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

不同尋常的身世

距意大利最強盛的城市佛羅倫薩60裏外的地方,有一個叫芬奇的小鎮,鎮上有個公證人叫皮得羅·達·芬奇,他是個20多歲的年輕人,身材偉岸、健壯,相貌堂堂,在當地很受人們的信任。他的愛人凱特裏娜是個美國純樸的農家女,當時他們的相愛是不被家長所允許的,因為他們的階級不同,但是美麗純樸的姑娘並沒有計較流言蜚語,依然與心愛的人未婚同居了,並於1452年4月15日為他生下了一個可愛的男孩——列奧那多·達·芬奇——世界著名畫家。

達·芬奇出生後不久,他的父親便聽從家母的安排與一位有地位的富家小姐舉行了婚禮,然後又將私生子達·芬奇接回家,而可憐的農家女—達·芬奇的生母卻從此不知去向。

令人欣慰的是,達·芬奇的養母阿麗琵耶拉是個溫柔善良的女子,她願意幫助丈夫照顧這個孩子,她也用實際行動證實了她的諾言。

小芬奇無憂無慮地生活著,快快樂樂地成長著。

從很小的時候,他就很好奇,睜大他那雙漂亮的眼睛,仔細地觀察著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他對一切都感興趣,他愛這一切。

他是個活潑的孩子,不隻和同齡的小朋友玩遊戲,也會和大哥哥、大姐姐們玩一些大孩子的遊戲。

他也是個愛安靜的孩子,有時,他會趴到地上,看著螞蟻排著隊在草地上爬行,他會一直注視著它們,想它們要到哪裏去,誰是它們的長官。

他在夏天的夜裏,還會到田野裏看飛來飛去的螢火蟲。它們飛呀飛呀,亮晶晶的。它們為什麼會發光呢?他追趕著,好不容易抓到一隻,仔細研究起來。原來它的尾巴上有一個小燈籠呀,這樣它走夜路就不怕黑了。

小芬奇觀察著他感興趣的一切,好奇而又小心地研究著它們,想弄清楚它們到底是些什麼,這麼做時,他耐性十足。這也許就是他和別的孩童不一樣的地方。

觀察就是一種積累,積累多了就會變成知識。

小芬奇不僅想把他觀察到的東西捏出來,還常常把它們畫下來。他在地上畫小鳥、蜻蜓、小狗……有時,他還用木炭在木板上畫。有一次,他看到一個畫匠用顏料在畫上上色,他站在那兒新奇地看了好久。

以後,他就常到教堂去,因為教堂的牆壁上常有畫師在繪畫,他就在旁邊聚精會神地看。一次,他鼓足勇氣,悄悄地爬到畫師旁邊,拿起一點兒彩色顏料,偷偷地帶回了家。他開心極了,畫了好多好多五顏六色的畫。

一天,他看見一隻美麗的大蝴蝶飛到了父親的工作室。他輕輕地跟了進去,怕吵到正在工作的父親。那隻蝴蝶飛到窗口,在窗玻璃上碰撞著、掙紮著。那是一隻極美的蝴蝶,很大,寬寬的翅膀上,美麗的斑點,花紋色彩繽紛。

芬奇看了好一會兒,突然跑出家門,他跑到教堂,拿起畫師的彩色顏料,在教堂的牆壁上畫了起來。一會兒,那隻大蝴蝶便活靈活現地出現在牆壁上。

畫師們紛紛走了過來,看著這個幼童的佳作。這位天才,幾乎無師自通。

生活不是永遠無憂無慮的。就像晴天時,太陽也會有時被雲彩遮起。在一次與夥伴們的玩耍中,達·芬奇得知了他的身世,他不相信那是真的,便跑回家去問媽媽,這突如其來的問題使阿麗琵耶拉腦袋裏轟的一下,9年了,她已經忘記了這一切,是誰又把這舊事重提了呢?怎麼回答孩子呢?但事實是存在的,它不允許任何人扭曲它,因此阿麗琵耶拉便把達·芬奇的真實身世原原本本地向他講述了一遍。

