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探秘

什麼是航空港?

簡單地說,航空港就是各種設備都很齊全的現代化飛機場。

在現代航空港內,除飛機場外,還有為客、貨運輸服務的設備,如候機樓、貨運站等,許多設施都由電子計算機自動控製。

世界上最早的“航空港”,是由美國人萊特兩兄弟臨時搭建的一間木棚屋,以及屋前的一小塊空地組成的。

100多年前,奧維爾·萊特和威爾伯·萊特兄弟開始了關於飛機的研究。為了獲得經費,他們經營起了自行車生意,在製造和修理自行車的工作中,他倆掌握了大量的機械知識。

兄弟倆吸取了前人在飛機製造上不重視理論的教訓,學習研究了很多基礎理論和航空方麵的文獻。

同時,他們也十分重視觀察和實驗,有人說:“誰要飛行,誰就要模仿鳥。”萊特兄弟就經常在地上仰臥著,一連幾個小時連續不停地仔細觀察鳥的起飛、升上天空、盤旋、落地。

他們發現鳥在拐彎時,往往會將翼尖和翼邊轉動或扭動,以保持身體的平衡,並靈活地改變方向。他們就首先把這種現象應用到飛機上,設計了飛機的風洞。

經過無數次的試驗,1903年12月,奧維爾·萊特駕駛著第一架飛機“飛行者”1號,在北卡羅萊納州基蒂霍克沙丘上空,成功地飛行了36米遠,升空離地3米左右,時速達48千米,留在空中的時間為12秒。

後來,他們又在家裏設計了幾架飛機。他們家門前臨時搭成供飛機停放的木棚屋,以及屋前的那塊空地,就成世界上第一個飛機場,成為後來航空港的最早雛形。

什麼是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是以一定數量的艦載飛機為主要武器並作為艦載機編隊海上活動基地的大型軍艦,實質上它是一座浮動的海上機場。它的基本任務是提供作戰飛機對敵方艦艇、基地、岸基航空兵以及戰略目標進行突然襲(xí)擊,掩護和支援兩棲登陸,奪取登陸地區製空權,在作戰海區及海上交通線上奪取製海權,消滅敵水麵艦艇、潛艇和運輸船隊等。

航空母艦可分為攻擊航空母艦和多用途航空母艦兩大類。攻擊航空母艦以戰鬥機為主要武器,多用途航空母艦以直升機為主要武器。航空母艦上部有一個飛行甲板,飛行甲板上有用於縮短飛機起落滑跑距離的彈射和阻攔裝置。和陸上機場相仿,航空母艦飛行甲板上也有平坦的跑道。起飛跑道位於艦首部,飛機起飛時是向首端衝出,這樣可充分利用本艦航速以加快飛機起飛速度,降落跑道在航空母艦上稱為斜角甲板,它位於艦尾部左舷,其中心線與起飛甲板中心線之間的夾角為10度,飛機著艦時是從艦尾沿著斜角甲板進入,這樣飛機的著艦速度相對減小,有利於飛機降落。

平時飛機存放在飛行甲板下的機庫裏,使用時依靠升降機把飛機從機庫運升至飛行甲板上待機區。艦員的生活、工作區也大部分在飛行甲板以下。艦上還裝有各種現代電子設備,供駕駛航空母艦和指揮作戰飛機使用。

航空母艦的主要弱點是目標大,易受攻擊,造價昂貴,建造周期長,戰時受損補充困難。

第一艘航空母艦是如何誕生的?

世界上最大的水麵戰鬥艦艇是航空母艦,它專門供海軍各種戰鬥機起降,可以把數十架戰鬥機隨時運送到世界上任何一個海域,並隨時可以給飛機移動加油,彌補了飛機在海外作戰時無法進行遠距離進攻的缺陷,從而極大地增強了一國的軍事打擊能力和國防軍備實力。因此,航空母艦被軍事專家們稱為“海上霸王”和“海上移動的加油站”。

1910年,美國海軍中有人產生了一個奇特而又大膽的想法,就是用艦艇來裝載飛機,並可以讓飛機隨時從艦艇上起飛,前往攻擊地點進行軍事打擊。

因此,他們首先在戰艦的甲板上進行了飛行試驗。在這一年的10月11日下午,一個叫尤金·伊利的飛行員興致勃勃地跨進60匹馬力的飛機座艙,他馬上就要駕駛飛機從甲板上起飛了。美國海軍特地在巡洋艦的前甲板上,用木板鋪製了83英尺的起飛甲板。但圍觀的人們乃為尤金·伊利捏著一把汗。

