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離開我們已經整整半個世紀了。1942年1月23日,她在貧困中病逝於香港。其時,年僅31歲。她的英年早厄,是文壇的重大損失。是黑暗的社會,把這位畢生追求理想、才華過人的女作家吞噬了。
蕭紅的命運是不幸的:孤寂痛苦的童年,漂泊無定的流浪生涯,一再受挫的感情生活,貧困和疾患造成的身心折磨,都使她備受煎熬;蕭紅又是有幸的:她在文學道路上起步不久便有了知音者,在她奮力攀登之時就得到了新文學旗手魯迅的親自提攜與栽培,其後左翼文壇對她一直關懷有加,使她的創作在短短的幾年間獲得了長足的進展。蕭紅的文學之旅即使從1932年起步時算起,總共也不過短短的9年,但她的成就和影響卻使許多在這塊園地上辛勤勞作數十年的耕耘者自愧不如。蕭紅作品的藝術光彩至今熠熠生輝。從這一點來說,她甚至是值得自豪的。
蕭紅在散文創作方麵是特別有才能的。據作家聶紺弩回憶,曾給她的小說《生死場》以高度評價的魯迅,就是格外看重她的散文的,曾說她在散文創作方麵“比誰都更有前途(《回憶我和蕭紅的一次談話》,見《高山仰止》102頁,人民文學出版社版)。這無疑是從她的創作實際出發而發表的見解。有位研究者說:“蕭紅的小說寫得有散文的韻味,散文就更有散文的。”(林非《中國現代散文的借鑒與研究》,見《寫作論》第139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版)魯迅立論的依據或許也如此。
蕭紅有三本將短篇小說與散文合編在一起的集子。這三本集子是《跋涉》(哈爾濱五日畫報社,1933年10月出版)、《橋》(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11月出版)和《牛車上》(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5月出版)。其中,《跋涉》是她和蕭軍作品的合集。她單獨編印的散文作品也有三種:《商市街》(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8月出版)、《蕭紅散文》(重慶大時代書局,1940年6月出版)和《回憶魯迅先生》(重慶生活書店,1940年7月出版)。此外,還有一些散見於報刊的。本書的第一輯與第二輯以作者集子出版時間的先後為序,第一輯中的作品選自《跋涉》與《商市街》,第二輯中的作品選自《橋》、《牛車上》、《蕭紅散文》與《回憶魯迅先生》這四本書;第三輯為作者生前未曾編入集子的作品;第四輯則為書信。上述三本短篇小說和散文合編的作品集,書中的篇章哪些是小說、哪些是散文,對其中某些篇,人們的看法不盡相同。這分歧的由來自然與蕭紅的小說具有散文化傾向有關。我們在進行文體界定的時候,曾反複揣摩,力求準確,以尊重作品的實際為基點。
蕭紅的散文中,有許多是具有自敘傳性質的。《商市街》取材於她與蕭軍在哈爾濱共同度過的一段極其艱辛困苦的生活。這本集子中的一些散文在陸續發表時就反響熱烈,後經魯迅推薦,收進了巴金主編的《文學叢書》中。《商市街》使蕭紅得以躋身於散文家的行列。自敘傳性質並不妨礙《商市街》同時具有社會風情畫的特點。大都會裏的貧富懸殊與對立,民眾誓死不當亡國奴的強烈呼聲和對日偽的刻骨仇恨,下層百姓境遇的悲慘,知識分子求職的艱難與謀生的不易,熱血青年的憂傷、歡笑和對人生道路的探尋與抉擇……凡此種種,在作品中都表現得生動而真實。以題材而論,《商市街》抒寫的是個人的悲歡,難能可貴的是它能從個人的小悲歡中把大時代的麵影了了分明地映照出來。《商市街》的另一顯著特點是,它將一對青年在艱難困苦中不屈不撓、奮發拚搏的精神作了感人的抒寫。魯迅在《小品文的危機》(見《南腔北調集》)中說,散文小品除了給人以審美愉悅之外,還應當是“勞作和戰鬥之前的準備”。我們從這部自敘傳性質的作品中不僅結識、了解了蕭紅和她的伴侶,增進了對日偽時期的東北社會的認識,從中還汲取到了不屈服於困境奮發抗爭的精神力量。
蕭紅具有自敘傳性質的散文自然不止於《商市街》,她的所有散文小品幾乎都取材於親身經曆,隻是有的以寫自己為主,有的以描述同自己有交往的人物為主,但即使在以他人為主人公的篇章裏,她也總能留下自我的形象。
《孤獨的生活》可說是蕭紅旅居日本東京期間的生活實錄,在文中她所傾吐的主要是身在異邦的苦惱和寂寞對自己的折磨。《失眠之夜》作於1937年8月,其時正是抗日戰爭全麵爆發之初,思鄉的心緒和對光複失地的殷盼是流貫於這篇作品中的主要情感。《小黑狗》的描寫對象好像是狗,其實也是作者自我生活的一種寫照,我們從中可以感觸到這位女作家感情細流的紋路,母性的親情、善良的同情心、幽幽的感傷情調,都在文中留下了明晰的跡痕。
蕭紅的書信,尤其是她給蕭軍的那些信,自敘傳性質更是不言而喻的。這裏麵不僅記述了自己的不少往事,也分明地打著她的感情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