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跡網絡
為什麼計算機又稱電腦?
計算機能代替人腦又快又正確地完成複雜的計算工作。例如,早在1949年,就有人用計算機將π值算到了小數點後的2037位,超過以前人工計算精確度的2倍。計算機還具有很強的記憶存儲和邏(luó)輯(ji)推理的功能,這些功能可以代替人的部分腦力勞動。
由於計算機依賴電能“生存”,所以有些國家和地區,將它稱為電腦,把微型電子計算機稱為微電腦。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
是怎麼誕生的?經過近3年的研製,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於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了。容納它的機房占地170平方米,它的體內有18800個電子管、70000個電阻、10000隻電容器、1500隻繼電器,整個機器重達30噸,耗電170千瓦,造價48萬美元。
什麼是信息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上,許多車輛可以同時以最快的速度行駛,並且能夠連結成高速公路網,為我們的交通提供最便捷、快速的條件。而信息高速公路,則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即利用先進的尖端技術,連結成一張大容量、高速度的,就像高速公路一樣快捷、方便的信息傳輸網,讓用戶得到大量的綜合信息。
“信息高速公路”這一提法,出自於1991年當時身為美國參議員的阿爾·戈爾。他主張把全美國所有公用的信息庫及信息網絡都連結在一起,形成一個全國性的大網絡,使人們利用、傳遞信息更加方便。
提起戈爾,的確是大名鼎(dǐng)鼎(dǐng)的人物,他在美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的父親曾是美國田納西州民主黨參議員。早在1955年,他父親就在美國國會提出了對美國經濟起重要作用的“高速公路法案”,結果使美國建成了遍布全國的高速公路網,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
而戈爾所提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張一傳出,不僅立即引起專家們的重視,而且深得克林頓的賞識。1992年,克林頓競選美國總統時,把“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作為競選綱領之一,從而贏得了美國大眾的支持。
克林頓把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任務交給了戈爾,他每周都要在白宮開會協調這件事,以致報紙上說:“除了發展‘信息高速公路’,戈爾就再也沒有別的事情了?”戈爾看後,一笑置之,因為他決心也像父親那樣幹出一件不朽的事情來。
後來,戈爾還提出了建立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設想。
為什麼要用因特網?
因特網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一是大。據1998年7月的統計,因特網已覆蓋212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全世界登記的域名達650多萬個,因特網的用戶有一億多人。二是規範統一。因特網統一使用“TCP/IP”網絡協議,為各種應用的開發提供統一的平台,因而已經有了許多標準的應用。例如:萬維網瀏(liú)覽、文件傳輸、電子郵件、遠程登錄、新聞組等。
什麼是網絡?
近來,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人們說:“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已經是網絡時代了。
“網絡”一詞有許多種含義,但人們通常指的則是電腦網絡。用電話線把無數台電腦像蜘蛛網一樣連接起來,這恐怕就是一個最形象的比喻了。
網絡最先出現在美國的一家電腦公司。當時的電腦技術水平比較低,單個電腦的配置對於研究工作來說非常吃力。於是大家就考慮,是不是能夠找到一種辦法,把許多台電腦連接起來“網絡”於是就產生了。
電腦之間可以通過電纜直接連接,這是最早的連接方式。後來,人們又研製出專門進行網絡連接的設備,成熟的網絡方案逐漸出現在人們的麵前。
網絡的基本單位,叫做“局域網”———就是把離得很近的一些電腦相互連接形成的小網絡。比如某一個房間,一棟辦公樓或者一個學校的全部電腦,都可以連接成一個局域網。
現在,不少大學的宿舍樓裏都有大學生們自己動手連接的局域網。
隨著人們之間信息的廣泛交流,僅僅有局域網難以滿足人們的需要,本地需要外地的信息,外地需要本地的信息,於是這些小網絡之間也需要通過一定的方法連接起來。
這樣就出現了把遠距離的小網絡連接起來的大網絡,叫做“廣域網”。人們經常說起的“因特網”,就是“廣域網”中的一種,它的前身是美國國內最大的政府性網絡,現在許多國家都與因特網連接起來,形成了很大規模的網絡。
因特網中的信息是怎樣傳遞的?
當傳送一個大文件時,因特網先把它分成一個個較小的信息塊,每一塊(稱為IP分組或包)都標明發送方和接收方的地址單獨傳送。待所有的信息塊到達目的地後,再根據傳輸控製協議重新整理、排序、合並,恢複為原來的文件交給用戶。
為什麼要用搜索引擎?
因特網上的信息就像大商場裏的商品一樣,多得令你眼花繚亂。
如果你平時記錄著一些網站的域名,知道它相關的信息內容,那你隻要輸入需要的網站地址就可以了。另外,你可以使用搜索引擎(qíng),它其實是一種特殊的網站,你隻要進入這個搜索引擎站點,輸入你所需內容的關鍵字,它就可以迅速為你查找。
我們常聽說的Yahoo(雅虎)、Sohu(搜狐)就是搜索引擎站點,它們是你查找信息的好向導。
被譽為信息時代的“神經”是什麼?
讓光像電流一樣沿著導線傳輸,這是現代科學創造的奇跡之一。不過,這種導線不是一般的金屬導線,而是一種特殊的玻璃絲,人們稱它為光導纖(qiàn)維,又叫光學纖維,簡稱光纖。
光導纖維的基本原料是廉價的石英玻璃,科學家將它們拉成直徑隻有幾微米到幾十微米的絲,然後再包上一層折射率比它小的材料。隻要入射角滿足一定的條件,光束就可以在這樣製成的光導纖維中彎彎曲曲地從一端傳到另一端,而不會在中途漏射。科學家將光導纖維這一特性首先用於光通信。一根光導纖維隻能傳送一個很小的光點。如果把數以萬計的光導纖維整齊地排成一束,並使每根光導纖維在兩端的位置上一一對應,就可做成光纜。
用光纜代替電纜通信具有無比的優越性。光導纖維不僅重量輕、成本低、鋪設方便,而且容量大、抗幹擾、穩定可靠、保密性強。因此光纜正在取代銅線電纜,廣泛地應用於通信、電視、廣播、交通、軍事、醫療等許多領域,難怪人們稱譽光導纖維為信息時代的“神經”?
什麼是黑障?
不少人聽說過音障、熱障,而對於黑障,絕大多數人卻聞所未聞。其實,黑障是發生在大氣層的一種特有現象。當衛星、航天飛機、宇宙飛船、洲際導彈等空間飛行器以很高的速度進入大氣層返回地球時,在一定高度和一定時間內與地麵通信聯絡會嚴重失效,甚至完全中斷,這就是黑障。
那麼,黑障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們知道,所有空間飛行器返回大氣層的時候,飛行速度極高,可以達到音速的十幾倍至幾十倍。這就使飛行器的前端形成了一個很強的激波。由於飛行器頭部周圍激波的壓縮和大氣的粘度作用,使高度飛行的動能大量轉化為熱能。飛行器表麵達到很高溫度時,氣體和被燒蝕的防熱材料均發生電離。於是,在飛行器的周圍形成一層高溫電離質,等離子體鞘與電磁波相互作用,從而導致用於通信的電磁波傳輸衰減或反射,此時,地麵與飛行器之間的無線電通信便中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