以後,達·芬奇再沒有提起那件事,隻是他變得有些沉默寡言,也不對父親那麼親熱了,他心底裏隱隱覺得父親不對,既然愛他的親生母親,又為什麼跟阿麗琵耶拉媽媽結婚?這一直都是籠罩在他心中的一片陰影。

這時,達·芬奇已經到了上學的年齡。

他把自己要讀書的事同母親和祖母說了,她們有些不大情願;芬奇一去學校,她們就更寂寞了。但為了孩子的將來,也應該讓他去上學了。

在學校裏芬奇學算術、幾何、天文、音樂、拉丁語,這是一個教會學校。神父是他們的老師。

學拉丁語他可吃夠了苦頭。他得糾正左撇子的習慣,老師不讓他左手寫字。一個年長的修士手拿戒尺,一開小差,戒尺就會毫不留情地打在手上。

在學校裏,達·芬奇是個勤奮好學的學生,他特別喜歡算術、音樂和繪畫,他還學了彈豎琴和唱歌。他還喜歡問問題,有的問題連老師也答不出來。當然,這些問題一般都是關於自然的問題,在書本裏是沒有的。

大自然裏,有無數新鮮活潑的東西等著他去研究,放學回來,他就直奔地下室。在地下室裏,有著一些瓶瓶罐罐,大盒小盒,大箱小箱,裏麵裝的全是昆蟲。這是一個昆蟲的世界,有著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蟲子。它們爬來爬去,達·芬奇每天都觀察它們,有時還進行一番研究。蜈蚣,那麼多條腿,可以造一種有很多輪子的車子;蜘蛛在織網,織成的網可以做什麼呢?

他看它們的腳在哪,頭怎麼動,翅膀是什麼形狀的,還有眼睛,它們的眼睛跟人的不一樣,它們怎麼看東西呢?

然而,就在達·芬奇無憂無慮地享受他的童年時,命運卻無情地奪去了他的第二個媽媽。半年後,一個不到20歲隻比達·芬奇大10歲如同鮮花一樣的女孩姬妮做了他的第三個媽媽。

達·芬奇很喜歡這個活潑善良的女孩,姬妮會陪他一起抓昆蟲,看著達·芬奇給昆蟲分門別類地放進不同的盒子,也會觀賞達·芬奇畫的素描,聽他說他的一些奇思異想。但他隻把她當做朋友、姐姐,他從不叫她“媽媽”,既是因為她太小了,也因為他忘不了阿麗琵耶拉媽媽。

教師韋羅基奧

轉眼,達·芬奇15歲了,他在學校裏的學習成績非常出色,尤其是他喜歡的科目。他覺得複雜多變的幾何圖形有一種立體的美,他對建築產生了興趣,數學中的邏輯,也是他常思考的對象。他的豎琴彈得美妙極了,配上他優美的音色,皮得羅對兒子大加讚賞。

達·芬奇最愛的還是科學和繪畫,他越來越喜歡做實驗了,有什麼新的想法,他會動手去嚐試,嚐試不了,他就記下來,他把觀察到的和想像的一切畫在紙上,飛鳥魚蟲在他筆下似乎都有了生命。

皮得羅覺得兒子的藝術天賦很高,而那時的意大利,藝術家還是非常受人尊敬和豔羨的工作,各城邦的統治者常要藝術家給他們畫像,付給他們很高的報酬。各地都在修教堂。牆壁、房頂都要繪上壁畫,報酬也很優厚,既然孩子不喜歡做公證人,學法律,就讓他去學畫吧,應該送他去佛羅倫薩。

15歲的達·芬奇已經是個十分俊美的少年了,一次他被召進父親的工作室,直覺告訴他,父親又做了一個有關於他的重要決定。

父親告訴他,他想送他去佛羅倫薩的藝術家韋羅基奧那兒去學習,隻是不知道藝術家能不能收下他。

達·芬奇知道這位著名的畫家和雕刻師,他以畫大衛像出名。首飾匠出身,他的銀質浮雕像很有名。他開設了工場和畫室,吸引了很多有才華的藝術家,那正是達·芬奇向往的地方。

當時的佛羅倫薩藝術家彙集,藝木精品薈萃,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都很崇拜藝術,並以獲得名藝術家的作品為榮,藝術家在這裏很受尊敬。