飛機發動了,隨著螺(luó)旋槳的飛速轉動,飛機向前衝去,眼看就要滑出甲板時,飛機的機頭猛地朝下一沉,許多人嚇得驚叫起來,以為機毀人亡的事故就要發生了,可就在這時,尤金·伊利猛地把飛機拉了起來,越飛越高,飛到幾千米外的岸上著陸。

試飛成功了。美國海軍撥下經費,對載運飛機的戰艦進行了專門的設計研究,尤金·伊利也成為美國人心目中的一位傳奇英雄。

世界各國海軍也紛紛開始了這項研究。英國人後來居上,不久就在一艘巡艦上改裝了飛行甲板,設計出世界上第一艘以搭載飛機為主要使命的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為什麼不易被擊沉?

航空母艦目前已成為大國綜合國力的象征和國防實力的縮影。航空母航以艦載機為主要武器,可運載飛機數十架至數百架,並常與其他戰艦協同行動,稱為航母戰鬥群。麵對來自空中、海麵、海岸和水下可能的威脅,航母戰鬥群通常采用空艦一體化和密切協同的遠、中、近三層防禦火力配係,這種防禦作戰配係攻擊力強,防護嚴密,使航空母艦很少可能遭到攻擊,生存能力大大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各國航空母艦進行了近40次大小規模不同的戰鬥,沒有一艘被擊沉或遭重創,這充分說明航母戰鬥群的防禦火力配係是非常有效的。

有的航母為什麼要側身前進?

在現代設計中,所有大型航空母艦都采用直、斜兩段式飛行甲板。直通式甲板在軍艦的前部,專供飛機起飛時使用;而斜角甲板位於直通式甲板的左側,並與之形成一個夾角,是飛機的降落區。

這樣的設計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無法同時滿足飛機迎風起飛和逆風降落,因為在同一時間,風是不可能同時從兩方向吹來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操縱航空母艦使起飛區迎著海風,這樣就可以滿足飛機逆風起飛的要求。另一方麵,又操縱航空母艦側身前進,使其航行的方向與斜角甲板的軸線一致。這樣,由於航母在水上運動時本身有一個速度,就使得與軍艦構成相對運動的氣流,能以同樣的速度通過降落區的斜角甲板。於是,飛機從艦尾降落時,也可以迎著航空母艦航行時產生的相對氣流降落了。

這樣一來,就相對滿足了飛機迎風起飛和逆風降落的要求。

飛機是怎樣從航空母艦上起降的?

現代戰鬥機和攻擊機的起飛時速大都在250千米~350千米,需要2000米~3500米長的跑道。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艦飛行甲板也不過330多米,飛機在航空母艦上怎樣做到起飛無誤呢原來,飛機起飛時是借用助力彈射到空中的;有的航空母艦上設計了滑橇(qiāo)式甲板,使飛機隻需滑跑較短距離就可以離艦起飛。飛機降落時,艦上則設置一道如絆(bàn)馬索般的攔阻裝置,使飛機可以在著艦後70~90米的距離內停止下來。為防止意外,艦上另一端還可以臨時架設攔機網,保證飛機安全降落。有的國家航空母艦的艦載機還是垂直起降的。

為什麼說驅逐艦是

海戰中的“多麵手”早先,驅逐艦隻是海軍艦隊中的輔助力量,艦上的武器以魚雷、艦炮為主。後來在實戰中不斷改進,驅逐艦的軀體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武器被安裝在艦上,使它能用多種武器打擊目標。到1939年,世界上出現了防空驅逐艦。再後來,驅逐艦又擔負起布雷、巡邏、護航、登陸支援、反潛等任務。現代驅逐艦擔負的任務更多,自從導彈裝備到艦上後,它又能打擊遠距離的重大目標。驅逐艦不愧是海戰中的“多麵手”。

潛水艇為什麼能隨意上浮和下沉?

