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知道,正常成人每日在普通飲食條件下,尿中尿酸的排出量介於400~900毫克/24小時尿之間,平均為600毫克左右。當尿酸生成增多時,腎髒排泄尿酸量也相應增多,在一定的範圍內不致於造成尿酸在腎內沉積。但如果尿中尿酸的排泄量超過900毫克/24小時尿,則尿酸就容易沉積在腎髒內,當然其他組織(例如關節)也同樣容易發生尿酸沉積。因此,測定尿中尿酸的排出量,可以作為判斷尿酸是否容易沉積在腎髒而導致腎損害的指標之一,但這一指標有一定的片麵性:當腎功能減退時,尿酸排泄量也相應減少,或者病人有排尿障礙,收集的尿量不是真實的尿量(例如尿瀦留),或者病人收集尿量的方法與時間不正確,均影響尿中尿酸含量之測定,此時尿中尿酸含量測定可能不超過1000毫克/24小時尿,甚至完全正常,但實際上體內尿酸生成量並不減少,血尿酸值仍然明顯升高。在這種情況下,用尿中尿酸含量測定這一指標,來判斷其尿酸是否易在腎髒及關節等組織內沉積,就失去價值。這時必須測定血尿酸含量,才是可靠的判斷指標,而檢查腎功能狀態,則是判斷腎髒病變程度輕重最可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