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1 / 3)

上篇

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

《金碧經》曰:神室者,丹之樞紐,眾石之父母。魏君謂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其義一也。非神室則無以成丹,非乾、坤則無以見《易》。乾、坤,純體之卦也。六子,破純體而為卦也。麻衣曰:乾坤錯模乃生六子。六子即是乾坤破體,是則六子因乾坤而生,而六十四卦亦莫不出於乾坤,故日眾卦之父母。父母之體本是純陽純陰,自六子之生而純陽純陰之體破矣,烏可復純乎?陳希夷曰:破體鍊之,純體乃成。是知破體鍊之可返純體而入道,眾石鍊之可歸神室而成丹。然而,眾石非外物,吾身中之眾卦也。神室亦非外物也,吾身中之乾、坤也。欲鍊大丹,先設乾坤為神室;神室既設,而變化在乎其中矣。

坎離匡郭,運轂正輻。

乾坤既奠,陰陽自交。乾下交坤而為坎,坤上交乾而為離,坎離成而變化又在乎其中矣。陳希夷曰:日為天,黑自西而下以交於地;月為地,黑自束而上以交於天。男女交精之象也。日月往來,寒暑生焉,四時成焉,晝夜分焉,陰陽定焉。天地不能寒暑也,以日月遠近而為寒暑。天地不能四時也,以日月南北而為四時。天地不能晝夜也,以日月出沒而為晝夜。天地不能晦明也,以日月交會而為晦明。陰陽雖妙,不外乎日月。造化雖大,不外乎坎離。是故眾卦之變雖不齊,而不出坎離之中。爻周流乎六位也,猶車輻之設,雖不一,而不出乎一轂之運居其中也。坎離中爻,謂坎中之一陽,離中之一陰,上下往來六爻之內。《老子》曰: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達者得其道而運身中之日月,常人昧其理而違造化之陰陽,則未免有覆隍之虞、脫輻之咎,其於匡郭正轂,果何有哉?

牝牡四卦,以為崇籥。覆冒陰陽之道,猶工禦者,準繩墨,執銜轡,正規矩,隨軌轍,處中以製外。

乾者純陽,牡卦也。坤者純陰,牝卦也。坎者陰中有陽,離者陽中有陰,牝牡相交之卦也。故謂之牝牡四卦。其他六十卦,或偏陰在上,或偏陽在下;或偏陽在上,或偏陰在下,陰陽不純,牝牡不交,不可謂之牝牡。惟此四卦,覆冒陰陽之道,以為棄籥。乾坤者棄籥之體,坎離者棄籥之用,知四卦體用,則猶工者準繩墨而就規矩,禦者執銜轡而循軌轍,處其理於中,製其妙於外,庶幾舉無差武,動合自然也。

數在律曆紀,月節有五六。經緯奉日使,兼並六十四。剛柔有表裹。

律曆之中,一月三十日。而牝牡四卦之餘,適有六十卦。以卦奉日,一日兩卦,一卦為經,一卦為緯,朝《屯》暮《蒙》,朝《需》暮《訟》,以至《既濟》、《未濟》;而卦象內外剛柔之體,朝在上則暮在下,剛在表則柔在裹。也《既》、並兼前四卦,則《周易》六十四卦皆為吾用,是則大丹之道可以參諸《易》,而《參同契》之所以作也。

朔旦《屯》直事,至暮《蒙》當受。晝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既》、《未》至晦爽,終則復更始。日辰為期度,動靜有早晚。

麻衣曰:消息畫象,無止於辭;外見意,方審《易》道。又曰:卦有反對,最為關鍵,反體既深,對體尤妙。 《屯》卦也,反之為 《蒙》卦也。自《需》一《訟》以下皆以倒體為次,如《頤》、《小過》之類。可反者,則以對體次之,故 《頤》卦則以 《大過》卦次之,此對體自朔旦用《屯》、《蒙》,至晦爽用《未》,晦爽循環,終而復始。可見,朝陰則暮陽,晝動則夜靜,練迴互,主客遞分,消息盈虛避就生殺。進火忌斯須之謬,退符防毫髮之差。抽添須辨浮沉,運用審之昏曉。學者因象而求意,得意而忘象可也。《悟真篇》詩雲此中得意休求象,若究群爻設役情是也。

春夏據內體,從子到辰巳。秋冬當外用,自午訖戌亥。

卦有內外二體。內卦三爻,法一年之春夏、一日之子後午前。外卦三爻,法一歲之秋冬、一日之午後子前。內卦法陽,外卦法陰,乾坤交泰之象。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子後進火,午後退符,其理一致。