潛水艇為什麼能下潛為什麼能神出鬼沒地自由往來於碧波之下呢其實說起來道理很簡單。

人們都見過水中遊來遊去的魚,它忽而在水麵,忽而鑽到水下無影無蹤了。魚是依靠體內的魚鰾(biào)來控製沉浮的,當魚鰾壓縮時,體積就小,魚體的比重相對增加,魚就下沉了;當魚要上浮時,魚鰾吸入空氣膨脹,體積變大,魚體比重相應變小,魚就浮出水麵了。

潛水艇的發明,就是從魚的上浮下沉中得到啟發的。

很久以前,人們看見魚在水中自由地遊動時,就曾幻想:要是我們人類也能像魚那樣,能夠自由自在地在海底遨遊,那該有多好啊?這一夢想,終於被荷蘭物理學家科尼利斯·德雷布爾付諸實施了。1620年,他在英國建成了第一艘潛水船。

這艘船用木質做骨架,外麵包了層牛皮,船內裝有很多羊皮囊。隻要打開一隻隻皮囊,讓海水流入,船身就開始下潛,一旦擠出皮囊中的海水,船身就上浮到海麵。

這艘潛水船叫“隱蔽鰻(mán)魚”號,實際上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潛水艇,但卻為後來的潛水艇的研製做出了有益的嚐試。

德雷布爾的潛水艇是依靠木槳劃行的。第一次試驗下水時,德雷布爾和他的助手又是劃漿,又是給皮囊放水,直忙得滿頭大汗,在水下潛行了近半個小時後,船身才探出水麵。

在德雷布爾的試驗過去許多年後的今天,潛水艇已普遍應用於軍事和科研方麵,潛水艇的功能也已越來越完備。它能自由出入水上、水下,神出鬼沒地遠離基地獨立作戰,能突然打擊艦船,切斷敵人的運輸線,因而在軍事與潛海方麵具有重要用途。

潛艇的“眼睛”是什麼樣的?

潛水時,水的透明度要是不高,人用肉眼能看到的範圍是很有限的。潛艇潛入水裏越深,能看到的範圍就越小,因此,潛艇都有特殊的“眼睛”。它用的“眼睛”是什麼呢一是潛望鏡。潛望鏡是由棱鏡、成像透鏡和轉像透鏡組成的。當潛艇升到其潛望深度時,鏡頭就能伸出水麵,從而可以觀察和發現目標。二是雷達。雷達天線也需伸出水麵才能工作,根據雷達接收的回波,可以獲得有關信息。三是聲納。聲納係統利用聲波在水中的傳播性能來實現對水麵艦船的探測。四是無線電聯係。采用的波段是短波、超長波和極長波。其中極長波有很強的穿透海水的能力,是新的通信手段。

為什麼潛艇裏的人員能呼吸自如?

我們潛入水中一二分鍾,就會感覺憋得慌,因而有人問,潛艇在水下,艇員不會呼吸困難嗎?其實,潛艇在水下時,有專用的空調裝置、空氣再生裝置和空氣淨化裝置提供新鮮空氣,所以,艇員在水下不會感到呼吸困難。

潛艇裏的空調裝置可以使艇內空氣的溫度、濕度維持在比較適宜的範圍。空氣再生裝置可以淨化空氣,保證供氧,潛艇上有再生藥板製氧、氧氣瓶供氧、液態氧供氧、電解水製氧等方式來製氧。空氣淨化裝置一般由風機、淨化設備及其附件組成。經這套裝置的處理,艙內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和雜質就可以控製在標準值以下,這樣,人在艇內就能呼吸自如了。

知道導彈的類型嗎?

導彈是能按一定軌道高速飛行的武器,它裝有彈頭和動力裝置並能通過無線電裝置、飛行控製係統控製和引導。依靠控製係統的製導,彈頭能準確地擊中預定目標。導彈首次出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導彈武器在種類、性能、數量等方麵迅速發展,成為現代戰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武器。

按作戰使命的不同,導彈可分為戰略導彈和戰役戰術導彈兩大類。戰略導彈包括為了達到戰略目的而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水下潛射導彈和巡航導彈,一般是中程和遠程的導彈。戰役戰術導彈是指用於執行戰役、戰鬥攻擊任務的導彈,大多指中、近程導彈。按發射地點和攻擊目標不同,導彈又可分為地對地、地對空、岸對艦、空對空、空對地、艦對艦、艦對空以及反潛、反坦克導彈等多種類型。

為什麼導彈比火炮打得更準?

