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午後二點半鍾,帶同參議李經方及參讚官三人乘輪登岸赴會議公所,與伊藤、陸奧及書記官六人坐定寒暄畢。
伊雲:中堂此來一路順風否?
李雲:一路風順,惟在成山停泊一日。承兩位在岸上預備公館,謝謝。
伊雲:此間地僻,並無與頭等欽差相宜之館舍,甚為抱歉!
李雲:豈敢!
伊雲:本日應辨第一要事,係互換全權文憑。
(當由參議恭奉敕書呈中堂麵遞伊藤;伊藤亦以日皇敕書本交中堂)
伊令書記官閱誦英文與前電之底稿相較,陸奧令書記官將敕書與前電華文之底稿相較,中堂令東文翻譯與羅道比較日皇敕書並所附翻譯英文底稿畢。
陸雲:日皇敕書是否妥協?
李雲:甚妥。我國敕書是否妥協?
伊雲:此次敕書甚妥。
中堂複令羅道宣誦擬請停戰英文「節略」;誦畢,將「節略」麵交伊藤。
伊略思片刻,答以此事明日作複。
旋問:兩國敕書應否彼此存留?
李雲:可以照辦。
伊雲:頃閱敕書甚屬妥善,惜無禦筆簽名耳!
李雲:此係各國俗尚不同;蓋用禦寶,即與禦筆簽名無異。
伊雲:此次姑不深求;惟貴國大皇帝既與外國國主通好,何不悉照各國通例辦理?
李雲:我國向來無此辦法;且臣下未便相強。
伊雲:貴國未派中堂之先,固願修好;然前派張、邵大人來此,似未誠心修好。中堂位尊責重,此次奉派為頭等全權大臣,實出至誠;但望貴國既和之後,所有此事前後實在情節必須明白。
李雲:我國若非誠心修好,必不派我;我無誠心講和,亦不來此。
伊雲:中堂奉派之事,責成甚大;兩國停爭,重修睦誼,所係匪輕。中堂閱曆已久、更事甚多,所議之事甚望有成。將來彼此訂立永好和約,必能有裨兩國。
李雲:亞細亞洲,我中、東兩國最為鄰近,且係同文,詎可尋仇?今暫時相爭,總以永好為事。如尋仇不已,則有害於華者未必於東有益也。試觀歐洲各國,練兵雖強,不輕起釁。我中、東既在同洲,亦當效法歐洲。如我兩國使臣彼此深知此意,應力維亞洲大局,永結和好;庶我亞洲黃種之民,不為歐洲白種之民所侵蝕也。
伊雲:中堂之論甚愜我心。十年前我在津時,已與中堂談及;何至今一無變更?本大臣深為抱歉!
李雲:維時聞貴大臣談論及此,不勝欽佩;且深佩貴大臣力為變革俗尚,以至於此。我國之事囿於習俗,未能如願以償。當時貴大臣相勸,雲中國地廣人眾,變革諸政應由漸而來。今轉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為抱歉!自慚心有餘、力不足而已。貴國兵將悉照西法訓練,甚精;各項政治,日新日盛;此次本大臣進京與士大夫相論,亦有深知我國必宜改變方能自立者。
伊雲:天道無親,惟德是親。貴國如願振作,皇天在上,必能扶助貴國如願以償。蓋天之待下民也,無所偏倚;要在各國自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