達·芬奇和父親來到這座意大利名城,在一些古老的小巷子裏,他看到兩邊有小商店、首飾店,精雕細琢的珠寶璀璨華麗,有細木工匠作坊,各色雕花家具精美典雅,還有雕刻師和鐵匠,加工出來的物品都像是藝術品,令人愛不釋手。

登上高處,整個城市呈現在他眼前。教堂彩色的穹頂,修道院金色的十字架,肅穆的鍾樓,還有樓房高翹起的簷角,紅色的尖頂房屋……多美麗的一座城市啊!

這裏還是一個聖母的世界,無論他走到哪裏,都會有一座或豪華精致或簡樸典雅的壁龕,裏麵都有一位慈祥的聖母,微笑地注視他這位小鎮少年。

達·芬奇和父親來到藝術家韋羅基奧的家。韋羅基奧住在佛羅倫薩郊外,周圍綠樹圍繞,門前有小橋流水。

走進院子,達·芬奇立刻就被院子裏的雕塑作品吸引住了,那是些還未完成的作品,有奔騰的馬、狂吠的狗,還有人像,老人、少女……達·芬奇走到這一座座雕塑前,全神貫注地觀察起來。

經人通報,韋羅基奧來到前院,他望著眼前這位俊美的少年,他有不俗的外表和談吐,像是個可造之材。他問達·芬奇認為科學與藝術有沒有關係,達·芬奇告訴他:

藝術需要科學。我們不能憑想像去雕塑自然界真實存在的事物,在色彩搭配、形體比例上我們需要數學,藝術品首先應該是真實的。

聽了達·芬奇的話,韋羅基奧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達·芬奇又遞上素描本。

這些素描令韋羅基奧很驚奇,他認為達·芬奇很有才華,也很有悟性,最後決定收下這個徒弟。從此,達·芬奇開始了他的藝術之旅。

達·芬奇的學徒生活是愉快的,他的善良、文雅、樂於助人的品德贏得了老師和同學的好評,當然還有他動人的歌喉和優美的琴聲。在所有生活中,令達·芬奇最興奮的事就是在一次逛街中,他結識了當時在意大利乃至全歐洲都很有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醫生、哲學家托斯卡涅裏,並且被獲準可以經常去他家裏討論問題。

時光飛逝,轉眼間,達·芬奇已經20歲了,這時他已在韋羅基奧那裏學習了兩年。一天,父親突然來到他的學校並高興地告訴他,達·芬奇的家已經搬到了佛羅倫薩,這樣他就可以回家去住了, 真是一件喜事。但好日子並沒有維持多久,達·芬奇的第三個媽媽姬妮因不滿足於當時的家庭狀況,毅然決然地離開了這個家,這使達·芬奇的父親非常氣憤,但他平靜下來以後竟又娶了一個寡婦,還帶著一個孩子。達·芬奇為了緩和擁擠,也為了不摻入這種陌生的家庭生活,他又搬回了畫室。

搬回畫室不久,他的老師韋羅基奧便接到一份訂貨,為法隆柏羅莎教堂訂製《基督受洗》。在這幅畫中,應該有耶穌和聖約翰,還有兩個虔誠的天使在目睹這一聖事。

韋羅基奧認真地趕製著這幅畫,最後隻剩下一個天使了。按照慣例,學生和助手可以畫一些次要形象或是局部,他決定讓他的得意弟子達·芬奇來完成。

達·芬奇十分激動,他在畫前思索了一天,晚上也在構思,幾乎夜不能寐。

最後,他終於動筆了。同學們都圍過來觀看,他們都十分羨慕達·芬奇。

漸漸地,在畫的空白處,出現了一個跪著的天使,他目光裏閃著幻想,臉色肅然,滿頭卷發;一個薄薄的、晶瑩的、薄紗一樣的光環圍繞在他頭上,衣褶美妙而自然。

韋羅基奧慢慢地走過來,他很疲倦,他輕輕地走到學生們的身後,看了畫一眼,驀地他的眼睛亮了,眼神狂喜而絕望。

“上帝啊!這一天這麼快就到了,我已經不配在畫壇有一席之地了!”