導彈同火炮相比,不僅射程遠,威力大,而且命中率高。它可以像長了眼睛一樣地追蹤目標、摧毀目標。為什麼導彈比火炮打得更準呢原來,導彈有一套引導和控製係統,即製導係統,它是導彈的神經中樞”。它的測量裝置就像人體的感知器官;它的指揮機構就像人的大腦;它的執行機構則依據控製信號而產生控製手段,從而控製和引導導彈飛行,使它不致於偏離預定彈道。火炮沒有這套係統,所以不僅射程不及導彈遠,命中精度也不如導彈高。

“愛國者”是怎樣製服

“飛毛腿”的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的“飛毛腿”導彈同美國的“愛國者”防空導彈對陣,就像綿羊遇到了狼,每每成為“愛國者”的獵物而被攔截。伊拉克發射的“飛毛腿”導彈命中精度差,飛行速度較慢,發射準備時間長,總體上是比較落後的。而美國的“愛國者”防空導彈,技術先進,實現了操作自動化,具有反應速度快等優點,同時,“愛國者”防空導彈采用了指令加“導彈跟蹤”的先進製導方式,能修正偏差,使導彈按人的要求方向飛行,擊中目標。由於“愛國者”防空導彈在技術和性能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因而往往將“飛毛腿導彈攔截,使它無法發揮作用。

飛魚導彈有何特別之處?

飛魚導彈(AM—39)是法國研製的一種超低空飛行的空對艦導彈。在1982年的馬島戰爭中,以擊沉英國海軍價值18億美元的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而出名。

飛魚導彈能在50~10000米高度上發射,最大射程50~70千米,其突出的優點是隱蔽性好,發射後命中率高。當攜帶飛魚導彈的載機發現目標後,機上設備立即把目標的方位、距離、速度以及載機的方位、速度等數據輸入導彈上的計算機,並把它作為標準彈道參數貯存起來。在距目標40~50千米處發射導彈,而後載機返航。

導彈脫離載機後開始下降,降到600米時,導彈上無線電高度表接通,提供高度信息,操縱舵麵使導彈在降到15米時轉為水平飛行。在距目標約10千米處,導彈上主動式雷式導引頭開始工作,自行對目標進行搜索。截獲目標後,雷達導引頭將目標鎖定,轉入自動跟蹤狀態,進行超低空飛行,並不斷修正偏差,直至最後命中目標。

由於這種導彈在大部分飛行時間裏靠自身雷達導引頭跟蹤目標,載機發射後無需繼續引導,故人們稱它是發射後不用管的導彈。

什麼是火箭炮?

火箭炮是一種壓製敵方進攻,同時協助己方進攻的大麵積射擊武器,是對付暴露的集群目標的有效武器。

1939年,蘇聯研製成M—13式火箭炮,當時人們給它取了一個十分動聽的名字,叫“卡秋莎”。它最大射程為8500米,一次齊射可發射直徑132毫米的火箭彈16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卡秋莎”曾把納粹德國的機械化快速部隊打得鬼哭狼嚎,潰(kuì)不成軍。後來,各國也陸續研製出自己的火箭炮。

火箭炮分為自行式和牽引式兩種,以自行式居多。火箭彈分為殺傷火箭彈和特種火箭彈。火箭炮有許多優點,它配備了多個發射管,而且不需要笨重的炮座,並沒有反後坐力裝置,可以發射彈徑較大、多發聯裝的火箭彈。它發射速度快、火力猛、突擊性強,具有相當大的覆蓋麵,可以用來打擊具有一定麵積的目標。

導彈和火箭有什麼區別?

大家都聽說過火箭和導彈,那麼,一定會有人問:火箭和導彈是一回事嗎/它們有什麼不同呢簡單地說:導彈都是火箭,但火箭卻不一定是導彈。也就是說,導彈隻是火箭大家庭中的一部分。

我們把依靠火箭發動機推進的飛行器稱為火箭。因為絕大多數導彈都是用火箭發動機推進的。所以,導彈也屬於火箭。火箭根據能否對其飛行施加控製而分為有控火箭和無控火箭。攜帶爆炸火藥的軍用有控火箭就叫做導彈。

發射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的火箭也是可控製的,那麼它們為什麼不是導彈呢這是因為,它們並不攜帶炸藥,沒破壞力,並不屬於武器,當然也就不稱其為導彈了。

所以,習慣上,人們稱無控火箭為火箭,它們隻是運載工具;稱裝有爆炸火藥的軍用有控火箭為導彈,它們是一種武器。

為什麼洲際導彈要采用多級火箭?

洲際導彈在發射時,不是采用單級火箭,而是像疊羅漢似的,把多級火箭接起來。你知道這是什麼道理嗎?