賞罰應春秋,昏明順寒暑。爻辭有仁義,隨時發喜怒。如是應四時,五行得其理。

賞為陽,罰為陰。也為陽,義為陰。喜為陽,怒為陰。朝則行陽以應春夏,暮則行陰以應秋冬,苟能應四時之宜,自然得五行之理。非區區行賞行罰,汲汲為義為仁與夫作喜作怒也,魏君假是以喻陰陽生殺雲爾。況丹者至陽之精,倘有纖毫陰熙燬煉未盡,終未成就。修真之士,動靜語默之閒,可不饉歟。至如好生利物、仁慈寬恕、惠愛忠信、和喜清靜、一真實不妄之類,皆陽也。好殺害物、一殘忍嫉忿、責怪淩侮、驕傲狠愎、淫慾、虛許不實之類,皆陰也。戒陰修陽,陰將自亡。陰盡陽純,自然成真。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設位者,列陰陽配合之位也。《易》為坎離。坎離者,乾坤二用。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往來既不定,上下亦無常。幽潛淪匿,變化於中。包囊萬物,為道紀綱。

此段魏君自解,以乾坤為神室,列陰陽配合之位,使坎離交於其中,以成變化之功。《易》謂坎離者,日月為易也。日月,乃天地之《易》。坎離,即人身中之《易》。乾坤,其體也。坎離,其用也。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往來不定,上下無常,幽潛莫測,淪匿難尋,而變化於中,生成至寶,猶陰陽交感,化生萬物,而為道之紀綱也。

以無製有,器用者空。故推消息,坎離沒亡。

《金碧經》曰:有無相製,朱雀炎空。紫華曜日,砂汞沒亡。魏君之言,蓋發明《金碧經》之旨也。其旨蓋以性火真空,製命水至寶。火體本空,遇物而現,而虛明無我者皆火德也。及乎運火於太虛鼎器之中,使彌天紫焰,遍界紅光;金官玉闕,變現千端;神獸靈龍,飛騰萬狀。此鉛汞也,亦坎離也,固非無也。然作用既已,果安在哉?故雲:故推消息,坎離沒亡。

言不苟造,論不虛生。引驗見幼,校度神明。推類結字,原理為證,坎戊月精,離己日光,日月為易,剛柔相當。土旺四季,羅絡始終。青赤白炁,各居一方。皆稟中宮,戊己之功。

《易》卦納甲法:坎納六戊,離納六己。坎為月,離為日。故曰:坎戊月精,離己日光。日月二字合為易字,故曰:推類結字,是皆原理為證,而非虛造言論也。《易》既不外乎日月,丹豈不本乎坎離?然坎之與離此懷真土旺四季,《易》者,增輝,皆存戊己。古人雲:都綠彼遂使金丹有返還。況土羅絡始終。水、火、木、金雖各居一方陽詩雲:而皆稟中官土德。張紫四象五行全藉土功大矣哉。土者之俱歸於土,金母也。則知五行之俱變為金然後能會造化於中官土矣。

象也,懸象著明窮神以知化陽往則陰來。輻賡而輪轉,出入更卷舒。

《金碧經》曰:丹衛著明火。窮微以任化,君以《易·繫辭》參之。然大《易》之道垂象於日月,火,金火即坎離也窮其神明而行火候,化之妙矣。土德之知五行種黃芽於後莫大乎日月。莫大乎金陽動則陰消。魏大丹之道著明於金故金精盛則玉兔火德旺而金烏倍烈。學者既而知其化,使陽往而陰來,輻磚而輪轉,遞互出入,取大《易》爻象而為節符相為卷舒,視日月昏自然奪天地之機盜造

《易》有三百八十四爻,據爻摘符,符謂六十四卦。晦至朔旦,震來受符。當斯之時,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撢持。雄陽播玄施,雌陰統黃化。混沌相交接,權輿樹根基。經營養鄞鄂,凝神以成驅。眾夫蹈以出,煥動莫不由。

《易》有三百八十四爻,藥有三百八十四銖。二十四銖為一兩,三百八十四銖為十六兩,即二八之數。據爻象陰陽升降之理,摘卦為符而視符行火,符即爻畫,非別有符也。據《易》言之謂之卦,據丹言之謂之符,故日符謂六十四卦也。卦當陽生之震,則火進一陽之符,當斯之時,神室鍊其精,金火相運推。雄陽,龍也;雌陰,虎也。播玄施者,龍騰玄天而降雨也;統黃化者,虎入後土而產金也。上天入地,混沌交接之象也。於是,權輿而立其根基,經營而養其鄞鄂,其神既凝,其軀自成。幾大而天地,細而輕動,有形有氣者,莫不由是而出。惟產此一點於外,乃降本流末為生生不窮之道。產此一點於內,乃返本還元、長生超脫之道也。