達·芬奇從此聲名大震。

人們都在稱讚他,有人說他是個天才,有人說名師出高徒。隻有達·芬奇自己知道,他為了這幾筆,付出了多少艱辛。在他身上,總是隨身帶著一個本子,這是他的速寫本,裏麵畫滿了人的麵孔、身軀,還有動物、植物。本上還記下了寓言、格言、哲學劄記,還有數學公式、建築樣式……他的一切靈感火花,都被他迅速地捕捉到,記到本子上。

那一年,他獲得了畫家行會會員的資格。

1473年,他的學徒期滿了,經過6年的學徒生涯,他從一個美少年變成了風度翩翩的青年。但他並不打算獨立開畫室,一方麵他沒有足夠的財力和名氣,另一方麵他想繼續在老師的畫室裏充實自己。

1473年,他畫了一幅佛羅倫薩郊外的風景畫,大自然是他的最愛。

1474年,他畫了《天使報喜圖》,這幅畫色彩豐富,描繪的是聖母懷孕的情景。背景是客廳,窗外風景如畫,可以看到古塔、樹木。

1475年,他完成了《加羅法諾的聖母》。

1476年,他離開畫室,在家裏完成了貝諾亞聖例。

早期,達·芬奇大多是畫聖母,因為在那時期,大多以宗教為題材,畫的都是《聖經》故事。但文藝複興藝術家同中世紀藝術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將宗教故事現實生活化了。他們肯定人生的美好和幸福,讚美人對生活的積極理想。而且達·芬奇對他的繼母阿麗琵耶拉的愛和嗬護印象很深。

從1475年開始,達·芬奇時常被傳召到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花園畫室,他離開韋羅基奧畫室後,就到這個畫室工作了。

美第奇家族是佛羅倫薩城市共和國的實際統治者。家族的第一代是銀行家科西莫,他為人十分慨慷,幾乎每個人都借過他的錢。他大力資助藝術,使佛羅倫薩藝術家彙集,成為著名的藝術之城。

科西莫去世後,他的子孫們繼承了他的傳統,繼續崇尚藝術,現在是他的孫子洛倫佐·美第奇統製著佛羅倫薩。他是一個活力充沛、野心勃勃,有著很高的政治、外交才能的年輕人。當他聽說達·芬奇很出色時,便起愛才之心,將他召到美第奇家族畫室,使其成為了一名禦用畫家。

在米蘭的日子

實際上,達·芬奇在美第奇家族畫室工作時並沒有受到重視,因為洛倫佐並不喜歡他這個不會溜須拍馬又不很有名氣的倔強人,備受冷落的達·芬奇並沒有因此而放鬆藝術水準的提高,並在5年後,即1480年離開了美第奇家族畫室,開辦了屬於自己的畫室,此時的他已經名揚佛羅倫薩的藝術界,並有著源源不斷的訂貨單。

他在自辦的畫室裏瀟灑自如,大獲豐收。

在他自辦畫室的這一時期,他畫的最出名的還是聖母,他不像別人那樣把聖母畫成威嚴的、悲傷的,或者沉思的樣子。他畫的聖母大多是歡樂的,充滿真善美的,給人一種歡快的感覺和純粹的美感。

他的成名作是《拈花聖母》。畫的是一位美麗的母親在和孩子玩耍,並用鮮花來逗孩子,這位美麗的少婦,看上去大約28歲,她的臉上滿是幸福歡欣的微笑;她注視著自己的孩子,孩子十分可愛,他正在用胖墩墩的小手揪母親手裏的鮮花。這是一種濃濃的人間溫情,母子倆都栩栩如生。

