時隨手錄簿不惟可知人數多寡膏藥出入重症複胗亦有查對)人鹹樂其便。而胗者亦寬然有餘暇焉。(代帶不親到者不給恐有錯誤如實有病不能來者須將病源開來其有指名何膏願出錢買者或者有家或係醫之所使與之以示通融其所入之錢仍歸功德)統計此局月閱症四五千人。歲約五六萬人。出膏大小約十萬餘張。末藥錠藥副之。為費三百金。(以百金充局用餘皆歸於藥材)雖不能盡人皆愈。而十亦愈其八九。誠事簡而功倍矣。既刻全方。遂書此於後。古雲施藥不如傳方。局中二者並行合藥施送以救目前窮人之疾苦。刊書傳播。令天下皆得觀覽。有不信者。自有信者。不必人人皆信也。惟獨力難遍。及道路遠隔。又往往不能寄。如有能翻刻者實餘所深望。蓋鄉村寒士。托醫術以謀生者甚眾。得此法而遇疑險之症。可不至於枉人。若藥肆有合諸方售者。多寡人皆可買。亦為有便於民也。(現下山東安徽漢口上海常州等處醫家有用吾法者藥店亦有用餘方合者皆友人在此目睹其效攜書至彼所傳也)聞潞安趙太守欲將此書改雕大字。存板於學宮。俾諸生刷印。以諸生多聰明達理之士。能知文。自能知醫。不以內外分別也。醫師列於天官。調和王躬。兼養民病。方周之時。其職甚重。在宋亦有翰林學生之選十道六通之試。(宋太宗校醫術人優者為翰林學生仁宗詔試醫官須引醫經本草以對每試十道以六通為合格)固應儲材以待。

而外治一法。於事親之道尤宜。昔宋陳直撰奉親養老書。(言高年不可亂投湯藥因著食治之方醫藥之法攝養之道)至正時範陽張壬宏命工鐫梓於學宮。趙君今倡此舉。乃與張合。其所見大非徒為餘書翻刻者也。因並書之。同治九年六月安業識於有正味齋傳硯之室。是書之成。曆二十年。一句一字。皆具苦心。十數易其稿。三鋟其板。時有改竄。亦時有增益。而意猶未愜也。誠以外治一門。前人所略。然其方散見於諸書。尚可搜集。且方者仿也。即舉一以例。餘亦不嫌於掛漏善悟者自能推也。所難者發明其理耳。苟非屏去雷同。獨探幽奧。無悖聖經。有裨世道。不必作也。自慚淺學徒費空言。乃挾此意以就正時賢。合誌者甚鮮。或拘守舊編而不知所變也。或但取其方而不知求其理也。或知理之當然。而不知所以然也。其以外治為欺人之術。(藥不對症試之無驗)與不解外治二字之義而目為瘍科者。固可不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