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公注本作顯質章,彭本作不積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信、善、知,皆主立言,說此,全經結義也。篤實之論,一真而已,不尚虛華以悅世。求悅世者,虛華也,非篤實也,故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繼術之嘉,一是而已,不尚穿鑿以惑人。求惑人者,穿鑿也,非繼述也。故曰:“善者不辯,辯者不善。”通達之文,一理而已,不欲泛濫以逞才。求逞才者,泛濫也。非通達也,故曰:“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而又從立德、立功。以全此經之大用。積者,積善也。聖人不言積善,隻立己之大功、大德。而功無不宏,德無不普,故以功德為人,己愈有其功德。更以功德與人,己愈多其功德。道以默運為生成,故有利而無害。聖人之道,以無心為造化,不與人爭積善行,故其大與天同。古語雲:太上立德,次立功,次立言。三者俱不朽。可移跋於斯雲。
涵虛子注此經畢後,時繹時尋,言行相印,自謂其不立文字,能吐真機矣。尾章以功德言作結注,亦自謂其美善矣。既而想起“為而不爭”四字如何以作八十一章之歸根?忽恍然曰:是也,是也,此一句尤足為全經之穀王也。修士所懼者,在聞道不為徒爭小功、小德、小文名與一切浮雲富貴競相征逐空消有用之軀耳。夫聖道與天道相同,天道主生成,原有利而無害也;聖道統造化,不亦有利無害乎?我願功成名遂,孝盡忠全之士,人人棲真,人人得道。先行玉煉之事,大隱市廛。次行金煉之功,深居崖穀。內盡其所為,外絕其爭念。夫惟不爭,則天下且莫能與之爭也,至人也。聖經大結之意,至矣哉。
老子真傳
老子,楚人也。父乾元杲,為商(別作周)上禦史。娶洪氏,諱嬰敷。晝寢,見五色霞光擁太一老君降於空際,倏變為流星,飛入口中。遂凝瓊胎,十二年而生於苦縣之賴鄉曲仁裏李樹下。即李為姓,以夢老君生,故稱老子,以耳長,故名重耳,號白陽甫。時商武丁元年三月十五日也。(以上見仙經及《路史》。
《內傳》雲:“姓李,名耳,其母見日精下落,如流星飛入口中,因有娠。懷之七十二年,於陳國渦水旁李樹下生。指李樹曰,此為我姓。生而白首,故號老子。耳有三漏,故號老聃。”
《五宗網紀》雲:“姓李,名宰,定王丁巳九月十四日生。”
《月令廣義》雲:“玉女者,老子之母也。夢五色霞光,結如彈丸,流入口中,吞之有娠。懷胎八十一年,息苑樹下,剖左腋而生。時武丁元年三月十五日也。”
《索綏前涼錄》雲:“乾元杲,七十二無妻。與鄰婦益壽氏為隅,娠八十年而生。”
《酉陽雜俎》雲:“李母,元君也。日精入口,吞而有孕,如此七十二年而生。”
劉勰《新論》雲:“老子感火星而生。”
《路史》雲:“感流星而震,十有二年而生。生而能語,黃麵皓首,故曰老子。邑於苦之賴鄉,賴乃萊也,故又曰老萊子。”
《高士傳》:“老子生於殷時。”
《神仙傳》:“老子,名重耳,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孕。或雲懷之七十二年乃生。或雲其母無夫,老子是母家之姓。或雲老子之母,適至李樹下而生。生而能言,指李樹曰:‘以此為我姓。’”
《列仙傳》雲:“老子乘白鹿入母胎。”
《唐紀》雲:“老子之母,食李有孕,父母棄之,八十年而始生於李樹下。唐高祖追宗老子,故曰仙李蟠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