於是,仲尼讚鴻濛,乾坤德洞虛,稽古當元皇,《關維》建始初,冠昏炁相紐,元年乃芽滋。

形炁未具日鴻濛,具而未離日渾淪。《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易》,猶鴻濛也。太極,猶渾淪也。乾坤者,太極之變也,合之為太極,分之為乾坤。故合乾坤而言之,謂之渾淪;分乾坤而言之,謂之天地。仲尼讚《易》,首陳乾坤為《易》之門戶,以乾坤洞虛之德,而蘊鴻濛之《易》也。《關睢》之詩,冠昏之義,取二炁相紐而言也。乾坤未分則謂之渾淪,陰陽相紐則謂之始初。列子曰:太初,炁之始也;太始,形之始也。故日關雖建始初也。金丹者,太乙元君取乾坤未分、陰陽未離之熙,化為真汞,鍊作真丹,故曰:先天一炁,混元至精。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金碧經》曰:元君始鍊汞,神室含洞虛。玄白生金公,巍巍建始初。其旨在此。元年者,首年也,修鍊之初。首初一年,滋生黃芽,金丹成矣。學者當觀時節因綠,下手用功探取至寶,以結丹頭。丹頭既得,自然默會天機,而立超聖地。世人迷昧不曉天機,妄以私意測度,或錯認邪蹊,或誤求外物,又豈知神靈至寶生於虛無者邪?蓋乾坤未分,陰陽未判,自有其時也,學道之士切在至誠,專心歸向道真,一旦逢師授之口訣,或熟讀是書,豁然契悟,則自能曉悟其時。既悟其時方能探至寶於虛無,取靈物於恍惚。或問曰:虛無恍惚之中,豈有物耶?答曰:豈不見陽燧取火、方諸取水,其火其水憑虛而生?但人未知虛空之中自有天然神通妙用,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者耳。

聖人不虛生,上觀顯天符。天符有進退,屈伸以應時,故《易》統天心。

顯天符者,日月也。日月有進退屈伸,與《易》卦陰陽升降、往來代謝之理相應,故知《易》統天心,而作《易》聖人有大功大德於天下,豈虛生也哉。

《復》卦建始萌。長子繼父體,因母立兆基。消息應鍾律,升降據鬥樞。三日出為爽,震受庚西方。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束方。蟾賒與兔魄,日月氣雙明。蟾賒視卦節,兔魄吐精光。七八道已訖,屈折低下降。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艮直於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束北喪其朋。節盡相禪與,繼體復生龍。

大道形於造化,而造化至難窺測也。苟能窺造化而測其機,則能探道妙而盜其用。非真仙上聖疇克爾哉。古之聖真,仁天下之心不可思議也。既測造化之機,而利諸己。復明造化之妙,而利諸人。在己者固可以心'知意會,而示人者非假象托文,將何以發明,使人默而識之乎?於是,仰觀俯察於天地之問,而顯造化之妙用者莫大乎日月;旁求於經書之中,而載造化之妙理者莫出於《易》卦。而又將日月往來盈虧之迸,校《易》卦爻畫變動之理,莫不相參而一致,是則《參同契》之所由作也。謂參大《易》之理,同造化之妙,契大丹之道也。今觀乎一陽初生,其卦為《復》(震下坤上),震為長男,坤為母,乾為父;《復》卦本是純坤,一陽自乾來,變下為震,故曰:因母立兆基。震具乾體而微,然積漸二陽以至三陽,則乾體成矣,故曰:長子繼父體。消息應鍾律者,一月增一爻也。據鬥樞者,一時進一爻也。每月初三日,月現微明於西方庚位,應震之一陽初生。而《周易》納甲法震卦納六庚,其造化之理參合如此。初八日,月現上弦於南方丁位,應兌卦二陽生。而納甲法則兌納六丁。以至十五日月滿於束方甲位,則乾卦又納六甲。其時卦備三陽,兔蟾俱盛。蟾蛛本金氣之精,故視卦節而漸旺。玉兔乃卯木之魄,故望太陽而吐光。七八者,十五也。三五之道已終,則滿者虧而伸者屈,高者低而升者降。至十六日,一陰生,而當陰用事,月於平旦現在西方辛位,以應巽卦納辛。至二十三日,月於平旦現在南方丙位,應艮卦納丙。至三十日,月沒束方乙位,應坤卦納乙。節盡則又相禪與,陽復用事,繼體生龍。龍者,震也。八卦之中,獨坎、離二卦不與者;往來升降於六卦,即坎、離之二用也。坎、離之用大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