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童年
公元1881年9月25日,一個平凡的日子,卻誕生了一個不平凡的人物——魯迅。他的出生給紹興城(浙江省)東昌坊口的周家帶來一片歡騰。
實際上魯迅的本名並不是這個,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給他取的。周福清是這個小康人家的大家長,這個小男孩出生的時候,他正在京城做官,當抱了孫子的喜訊傳到他耳朵裏時,恰好有一位姓張的高官來訪,於是就給這小嬰兒取了個乳名叫阿張,學名是樟壽,字豫山。可是後來發現,“豫山”的發音和“雨傘”接近,容易引起笑話,也不太好聽,就又改為豫才。到了1898年的時候,他長大了,要去南京求學,又改名為周樹人。
魯迅出生的年月正處於清朝統治即將瓦解的時期,其時黃昏氣息濃鬱。保守落後的古老中國,被外國列強侵略,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聳立在北京城裏的愛新覺羅皇室的金鑾寶殿,也已經不可挽回地快要崩塌了,主宰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就要走到了盡頭,在中國大地上,正醞釀著新舊時代的大交替。
魯迅所處的家庭正如同清朝的統治在一步一步走向衰敗,其輝煌已成為曆史,但是還沒有完全破落。周家原來住在湖南道州,本來都是種地的普通農民,後來不斷發家致富,有了很多土地,就成了大地主,再後來遷居到紹興,到魯迅這一輩已經是第14代了。
紹興是我國東部近海的一座城市,也是古代文化最發達的地方之一。那裏河網縱橫交錯,土地肥沃,素來被稱為魚米之鄉。在城郊不遠處,有蘭亭、鑒湖、會稽山、大禹陵等古跡,是一個風光秀麗、山清水秀的旅遊勝地。紹興古代被稱為“報仇雪恥之鄉”。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越國國王勾踐曾在這裏臥薪嚐膽,艱難地複國。後來這裏又出了陸遊、王思任這樣有民族氣節、頑強鬥爭的著名人物。
魯迅的家庭在當時的紹興來說,還算一個比較體麵的家庭,還有水田幾十畝和一些房產,他的祖父在京城做官,是個豐衣足食的安康之家。他家的住宅是一所聚族而居的朝南的大宅院,一進大門,走過鋪著土板的天井,就是一個掛著“德壽堂”匾額的大廳,兩旁的柱子上,還寫著一副對聯:“品節澤明德行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從大廳進去,是一方塊天井,再往裏走。北麵有幾間狹小的樓房,這是魯迅一家的住所。樓下兩邊的一間,是魯迅的祖母和保姆長媽媽居住的,東邊的那一間,用木板隔開,前半間是吃飯和會客的地方,後半間就是魯迅父母的臥室。
這個家裏的頂梁柱是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字介孚,進士出身,被皇上經過殿試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後來又被派到江西金溪縣做知事,在那裏當官的時候,因為與知府不和,終於被免職了。在這之後,不得不賣掉田產,到京城買了一個內閣中書的小小官職。
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給魯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對魯迅有一定的影響。保姆長媽媽和魯迅朝夕相處,她是一個勤勞、樸實、善良的農村婦女,但也有許多迷信觀念,滿肚子繁瑣禮節。她喜歡給小魯迅講美女蛇的故事、“長毛”(太平天國的軍隊)的傳說,說得繪聲繪色很能引起小孩子的興致。使幼年魯迅對誣蔑太平天國的宣傳產生了懷疑。
還有一次,魯迅從一個遠房叔祖玉田老人那裏聽說,有一部叫《山海經》的書,上麵有許多稀奇而好看的圖畫,他很想得到。雖然長媽媽不識字,但對小魯迅念念不忘的東西還是記在心上了。大約10多天或者1個月後,她探親回來,一見麵,就將一包書遞給他,高興地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魯迅高興得全身都顫抖了,趕緊接過來,打開一看,啊!多麼怪誕和神奇的世界呀:人麵的獸,龍頭的蛇,獨角的牛,三腳的鳥,還有那掉了頭還“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拿著盾牌與斧頭狂舞的怪物“刑天”……魯迅不禁在這美妙的世界中陶醉了,也被這勞動人民的深厚情誼感動了,使小魯迅深深地記住了勞苦人民的哺育。
在魯迅幼年生活裏留有深刻印象的還有一位先生,他就是魯迅最早的師父。據說魯迅生於舊曆8月3日,和“灶司菩薩”同天,出生那年又是閏年,而且出生時的胎包質地薄,俗稱“蓑衣包”。老人們都認為,這樣的孩子很少,將來一定有大出息,就怕難以養大。於是家裏人替他去向菩薩“記名”,就是說,報了名,算是“出家人”了。不僅如此,在不到1歲時,還把他抱到寺院,拜龍和尚為師,意思是舍給寺院了,但並非真的去當和尚。做和尚的人自己認為將來能成佛,很高超,但讀書人卻認為他們不會做官,無家無室,是下賤之輩,所以孩子拜和尚為師,鬼怪也就不來攪擾了。由此得了一個法名“長庚”,也就是長壽的意思。龍師父對人和氣,不教魯迅念經,也不教佛門規矩。從龍師父那裏魯迅得到他一些有益的啟示,所以直到晚年,還深情地懷念著他,並尊稱他為自己的第一個師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