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自春秋時代起,經以後曆代不斷改進與完善,於秦漢時期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製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其在天文學上的地位。
二十四節氣把太陽沿黃經(自零度起)每運行15度,所用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太陽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曆24個節氣,每月兩個。
這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傳統含義和順序是:立春:春季開始;雨水:降雨開始;驚蟄:開始響雷,冬眠動物複蘇;春分:春季的中間,晝夜平分;清明:氣候溫暖,天氣清和明朗;穀雨:降雨量增多,對穀類生長有利;立夏:夏季開始;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漸飽滿;芒種:需種麥類等有芒作物;夏至:夏天到,此時白天最長,夜晚最短;小暑:正當初伏前後,氣候開始炎熱;大暑:為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立秋:秋季開始,氣溫逐漸下降;處暑:“處”有躲藏、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白露:因夜間較涼,空氣中的水氣往往凝成露水;秋分:秋季的中間,晝夜平分;寒露:氣溫明顯降低,夜間露水很涼;霜降:開始降霜;立冬:冬季開始;小雪:開始降雪,大雪:降雪較大;冬至:進入“數九”寒天,白天短,夜晚長;小寒:氣候已比較寒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節。
二十四節氣反映的是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公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後,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節氣反映著物候特征,說明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與節氣變化密切相關。人也不能脫離天地氣息而存在,人體的五髒六腑、四肢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的機能活動無不受二十四節氣變化的影響。所以,養生學家認為,二十四節氣不僅是指導農業生產的“聖經”,而且是指導人們養生、保健的秘寶。
我們知道,自然界的一切生物無時無刻不在受春濕、夏熱、秋涼、冬寒氣候變化的影響。我國古典醫學名著《黃帝內經》首次提出了“天人相應”的養生觀。這種觀點認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同時也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體的生理活動受自然的影響而不斷地調整和適應。大自然陰陽消長的變化,引起了四時寒暑冷涼的變化,並形成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物發展規律。
明代醫學家張景嶽指出:“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說明人體五髒的生理活動隻有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才能與外界環境保持協調平衡。
反之,養生保健若不能順應四時節氣的變化,人體生理節律就會受到幹擾,抗病能力和適應能力就會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不會因感外邪而致病,也會因內髒功能的失調而發生病變。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明確指出:“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清楚地說明了人在養生中要順應四時陰陽這個根本。《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裏還說:“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也就是說,一旦破壞了五髒適應四時陰陽變化的正常規律,人體難免會因內外環境的平衡失調而發生病變,甚至發生意外。
可見,節氣的變化在無形中影響著人體,使人的生理和心理機能不斷地發生著相應的變化。因此,進行養生與保健,萬萬不可忽略二十四節氣的變化。隻有順應時節,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養生境界。否則,事倍功半不說,還會損害健康。
節氣交換之際,氣溫變化大,是人體致病的主要因素。如果能根據二十四節氣的各自氣候特點,采取有效的養生方案,有重點地進行身體保養和鍛煉,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有著積極的意義。
《節氣與養生》一書,根據二十四節氣共分二十四個部分,針對每個節氣的時令特點,深入分析了每個節氣與養生的關係,分別從飲食,運動、精神、防病保健等方麵具體闡述了順應四季二十四個節氣的養生方案。本書貼近生活,實用性強,無論你是誰,都能從中受益。
人的一生中什麼最重要?健康。打開本書,讓健康伴隨你每一年的每一個季節的每一個節氣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