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1 / 1)

神仙以老子為宗。老子處世,事事不與人爭。外捐榮華,內養生壽。安和定靜,無為自然。然無為,則凡天下之異端邪術,競躁紛紛,詭怪奇行,機詐擾擾,皆非老子之教也。曰自然,則所行所作,順情合理,體造化而流行可知也。守中無邊,觀空無相。致虛守靜,深藏若虛。不矜奇,不立異,故史書稱古隱君子。《道德》五千言,援古語以立論。治世、修身,皆可用也。吾儕平日讀《道德經》,雖不解其義蘊,而存心操品,竊願學焉。深山窮穀之間,同心二三人為侶,出入煙霞,攜杖而歌聖化,不識、不知,順帝之則,以是為藏拙雲耳。

一日,遊道觀間,見有《圓嶠外史》數函,講論延年之學,不失老子之道。其中有《十三經注解》,皆老子書也。《道德》一注,最為精詳。末附《循途九層》,更為切近淺顯,因詢黃冠曰:“樹下先生,何人也?”曰:“隱於農者也。”乃訪先生於卷山,許為巢由同調,授以真機。

退而刊《十三經》,存於書肆,以著先生婆心。外將《道德》、《九層》印送琳宮梵宇。是書也,簡編少而真訣全,我數人便於行習,成己成人,其在斯乎?並念受書為徒之語,各依道派,自立世外間名,以為大江之行潦溪澗焉。紫霞受教於回翁,吾等繼派紫霞,有淵源也。

嗟乎!天地間事,如愚數人者,皆不必爭,且不能爭也。道育年七十矣,道生亦近古稀矣,道和亦非少年矣。山林之內,有何可樂?惟佩此《道德》一注,《九層》一篇,長歌崖壑,響遏溪雲,各忘其姓氏甲子而已矣。

道光柔兆敦牂律中南呂之月,蜀山三隱者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