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1 / 3)

產後

凡新產婦人,氣血大損,諸事必須保重,切不可恃健勞碌,致內傷外感,六淫七情諸症,為患莫測。故產後症,先以大補氣血為主,雖有他症,以末治之。或欲去邪,必兼補劑為當,不宜專用峻厲,再損血氣也。

或問產後症,丹溪雲:當大補氣血為主,雖有雜症,以末治之。又雲:產後中風,切不可作中風治,用風藥。然則產後不問諸症,悉宜大補氣血乎?曰:詳主末二字,其義自明。虛而無他症者,合宜大補氣血自愈;或陰虛而感冒風寒者,補氣血藥帶驅風之劑;或因脾虛而食傷太陰者,補氣血加消導之劑;或因淤血,惡露未盡而惡寒發熱者,必先逐其淤血,然後大補。經曰:有本而標之者,有標而本之者。又曰: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丹溪之主末二字,即標本之意也。

新產婦脈訣歌:新產之脈緩滑寧,實大弦急死來侵;俱要沉重小者吉,忽然堅牢命不停;寸口澀疾不調死,沉細附骨不絕生;審看此疾分明記,方知醫者有神靈。

大凡新產之後,血氣衰弱,脈必沉細緩滑為正,實大弦牢堅急不調為反。正則吉,反則凶。

產後切勿側臥,免致敗血流經。若流至膝,輕則無妨,重則生癰,其症難愈,豈可不慎也哉!才生產時,切戒飲酒,髒腑皆虛,不勝酒力,多致眩暈,宜用黑豆炒出煙,同羌活入酒煎飲之,避風邪、養氣血、下惡露、行乳脈也。

產婦胞衣不下,惡露不盡,攻衝心腹刺痛,或血暈神昏,眼黑,口噤,宜服黑神散。若臨產難生,及胞衣不下,血暈不省人事者,敗血衝攻,心腹刺痛,語言狂妄,困頓垂死,宜用琥珀黑龍丹。若敗血攻心迷暈,或胞衣不下,胎死腹中,垂危者,但心頭暖,急以童便調花蕊石散服之,不能服者灌之。若胞衣不下,寒熱腹痛,以五個散去茯苓、麻、桔主之。

【花蕊石散】花蕊石(一斤, 透,輕者為上) 硫黃(四兩)上二味拌勻,入瓦罐內,將泥固口,候幹、放磚上,以炭火 經宿,候冷取出,為末,童便調服。

因墮胎,胞衣不出,及胎死腹中,宜牛膝散,或大黃醋熬成膏,為丸,醋湯下。

凡胞衣不下,稍久困倦,敗血流入胞中,因血脹滿,衝心喘急,疼痛危篤,先用物係住臍帶,然後斷之。否則胞上掩心,危在頃刻。須令產母口銜發尾,得嘔噦,實時下矣。或單將蓖麻子搗爛,塗腳底,若胞下,隨即洗去,如遲,恐傷母,腸亦下,慎之!如胞無衝掩等患,雖延數日,亦不害人,止要產婦安心,終自下也。

產後中風、中氣,口噤,湯藥不能下者,用舊油篦箕,燒存性,為末,擦其牙根即開,應驗,然後主意用藥。

婦人分娩,昏冒瞑目,因陰血暴亡,心神無所養。心與包絡,君火相火也,得血則安,亡血則危矣。火上熾,故令人昏冒,火乘肺,令人瞑目不省人事,是陰血暴亡,不能鎮撫也。經雲:病氣不足,宜補不宜瀉。瞑目合眼,病悉屬陰。暴去有形之血,則火上熾,但補其血,則神自安,心得血則能養而神不昏迷矣。

產後滿急,神昏口噤,不省人事,宜破血行血,以黑神散、四烏湯、琥珀黑龍丹、花蕊石散擇而用之。

產後用心、使力過多,虛暈,宜補氣血之藥,加香附、薑、棗煎服即愈。

產後子腸不收,急用枳殼煎湯服,即收。若素多風疾,因產乘虛作暈,以四烏湯加羌活、防風。

產後下血過多,虛暈,神昏煩亂,當補其血,服清魂散。

【清魂散】人參 澤蘭 荊芥 川芎(各一錢) 甘草(五分)產後眩暈,卒然間難辨其虛實,但以勿問散治之,如飽悶,加陳皮、蘇子。

【勿問散】川芎 荊芥 歸尾 延胡索 丹皮 澤蘭 山楂 貝母煎好,衝入童便服。

若血暈昏迷不省,衝心悶絕,此宜行血醒血理之,以荊芥散,或鹿角散,或五靈四物湯主之。

【鹿角散】鹿角四兩燒炭存性為末,童便、酒調下。

【五靈四物湯】五靈脂(半生半炒) 地黃 當歸 白芍 川芎產後血暈,因氣暴虛,痰火泛上作暈,以二陳湯加貝母、竹瀝、薑汁、童便。凡導痰,隨氣血加減,氣虛加氣藥,血虛加血藥,或以十全大補湯加橘紅、黃芩、黃連。

