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清朝柔遠記選錄(7)(2 / 2)

冬十月,日本遵約撤兵。

初,潘霨函致倭使柳原前光申前約,及照覆,以未得聯銜印文為詞;沈葆楨如請換給。而柳原已由滬入都,總理各國事務王大臣與之辯論,其使臣雖詞屈,而未能就緒。是月初九日,葆楨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函稱:『倭事議定三條辦法,已畫押互換。大久保即赴台灣,會同其中將撤兵;所有修道建房,倭人所費不貲,已許給銀四十萬兩。撤兵後,營房概交付中國官收管;當先派妥員馳赴倭營驗收,即派兵駐守,以便籌辦善後事宜。因附寄會議憑單,並互換條約及給總稅務司赫德紮各一』。初十日,倭領事福島九成偕通事吳碩謁葆楨雲:『大久保已往琅〈王喬〉,特令麵陳一切,並開呈事宜五條:一、從今約五、六日間,敝國撥船必齊到琅〈王喬〉載兵回國;應請如期駕至該地,與我西鄉中將會,彼此料理交代事宜。又貴國所派兵員,現不過充交代之用,彼此照應;可不必多。一、從前兩國大臣來往公文,彼此撤回注銷,永為罷論;其沈、潘兩大臣與西鄉中將曩日一切來往公文,亦宜就琅〈王喬〉交換。一、我國人民被生番殺死,遺骸就當時收埋舊址,更建墓碑表之;將來如有親戚朋友航海就近港口之際,藉便登岸掃祭者,務望使伊即日登岸拜奠而歸。一、交代事訖,即望貴道飛紮及電報上海道台處,轉申北京總理衙門查照。一、本國現在廈門派設領事,將來如在貴台所轄之地有交涉敝國事件,務望貴道速即照會敝領事,以便照辦』。葆楨以撫局已成,允其所請。惟於登岸祭掃一節,飭台灣道照覆,約來時須有領事官蓋印執照;祭畢即歸,俾免生事。派台灣府周懋琦領員弁於十三日赴琅〈王喬〉,並照會西鄉從道,令照條約交代;飭遊擊鄭榮率安撫軍一營,由赤山拔隊自陸會之。大久保已於初八日抵琅〈王喬〉;次日,倭兵束裝,以牛車載槍炮、器具登舟。懋琦同委員陳謨、都司沈國先於登岸時,即函知西鄉從道。十四日,西鄉遣通事吳碩請懋琦往,交出葆楨前發照會五件;懋琦亦將倭營前發照會兩件還之,且索與民間交涉字據。西鄉允諾,因出酒果相款,排槍隊送懋琦歸。十五日,領事福島九成送來本處人民租地合約七紙,並告知先撤風港之兵;懋琦派巡檢周有基及把總沈如生往。十八日,風港倭兵登舟,複寄繳風港租約呈詞十一紙。懋琦恐民間尚有遺字,西鄉函複,謂營內數員病故,無從尋檢,以後均為廢紙,遺營房三十七間。二十四日,西鄉從道將龜山營兵及夫役凡千餘人悉登舟,遣人交草房百有二間、板木千二百有五片;懋琦複以有基偕千總郭占鼇照收。西鄉船是夕去,餘船次日盡去。懋琦亦回郡,而留鄭榮安撫軍分駐龜山、風港,資彈壓。葆楨遂將倭兵盡退各情形具奏。

遣使駐外洋各國。

初,中西既成和,諸國先後各設駐京公使一人,加以「全權」之號;名雖保護商民,實覘中國動靜。曾國藩、李鴻章、王凱泰均議奏,請遣使外洋。上初以事屬創行,未報。台灣事定,鴻章再疏,略雲:『各國互市、遣使,所以聯外交;而中國並其近者亦置之,殊非長駕遠馭之道。同治十年日本初議條約,臣與曾國藩均奏請於立約後,中國應派員駐紮日本,管束中國商民,藉可聯絡。此舉未可再緩,擬請飭下總理衙門王大臣遴選熟悉洋情、練達兵事之三、四品京堂大員,請旨賞給崇銜,往駐日本。聞橫濱、長崎、箱館各處中國商人約近萬人,既經立約,不可置之度外;俟公使到彼,應再酌設總理事官公駐口岸,自理訟賦,以維國體。不特此也,泰西各國亦當特簡大臣輪往兼駐;重其祿養,定以年限,以通情款。其在中國交涉事件有不能議詰或所立條約有大不便者,徑與往複辯論,隨時設法商辦,似於通商大局有裨』。經總理衙門王大臣等議覆,奉旨報可。

臣按通商各國,在京師設公使、於行省設領事,非必欲聯中國之交也,蓋欲備知中國情形。乃彼來而我不往,則彼於我不啻燭照數計,而我於彼反如正牆麵而窺暗室也。自遣使分往絕域,而後各國之地形、物產、風俗、政令我亦可盡悉;其離合轉變,我亦可隨時偵探馳報。見聞既確,聲教自通,不致情事隔閡,我乃得以張弛駕馭其間。聞中華人在外洋者,暹羅約二十餘萬,呂宋二、三萬,新嘉坡七、八萬,檳榔嶼五、六萬,新舊金山十餘萬,長崎、神戶、橫濱等處亦各以萬計。公使既出,於是複分設領事,大事由公使核辦,而貿易、訟獄之事則領事扶持調護之;商之害、官為厘剔,商之利、官不與焉。而後中國之人不致為外邦所淩虐,仍為中國之民。內地富商大賈知朝廷設官外洋,不棄我輩,皆可廣為招徠;絲、茶大宗,亦可自為運銷。而中國之權既自操,斯外國之利亦得分矣。

——以上見原書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