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涅??(1)(2 / 3)

在電影公司大院裏,兄弟兩個與院裏小孩發生矛盾,回到家父親先是用棍棒打他,父親打累了,吳俊卻仍然不屈不撓。弟弟一看情況不妙立即低頭認錯,結果就免受皮肉之苦了。

對於弟弟的“見風使舵”,吳俊很是不屑,在他保存至今的一張兄弟合影中,兩人之間還留有一條線。那是當初用筆畫的,表明他和弟弟不是一類人,發誓要劃清界限。

在讀小學四五年級時,吳俊的美術天賦就表現出來了。然而從小對於美術的熱愛,不但沒有得到支持,甚至還遭到父親的無情打壓。

父親曾經撕爛了他的畫本,告訴他“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父親在部隊做文職工作時,曾經畫過很多畫,全都藏在箱子裏,因為他堅信畫畫彈琴唱歌都不如好好念書來得正經,所以對兒子的藝術追求不惜大潑冷水。

吳俊說,爺爺和爸爸都是循規蹈矩的人,有職權時也不為家裏謀福利,別人帶著煙酒上門送禮,他們都要給人家退回去。母親則是一個受苦很多的人,她換過不少工作,在商場、印刷廠工作過,後來當了電影院的會計。正是祖母和母親的慈愛,讓他在日後的創作中,有了“愛”這個原動力。

吳俊說,凡是父親反對的,都是他喜歡的。上了初中,除了畫畫,他又愛上了彈琴。當時一把吉他賣30多元,相當於父親一個月的工資,吳俊買不起,就跟大院裏的人借琴練習。在親友們當中,隻有當時在武漢讀大學的小姨支持他畫畫彈琴。

吳俊從小語文成績就很好,但不太喜歡數理化等科目。小學二年級時,他做了學校軍樂隊的鼓手,出去演出時人家還發給他一包糖。這讓小吳俊感覺到,做文藝工作還是挺受人歡迎的。長大了從事文藝工作的想法,像一顆種子,悄悄埋在心底了。

小學三年級時,當藝人的機會來了。湖北省漢劇團到潛江市海選演員,經過層層篩選,最後隻挑了三個人,吳俊就是其中一個。當時,年僅8歲的他激動壞了,但旋即遭到了父親的斷然拒絕。父親的理由是:“做什麼不好,做什麼戲子!”因為聽說劇團可能招他去當武生,媽媽也擔心兒子吃苦受罪,跟著父親一起投了反對票。

吳俊說,漢劇團招人,他錯失了把握自己命運的機會,因為那時還小,對自己的人生定位還沒有話語權。

2

到了初中,吳俊對藝術的興趣更加強烈,那時老師對有天賦的學生也格外器重。初一時,他還拜師學習了武當內家功,練習調內息。

這段時間的修煉,對他一生的體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後來出車禍住院,半年不吃飯不喝水,僅靠輸液過日子,多虧了小時候練習內家功打好了底子。

初中畢業時,吳俊考了藝術中專,但感覺前途不大,最後選擇了到潛江市城關中學讀高中。說到放棄讀藝術中專,選擇讀高中,或許還有一個原因。小學時,吳俊喜歡上了一個女生,對她產生了朦朧之愛。那個女生的姐姐知道後,找到吳俊,說:“想跟我妹妹在一起,就得好好學習考上大學。”考大學,自此似乎成了一個更遠大的目標。

人長得英俊,一笑就露出兩個喜酒窩,加之嘴巴很甜,又多才多藝,這讓吳俊在女生中很有市場。初中時,一個女同學上課時給他寫情書,被老師發現後沒收了。吳俊說,因為媽媽和老師是同學,老師就悄悄地把這封情書送給了媽媽。媽媽居然拿著情書去找那個女生的家長,讓對方不要影響兒子的學習。

相比媽媽看重學習成績,吳俊從小就渴望的,則是探求外界的新鮮事物。

七八歲時,他常趁寒暑假跟小姨去武漢,住她宿舍裏。小姨的大學宿舍就在武漢蛇山邊上,每天都有火車從窗外飛馳而過,吳俊就坐在窗前看火車,畫火車,他想知道這些火車到底去往哪裏。

在小姨宿舍裏,他還看了很多西方的文學作品,從安徒生童話到格林童話,除了吃飯,可以一天不出門,一直都在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