從這幅成名作中,達·芬奇得出了一條寶貴的經驗:從明部到陰影的過渡,要像輕煙一樣美妙。他把這話記在筆記本上。

經過了不斷的尋求和進步,達·芬奇慢慢地成熟了,也對佛羅倫薩膩煩了,他想到一個新的世界去見一些新的麵孔,他想起了米蘭大公——莫羅——米蘭的最高統治者。

於是,在1482年,達·芬奇給莫羅寫了一封自薦信,信上寫了他對藝術的了解以及他所能做的工作。不久,他收到了莫羅的回信,莫羅邀請達·芬奇去米蘭。於是,達·芬奇在回家看過父親和他的又一任也就是第五個媽媽之後,便收拾行囊起程前往米蘭。

達·芬奇知道莫羅是一個暴君,但又有哪一個統治者仁慈呢?隻要能欣賞他的才華;有較大的人力、財力幫助他實現理想,發揮才能,達·芬奇就會很滿足了。

他想借助暴君完善藝術;而暴君又利用他為其服務。

達·芬奇走在米蘭的街上,街上車來人往,熙熙攘攘。他今天晚上要去參加設在大公宮廷裏的歌唱比賽。為了讓大公注意他、賞識他,他隻好用歌聲來先討大公的歡心了。

達·芬奇走進了宮殿,他見到許多向大公獻藝的人,有歌手,他們在試唱,想求得大公的賞識;有畫家,正在準備顏料,想要現場揮毫;有詩人,準備了為大公歌功頌德的詩作;有醜角,他們擠眉弄眼,想博大公一笑;還有傻瓜,打算給大公翻跟鬥。

他們都是為貴族解悶的,實際上,說白了這就是一個取樂的晚會。

大廳裏,燈火輝煌,賓客滿堂,貴族們個個身穿華服。仆人穿梭為達官貴人們服務。這是一個豪華的大廳,鍍金的天花板上,繪製著精美的圖畫,牆上掛著名貴的掛毯,精美的塑像置於牆角,地上是精致的波斯地毯。

突然音樂聲響起,大公一家走了進來,大廳裏頓時掌聲四起,大公落座後,晚會便開始了。

經過一翻競爭之後,最終,達·芬奇在這場歌唱比賽中得到了最高的獎賞——月桂冠,由於他的表現出眾,莫羅準備第二天正式接見他。

達·芬奇在米蘭的第一個創作,就是莫羅讓他製作一個巨型雕塑,為的是讚頌祖先。這座雕塑高8米,計劃需要青銅80噸,可以說是一個“偉大的巨物”。

為了這座雕塑,達·芬奇廢寢忘食地努力工作著。除了馬以外,還有人,人的形象更為複雜。

達·芬奇知道這位弗朗西斯科·斯福奎,他隨機應變,見風使舵,他隨時準備出賣最好的朋友,翻臉不認人,他沒有良心,沒有責任感、榮譽感。他既是一個粗魯的大兵,也是一個冒險家,他還是一個狐狸一樣狡猾的外交家,一個小心翼翼的統治者,一個戴著仁慈麵具的暴君。怎樣表現這一形象,又使達·芬奇絞盡腦汁。