產後血虛,上攻心腹,刺痛悶亂,宜延胡散加烏、附,或用琥珀散治之。

【延胡散】延胡索 當歸 川芎 赤芍 艾葉 枳殼 桃仁 橘紅 熟地 肉桂 生薑【琥珀散】琥珀 蒲黃 赤芍 當歸 延胡索香附 丹皮 沒藥 木香 蓬術 肉桂 烏藥產後敗血衝心,或歌舞,或罵詈,或笑怒,或逾垣咬打,神名佛號,無一不知,似有鬼祟之狀,此病五死五生,宜龍齒清魂散治之。

【龍齒清魂散】龍齒 遠誌 肉桂 人參 當歸 茯神 麥冬 細辛 延胡索 甘草 黃金 紋銀 生薑 大棗煎汁,調麝香服之。或將金、銀、薑、棗先煎百餘滾,調入在內,前藥煎好,取汁一並服之。

產後敗血衝心、衝胃,此是危症。衝胃則飽悶嘔逆,衝心者,則癲狂錯亂,速急用藥,多主不效,不可不知。

產後口中暴溢血者,名曰暴血衝心,宜延胡散治之。若經惡露已盡日久,而嘔嗽出血者,治法與常同。

新產禁用芍藥,因酸寒能伐生發之氣。若腹痛,非芍藥不能止,以酒炒用則不妨。若以醋炒,猶能治兒枕塊痛,酸以收之之意也。如補虛時,黃 可代。

產後敗血腹痛寒熱,名曰兒枕痛也。若無塊,輕,以四烏湯治之;若有塊,重,則以醋個散治之,須量人虛實而用,大抵產後禁用棱、術二味,必元氣實者方可用之;若瘦弱者,隻可服四烏湯;若不咳嗽,加肉桂些須亦可,以行血。倘飲食不進,而四烏湯不濟事,乃用醋個散治之,然亦不宜多服。

【醋個散】三棱 蓬術 肉桂 香附 烏藥 甘草 赤芍醋煎服。

若兒枕塊凝滯,小腹刺痛,宜琥珀黑龍丹,或三聖散,或延胡散,或桃仁承氣湯,三聖散加青皮、山楂、五靈脂、蒲黃治之亦可。

【三聖散】肉桂 當歸 延胡索【桃仁承氣湯】桃仁 當歸 赤芍 甘草 蒲黃 川芎 肉桂產後惡露不行,小腹刺痛,甚至發熱者,用四烏湯。因怒氣相搏,刺痛者,枳殼散合五積散,加醋、童便服。

【枳殼散合五積散】枳殼 甘草 陳皮 川芎 幹薑 肉桂 白芷 茯苓 麻黃 桔梗 半夏 濃樸 藿香 生薑腹臍間急痛不止,因淤血未盡行也,宜歸須散、佛手散,加肉桂、丹皮、延胡索、蒲黃、烏藥、香附,童便煎,治之。若惡露不行,腹痛,兼冒風勞碌、寒熱者,此症以三元散治之則愈矣。

【三元散】人參 熟地 半夏 川芎 當歸 白芍 黃芩 柴胡 茯苓 生薑 大棗產後月餘,因怒氣,惡露不止,如有塊淡紅色似米粒者,以九仙散治之。

【九仙散】當歸 川芎 芍藥 甘草 丹皮 青皮 蒲黃 黃芩 香附將青皮、黃芩、蒲黃,炒黑為末,同煎服。

產後惡露不快,小腹急痛有塊者,及發熱頭暈,宜用五積散,加醋(少許),童便服之。

產後二月餘,惡露不止,腹痛,宜服加艾湯。

【加艾湯】熟地 艾葉 阿膠 白芍 當歸 川芎 香附 青皮 地榆 蒲黃 甘草產後小腹刺痛不止,以四烏湯加桂心、童便,酒煎。或佛手散加蒲黃、延胡索、肉桂、童便、酒煎;若小腹攻痛,蒲黃必用;若腹痛,以平胃散去甘草治之。