原來,洲際導彈的設計射程很遠,而它在完成主動段飛行之後,是靠自身的慣性繼續飛行的。這就要求在與火箭分離的一瞬間,必須獲得音速20倍以上的速度,才能打擊10000千米以外的目標。如果給火箭多攜帶推進劑,延長發動機的工作時間,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勢必會增加整個火箭發動機的重量,多消耗推力,速度也無法有效提高。

為了盡量提高洲際導彈的飛行速度,人們想到了采用接力賽跑的方法,把幾級火箭接起來,依次使用。第一級火箭推進劑用完了之後,由分離機構迅速自動地將第一級火箭空殼拋掉,同時點燃第二級火箭,繼續加速。這樣,由幾級火箭接力,不斷使速度遞增,就可使火箭達到預定的速度。

地對空導彈為什麼

能準確跟蹤目標?地對空導彈的打擊目標是高速而靈活的飛機,這就要求它不但飛行速度要比飛機快,而且改變方向的速度也要比飛機快,那麼,地對空導彈究竟是如何控製方向,緊緊盯住目標的呢?

這在設計上給科研人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過反複探索,科研人員在地對空導彈上設置了4個固定的彈翼。這4個彈翼分為相互垂直的2組。導彈在飛行中,不管是哪個彈翼產生的外力,都會垂直作用於導彈的飛行方向,形成向心力。同時,導彈產生升力的大小和方向,受4個活動舵麵的控製,裝在導彈上的計算機,隻要給4個舵麵發出指令,令4個舵麵同時轉動,就可以改變彈翼產生的力量大小和方向,使之在垂直飛行方向的任何一個方向上產生向心力,其力量可達到導彈重量的5~7倍。這樣,在向心力的作用下,地對空導彈就能迅速改變方向,準確跟蹤目標了。

什麼導彈會變形?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伊斯坎(kǎn)德爾—Э”導彈采用了先進的隱形技術,因此被敵方攔截和擊毀的可能性極小。據稱,“伊斯坎德爾—Э”的綜合性能超過了美軍現役的同類戰術導彈係統,就連“愛國者”導彈攔截係統對它也束手無策。

“伊斯坎德爾—Э”導彈係統包括導彈、自行發射車、裝彈運輸車、指揮控製車、技術保障車等。它能配置各種威力的彈頭。“伊斯坎德爾—Э”的隱身效果是因為大量采用了特殊材料和獨特結構設計而實現的,導彈發射後能自行拋掉彈體表麵一些突出部分,使彈體變得更加渾圓,減少了飛行阻力。剛發射後和接近目標時,導彈自動進行大幅度不規則機動動作,大大增加了被攔截的難度。

“伊斯坎德爾—Э”導彈的發射係統也很特殊,可放置兩枚導彈,第一枚發射1分鍾後,就可發射第二枚。該導彈最大射程為280公裏,最小射程50公裏,發射準備隻需4分鍾,戰鬥中隻需3人便可完成發射操作。另外,該導彈服役時間為10年,其中在野外條件下可連續3年不需大保養。

什麼是核武器?

核武器是20世紀以來人類所擁有的、最可怕的毀滅性武器。它包括原子彈、氫彈、中子彈三種類型,它的使用方法包括飛機空投、導彈發射等幾種。

目前世界上共有7個國家擁有核武器,其中包括聯合國5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以及印度和巴基斯坦。事實上,以色列和日本等國都具備製造核武器的能力。

核武器一旦用於實際戰爭,人類就將麵臨滅亡的境地。自從1945年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qí)投放了兩顆原子彈以來,人類就一直生活在核武器的陰影之下。那麼,這可怕的殺人武器又是怎樣發明出來的呢?

1939年,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準備利用一種叫做鈾的金屬元素研製原子彈。這一消息傳出後,當時正流亡在美國的一些科學家,請愛因斯坦出麵,給美國總統羅斯福寫信,要求美國務必搶在德國之前製造出原子彈。

美國正式製定了研製原子彈的計劃,並把這命名為“曼哈頓計劃”,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投入了這項工程之中。

經過艱苦而又危險的不斷試驗及千千萬萬人日以繼夜的努力後,1945年7月,美國終於製成了綽號為“瘦子”、“胖子”和“小男孩”的3顆原子彈。

原子彈研製成功後,美國人就開始選擇擲原子彈的目標,日本廣島成為核武器的第一個犧牲品。

爆炸發生後,先是耀眼的強光一閃,隨即是震耳欲聾的巨響,一朵高大的蘑菇雲從廣島升起,整個城市刹那間變為一片焦熱的火海。這是人類最慘烈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