大公在城堡外選擇了一塊空地,讓達·芬奇作為工場,準備開工。達·芬奇在這個工場裏實際真正逗留的時間並沒有多久,因為除了這個塑像是他的任務外,他還有很多工作。

他要陪莫羅和他的姬妾們談話,達·芬奇俊秀的外表、優雅的談吐很討這些女人的歡心。何況他還有音樂才能。

他還要設計宮廷舞會;城市化妝遊行;為大公的妻妾和公主們裝飾衣服;繪壁畫和肖像,畫肖像是達·芬奇最頭疼的了。

在如此幹擾下進行藝術創作,談何容易。他常常被迫放棄手頭的工作,被召入宮廷。有時隻是閑談,談的隻是取樂、過節、跳舞。

達·芬奇十分痛苦,但他必須忍耐這種痛苦。

生活在米蘭的日子裏,達·芬奇不斷地為王公貴族們工作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

《撫貂女人》,這是為莫羅的情婦澤茲莉亞製作的,這幅畫曾使達·芬奇轟動一時。許多王公貴族們紛紛來請他畫像。

《哺乳聖母》,這是在澤茲莉亞離開米蘭之前為她創作的,這幅堪稱是藝術之瑰寶,現藏於列寧格勒艾旦爾米塔什博物館。

《岩石上的聖母》,這幅是為莫羅16歲的妻子貝亞特麗斯創作的,達·芬奇在這幅畫中,第一次不隻是簡單地以風景畫出一組人物形象,而是以景物環繞於人物周圍。風景第一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使畫有了一種別具一格的詩意。這也是達·芬奇偉大繪畫中的一幅,僅次於《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

《最後的晚餐》,這是在莫羅最心愛的聖瑪麗亞·德拉·格拉齊耶隱修道院內教堂的牆壁上創作的。

達·芬奇在創作這幅畫時還真受了不少的苦呢。

那時米蘭全城都在傳說,公爵列阿卓病情嚴重,因為達·芬奇有毒的桃子害了他。

達·芬奇的確有一個花園,這個花園中有許多桃樹。為了做試驗,他把毒花液注入桃樹中,但除他自己和學生外,他不準任何人接近這個花園。

實際上是列阿卓的叔叔米蘭大公下的毒,列阿卓在慢慢死去。他終於死了,全城服喪;莫羅命令:全米蘭的教堂要不間斷地舉行追悼亡靈的彌撒。

大公有所最心愛的教堂,是聖瑪麗亞·德拉·格拉齊耶隱修道院內的教堂;他將侄子葬在這所教堂的墓地。修院院長提醒大公,達·芬奇剛來米蘭不久,就被要求在修院餐廳最遠的一麵牆上麵《最後的晚餐》。莫羅於是催促達·芬奇去工作。

在1495年至1498年間,達·芬奇斷斷續續時而工作時而閑蕩。大公和修道士對他不可估計的拖延感到不快。

達·芬奇穿遍整個米蘭找有個性的頭型和臉譜,他帶著速寫本、鉛筆,沿大街漫步,他過廣場,進鬧市,看到有特色的人就迅速地畫下來。人們並不反對被達·芬奇描繪,有些人還引以為豪。

達·芬奇還會邀請他看中的模特到酒店裏喝上一杯,這個邀請人們都樂於接受。

為了畫恐懼、驚訝的神情,他將一個個牛內髒充滿氣掛在屋子裏,然後邀請人們進入房間,在人們恐怖驚叫之時,他迅速地描繪他們的臉譜。

他想在他的作品中融進那些令人驚異而具有個性的人頭,創造出有色彩的傑作。有時候他會從街上或他的畫室衝向餐廳塗畫一兩筆隨即離去。

文藝複興早期的畫家們在《最後的晚餐》中,一般都讓一排人坐在桌後麵,互不相幹,同一姿勢重複出現,而將叛徒猶大隔開單獨安排在桌子的另一麵。

但達·芬奇摒棄了這種結構。而且他選擇的是晚餐中最令人激動的一瞬,桌子後麵,耶穌和12門徒舉行最後一次晚餐,耶穌對門徒說:“你們當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他說完,便無可奈何地把手放在桌上,沉默下來。

每一個門徒都懷著害怕或恐怖震驚地問:“是我嗎?”這是緊張的一刻。這一刻,將顯露出13個不同的靈魂。這13個性格迥異的人物,絕不雷同和重複。而每個人表現出來的感情,達·芬奇都要讓它符合不同人的性格氣質,這是一項極大的挑戰。