【平胃散】蒼術 濃樸 陳皮 甘草如胎前原有陰火證,至產後、去血過多,必大發熱、煩躁、汗出等症,若以前法大補氣血,其症必甚,當用逍遙散以清肝火、養肝血,因去血既多,肝虛血燥之故,不可泥於氣血虛之論也。

產後乍寒乍熱有二:有陰陽不和,有敗血不散,寒熱相似,虛實不同。但小腹不痛者,是陰陽不和也,宜用芎歸散治之,不可作瘧治,又當量其虛實,加減四物治之。若小腹刺痛者,是敗血不散,宜五積散去麻黃,加香附。

產後二三日,覺壯熱頭痛,胸膈刺痛,不可作傷寒治,此乃乳脈將行,宜服玉露散。

【玉露散】人參 茯苓 甘草 當歸 白芷 桔梗 川芎 白芍產後去血過多,陰虛內熱,頭痛,晡時尤甚,與大病後虛煩相似,宜服人參當歸散。若小腹甚痛,手足麻木,及遍身麻、暈,為痰與血虛也,宜二四湯加香附治之。蓋血虛證亦能作小腹痛,但重按之痛若緩者,是血虛也。

【人參當歸散】人參 當歸 丁香 青皮 吳茱萸果係去血過多,腰腹空痛者,宜用補劑,以止為愈,在於隨證用藥可也。

產後譫語者,須問其去血多少。產婦雖不能言,然旁觀可知去血多少,宜用治血藥清魂散、延胡散,或用四物加易湯亦可。

【四物加易湯】熟地 當歸 白芍 川芎 半夏 陳皮 茯苓 甘草 山楂肉 桃仁 薄荷 生薑產後去血過多,發譫語者,論曰:心主乎血,因產耗血過多,心神失守,故發譫語。雖宜大補氣血,又不可太峻,必知真正十分虛極,則可補,又必先用活血藥,禁用行血藥也。若出汗者,宜養榮、麥煎散,臨時酌而用之。

產後狂言譫語,如見鬼神者,其原不一。有因驚風,語言顛倒,心神恍惚不定者,宜用琥珀丸。

有因心虛驚悸,言語錯亂,不知人事,目瞪不能叫呼,宜用龍齒清魂散。

有因敗血攻心,狂言顛語錯亂者,宜用延胡散。

有因風寒,致令惡露不行,憎寒發熱,儼如瘧狀,晝則明,夜則昏者,此乃熱入血室,宜用琥珀地黃丸,或小柴胡湯,或四物湯加柴胡亦可。

【琥珀地黃丸】琥珀(另研) 延胡索(炒) 當歸(各二兩) 蒲黃(炒,四兩) 生地(二兩,取汁留渣) 生薑(二兩,取汁留渣)用薑汁炒地黃渣,地黃汁炒薑渣,互炒汁幹為度,共為末,蜜和丸,如彈子大,當歸湯送下一丸。

若產後譫語,熱盛,脈大而有力者,難治,此症不與之藥為妥也。如脈沉細滑小者,尚可圖治。

若產後去血過多,因虛而發譫語者,宜以二四湯去地黃,略加山楂、薑汁治之。不可專以痰斷,亦不可為血迷心竅也。

產後心虛,怔忡不定,言語錯亂者,宜茯神散。

【茯神散】人參 甘草 山藥 當歸 茯神 肉桂 遠誌 麥冬產後不語者,此乃敗血迷心竅,心氣不通,氣塞於心,舌強不語,不必恐疑,但服七珍散,彌月愈矣。若發狂者,加辰砂治之。

【七珍散】人參 石菖蒲 生地 川芎 防風 甘草 細辛加辰砂,即名八珍散。

產後冒風不語者,以小續命加薑汁治之,若痰閉心竅不語者,以二四湯加竹瀝、薑汁治之。若舌強不語,眼花發狂,及胞衣不下,心腹脹滿者,宜琥珀地黃丸。

【小續命湯】桂枝 人參 附子 生薑 川芎 甘草 黃芩 麻黃 杏仁 白芍 防風 大棗產後乍見鬼神,言語顛倒,因產暴虛,敗血挾邪氣攻心。醫者誤為風邪,謬矣。以調經散加龍腦服之,則安矣,或用琥珀地黃丸亦可。

【調經散】麝香(五分) 沒藥(一錢) 肉桂(一錢) 白芍(二錢五分) 琥珀(一錢)上為末,每服五分,生薑汁、溫酒各少許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