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一所百年名校的風雨滄桑,榮辱沉浮,離不開那些曾在這裏談經論道的先賢大師。他們或寒窗苦讀,學成於清華;或培桃育李,授業於清華。
百餘年來,清華大學培養了無數國之棟梁,遍及多個領域。這其中,有很多修心養性的淡泊之人。他們不慕名利,不求聞達,這其中諸如顧毓琇、錢鍾書、季羨林等,他們或者是佛學大家,或者是文壇巨擘,他們置身浮華之世,卻能坦然待之,其修養值得我們學習。
說到修心,我們首先要明白為什麼修心?因為心是一切罪福的種子,任何一個人的苦樂、升沉,都是由心決定的。人生在世,難免會流於俗而心生痛苦,困於惑而心生茫然,如果不修心,就有可能一直痛苦、茫然下去。
在這裏,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有位花匠在院子裏種了一棵葡萄樹。這年,葡萄樹上結滿了葡萄。花匠非常高興,便摘了一些準備送給別人品嚐,讓大家一起來分享自己的喜悅心情。
花匠把葡萄送給一位商人,商人嚐了一個說:“真好吃,多少錢一斤?”花匠說不要錢,但商人堅持把錢付給了花匠。
接著,花匠又把葡萄送給了一個官員,官員接過葡萄後沉吟良久,問了花匠一句話:“你有什麼事情需要我幫忙嗎?”花匠再三表示,自己沒有什麼事情,隻是想讓他嚐嚐而已。
後來,花匠又把葡萄送給一位美麗的少婦,她有點意外,而她的丈夫在一旁一臉警惕,看樣子他很不喜歡花匠這麼做。
花匠很困惑,覺得自己僅僅是想讓別人分享一下自己喜悅的心情,沒想到大家都懷疑自己抱著不同的目的。這時,旁邊走來一位過路的老人,花匠把葡萄送給他一些。老人嚐完後,對花匠說:“謝謝!你種的葡萄很甜。”說完,頭也不回地走了。花匠很高興,他終於找到了一位真正能和他一起分享快樂心情的人。
佛說,你看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你自身就是什麼樣子。如果你覺得世界亂了,是因為你自己的內心已經亂了。一味地感歎人情淡薄的人,隻是因為自己變得“薄情寡義”了。很多時候,我們本來抱著一顆單純的心與人交往,就如故事中的花匠一樣,而別人卻總是用各種猜測和懷疑的眼光看待我們,正如故事中的商人、官員等人一樣。這,其實就是我們需要修心的目的。懂得修心,我們就會少一些勢利,少一些猜疑,少一些狹隘,多一些善意,多一些寬容,多一些慈愛。
懂得生活是一種品位,享受生活是一種境界。正是如此,我們不必自怨自艾,更不必為葬花而落淚,為掃葉而傷情,感時光之消逝,歎年華之老去。在這輪轉不止,消長更替的世間,心若無塵則天地寬。心,就是人生的種子。
一位小沙彌剛吃完一顆山杏,正在他準備把杏核隨手丟掉時,被老方丈叫住了。老方丈對他說:“對果樹來說,果核就是它的心髒,不要隨手把核丟了,將它種在泥土裏,第二年就會喚醒一個涅盤的再生夢。”
小沙彌把那個杏核埋在了寺院的角落。一兩個月之後,杏核真的發芽了,還長出一片片心形的小葉子。小沙彌欣喜萬分,他跑去告訴老方丈。老方丈聽完,微笑著對小沙彌說:“樹木的種子可以輪回使樹木再生,人生的種子也可以涅盤人的夢想和願望,你知道什麼是人生的種子嗎?”
小沙彌深思片刻,似有所悟地說:“我認為是人心。”
老方丈滿意地點了點頭,語重心長地說:“對人來說,心就是生命的種子,將它播種在佛教裏,就能生成一棵菩提樹;將它播種在藝術裏,就能生成一叢風景林。可是,很多人卻在享受生命的同時,隨手將自己的心丟掉了……”
可見,心不修,則萬事不成。心,是成就一切的根!
世界上,改變命運的最大力量來自於內心的力量。每個人心中都蘊藏著三種力量,一是心魂的力量,二是心態的力量,三是心智的力量。這三種力量是一個人內在的支撐力。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團體,一個國家,如果沒有這種強者之魂,就不可能有所成就。北大的“兼容並包”,清華的“厚德載物”,這都是魂。
然而,不幸的是,當今社會中很多人已經在忙碌的生活和紛亂的心緒中迷失了自我。這正是我們需要修心的原因。基於此,我們才編寫了這本《在清華聽的12堂修心課》,希望通過對本書的閱讀,讓大家在紛亂之中尋得片刻清靜,在迷茫之中看到依稀方向,在忙碌之中偷得半日閑暇。
在清華大學,有很多發人深省的修心講座,無數知名學者和專家教授都在這裏講解過修心的要訣,讓我們跟隨他們的步伐,聆聽他們的聲音,進行一場簡單而又不平凡的修心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