達·芬奇高明地把叛徒置於一群可愛的門徒之中。叛變的人隱藏在朋友中間,讓人一下子看不出來到底誰是叛徒。

猶大陰暗的側麵輪廓,被從明媚的日光照耀的其他人麵孔中明顯地突出出來。他緊握著裝錢的錢包,緊張地等待著叫他的名字。

恰如達·芬奇一語中的:靈魂應該通過手勢和動作來表現。

這幅畫構思的中心是耶穌,他被窗外散射進來的光線突出出來,突出點是他的頭部。門徒對稱坐在兩旁,每邊6人,照例是3人一組。

這裏隻有單純的男性人物和在一個陋室中的一張樸素的桌子。沒有女性的溫柔能供作男人力量的襯托,沒有活潑的動作能帶給人物動感和傳達一種實體感。

為了畫門徒,達·芬奇作了無數的初稿,當他正欲構思基督的表情時,他發現12個門徒已經使他靈感用盡。

這幅偉大的作品終於在1498年完成了。

因為在濕潤而且新塗的石灰上作畫一定要在石灰幹涸以前完成。達·芬奇偏好用晦暗的色彩混在膠質物裏作顏料在幹牆上作畫,因為這個方法允許他沉思和試驗。

這些顏色並不穩固地附著在表麵上,甚至在達·芬奇生前,這幅畫已開始成片地剝落或掉下。當然還由於餐廳的潮濕和偶爾大雨造成的水患。

1536年,它已經模糊不清,1558年時,它已失修毀壞。1656年時,修士們在門徒的腿的部分,開了一個通往廚房的門,更加速了它的毀掉。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幅畫作,是達·芬奇的一個學生不完美的複製品。

不管現在留給我們的這幅畫缺點如何,《最後的晚餐》仍被公認為文藝複興時期所能產生的藝術品中最偉大的繪畫。

1498年,米蘭政局動蕩不安,莫羅不斷地加稅,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

達·芬奇的日子也不好過,莫羅已經兩年沒付他薪水了,他花銷很大,他有學生、助手、仆人;他還養了幾匹馬。達·芬奇很喜歡馬,他是一個優良的騎手,還是一位訓練馬跳柵的專家,他還精於管馬,他認為馬是最高貴、最美麗的動物。

他的錢都用光了,他不得不給莫羅寫了一封信,溫和地提醒大公。

為了生存,達·芬奇和他的學生不得不以賣畫為生,畫一些沒有藝術價值但卻可以很快換來報酬的作品。

1499年,莫羅派人給達·芬奇送來一封信,他和藹地替自己辯解,現在軍費開銷很大。他送給達·芬奇一個葡萄園作為收益的來源。

莫羅現在確實很艱難。法蘭西一直要入侵米蘭,而米蘭的實力實在無法同那個大國抗衡,莫羅隻好用金錢賄賂收買法國政要勸法王取消侵略計劃,送禮給強國同米蘭結盟,同時加強軍事設施,擴充軍隊,他確實付不起達·芬奇薪酬了。

然而,不論莫羅怎樣用盡心機,法軍還是來到了。1499年夏,法軍侵入倫巴第。米蘭城守備司令官別那基諾打開城門,他串通法軍,出賣了米蘭。

米蘭淪陷了,不少米蘭人認為這是好事,他們打出“熱烈歡迎法王統治米蘭,莫羅滾蛋”之類的標語。他們對莫羅這個前任暴君恨之入骨,寄希望於米蘭的侵略者。

莫羅進修道院了,然而米蘭的新統治者又怎麼樣呢?法軍在大街小巷橫衝直撞,殺死很多人,廣場上,騎兵縱馬從人群踏過,鐵蹄之下,血肉橫流。士兵們在燒殺搶掠,奸淫婦女,米蘭在暴力下呻吟。

達·芬奇目睹這一幕幕慘象,他無力阻止。傍晚,他來到城堡前麵的廣場,廣場上擠滿了受傷的百姓、士兵,他們圍坐在一堆堆篝火旁,無家可歸。

而他的那個巨大的雕塑作品:斯福奎騎馬塑像的泥塑模型此時正在成為法軍弓箭手的靶標,許多地方還被法軍用馬刀砍出了鐵支架。

達·芬奇麵對他的心血被如此摧殘,依然默默無語。他的學生憤怒地要衝上前去同法軍拚命,被他堅決而冷靜地製止了。

達·芬奇領著他的學生回到了畫室,依然平靜地工作。但達·芬奇心裏已做出了離開米蘭的決定,要知道他在這兒已生活了17年,離開這兒,他心靈深處是痛苦的。

法軍占領米蘭不久,達·芬奇便和他的學生們匆匆打點了行裝,離開了米蘭。此後,達·芬奇整整過了17年飄蕩的生活。

現在,他終於結果了漂泊不定的日子回到了他的故鄉——佛羅倫薩。

重返故鄉

達·芬奇回到了佛羅倫薩,家鄉還是沒有什麼變化,而達·芬奇已從30歲的青年變成48歲的中年人,雖然他依然健壯,體格勻稱健美。安頓好學生們之後,他便匆匆趕回家鄉芬奇鎮,想去看看他的老父親。

看到父親了,他依然健在。父子相逢,相擁喜極而泣,父親已老態龍鍾了,他為兒子舉辦了一個宴會,歡迎他歸來。席間,父子倆談及往事故人,皮得羅告訴達·芬奇他的老師韋羅基奧已經故去12年了。

達·芬奇是多麼懷念他的少年時代啊!

1501年,佛羅倫薩男女老幼都擁向修道院,達·芬奇這位被公認為歐洲最偉大的畫家畫了一幅聖母、聖子、聖安妮和聖約翰。這幅畫令每一個藝木家都感到驚奇。

佛羅倫薩市民在兩天之內都擁到了修道院,整個城市好像過節一樣喜慶,人們都在談論這幅偉大的作品:

“100名少女,100名青年,少女們豐腴,熱情或端莊、溫柔,秀發在風中波浪起伏;青年們如運動家驕傲於他們的肌肉,臉上表現著對戰爭的渴望。仁慈的聖母期待著世界在她兒子的手裏獲救,虔誠的聖·熱羅姆形容枯槁,這是多麼宏大的畫麵。”

“人多並不能說明這是偉大的作品,畫的精妙之處在於細節,你看圍在頭上或頸邊的披肩、圍巾、絲帶或者纏繞在手臂上;或從肩膀上下垂;或在膝頭打折,在光線的照射下,幾乎誘惑人們去撫摸,這些比安在我們身上的任何外衣都要真實。懂嗎,這才是這幅作品的精妙之處!”

達·芬奇的藝術成就震動了整個佛羅倫薩,然而,他對這些盛譽已經感到乏味,他想做一些實際的事,他在軍事工程和機械方麵的才能一直沒有機會表現,這是他最引以為憾的。

達·芬奇感歎著,他已經厭倦了等待,也許一生隻能在牆上或畫布上塗塗抹抹了吧!

機會終於來了。

1562年6月,達·芬奇接到凱撒·布喬亞的邀請信。信中說他需要一個能製地形圖,裝建堡壘、橋梁,導引河流和能發明武器的人,他曾經聽說過達·芬奇有新的戰爭機械的想法,所以邀請達·芬奇去羅馬。

達·芬奇對凱撒·布喬亞這個大名鼎鼎的人物早已知曉,他是教皇的私生子,統帥著教皇國的軍隊南征北戰,希望擴大教皇國的領土,野心勃勃、陰險、狡詐。不過所有暴君皆是如此,隻要他能讓達·芬奇的想法有實現的可能,對他來說,他隻是他的一個工具,實現理想的工具,如此而已。

達·芬奇上路了,目標是羅馬,他要借助凱撒·布喬亞將他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凱撒·布喬亞又何嚐不是利用他。無論是作畫還是機械,達·芬奇永遠擺脫不了為暴君服務的命運。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悲哀。

達·芬奇見到了凱撒·布喬亞,那位年輕的軍事統帥對達·芬奇十分禮遇,達·芬奇興致勃勃地向他解釋自己的宏偉藍圖。

凱撒·布喬亞認為達·芬奇的設想太奇妙了,當即決定全力支持他。

凱撒·布喬亞果然言出必行,他發布了一個權威的特許狀:

致所有我們的副官、城主、隊長、傭兵隊長、官員、兵士以及百姓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