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台灣紀略(附澎湖)(2 / 3)

南路、北路溪港甚多,四通五達。中路離台灣縣八裏,曰鯽魚潭;采捕之利,足供軍需。計由台灣府起、至淡水止,溪凡十八重;皆發源於山,以海為歸雲。

沙線、礁嶼

南港口有長沙線,自南港口起、至淡水海外止,不知其幾千裏。北線尾與安平鎮城相連,與赤嵌城相對;複有大線頭、海翁崛,為台灣之外障。鹿耳門與北線尾相連,船隻台入之處;是台灣之大門戶也。

上淡水城對麵有兩石雙峙海中,謂之石門。淡水城海中有兩石雙起插天,謂之旗竿石。又有圭礁嶼,船遇之則碎。

城郭

安平鎮城,在一昆身之上。東抵灣街渡頭,西畔沙坡抵大海;南至二昆身,北有海門,原紅毛夾板船台入之處。按一昆身周圍四、五裏,紅毛築城,用大磚、桐油灰共搗而成。城基入地丈餘,深廣亦一、二丈。城牆各垛,俱用鐵釘釘之。方圓一裏,堅固不壞。東畔設屋宇市肆,聽民貿易。城內屈曲如樓台上下。井泉鹹淡不一;另有一井僅小孔,桶不能入,水從壁上流下。其西南畔一帶原係沙墩,紅毛載石堅築,水衝不崩。

赤嵌城,亦係紅毛所築。在台灣海邊,與安平鎮相向。其城方圓不過半裏。

雞籠,淡水小城也。紅毛築之,以防海剽。利於南風,不利於北風。

戶役、賦稅

戶口,自鄭成功開辟二十餘年,漳、泉之民逋逃其中,稍稱沃野。自大兵吊伐,人多歸籍。今供徭(原刊「猺」字)役者,半屬轄內之三十四社。若新附諸番,尚費司牧之撫循,未可征其力役也。

台灣皆屬沙堤,地力最薄。通府額派地丁銀共一萬四千八百八十二兩八錢二分零;稅餉在外。台灣縣糧,額銀五千二百三十四兩二錢七分零;鳳山縣糧,額銀一千二百五十九兩二錢六分零;諸羅縣糧,額銀八千三百九十八兩二錢八分零。

學校、選舉

台灣歸順後,天子思磨鈍振瞶,乃設歲、科二試以鼓勵之。每試府學入泮二十名;補餼五名至二十名,餼額滿止;增亦如之。縣學入泮十二名;補餼三名至十名,餼額滿止;增亦如之。自康熙丁卯年始,其廩、增全額,俟人文盛日具題照內地例補足。

提督軍務侯張公雲翼,念海島文教不可不鼓舞,以開功名之路。特疏題準自丁卯年起,於福建鄉試正額外另廣一名,以待台灣之士。俟九年學成日,始與內地棘闈同較;故蘇峨得登丁卯榜、邑星燦得登庚午榜、林逢秋得登庚午武榜。文明先聲,庶其在茲。今道、府設立社學,教誨番童,漸有彬彬文學之風矣。

兵防

台灣總兵,統兵一萬。共分十營:安平鎮三營、澎湖協鎮二營、南北二營、左右中三營。

津梁

台灣無石,所有橋梁皆磚草砌成;溪流水急,衝而易壞。如大橋頭、烏鬼橋、鐵線橋,今皆無存。獨有嶺後一橋,在東安之界。

自台灣至安平鎮相去僅五裏許,順風則時刻可到,風逆則半日難登。灣之津頭水淺,用牛車載人下船;鎮之澳頭淺處,則易小舟登岸。其餘各港,船可沿溪而入。

天時

天氣與中土殊,雪霜絕少,人不挾纊。三春常晴;至於霪雨,每在秋令。台颶時起,土人謂正、二、三、四月起者為囗〈風貝〉,五、六、七、八月起者為台。台甚於颶,而颶急於台。將至時,先視所至之氣如虹如霧,則預為之防。凡遇風雨將作,海必先吼如雷,晝夜不息;旬日乃平。

地理

南北二路,滿塗蓬蒿,溪急水漲。但幸沙坡坦平,車可連軌而行。

地多震動,水浮石稀,土不堅實;故種植五穀雖與中土同,而一年唯秋季一收。阻饑之患所不能免,幸有薯芋之類足以果腹。

風俗

彈丸外區,為逋逃淵藪。近地多漳、泉人,外多係土番。其人頑蠢,無姓氏,無祖先祭祀;自父母而外,無伯叔、甥舅之稱。不知曆日,亦不自知其庚甲。性好殺人,截其頭洗剔之,粘以銅錫箔,供於家。男女皆跣足,不穿下衣,上著短衫,以幅布圍其下。番婦用青布裹脛,多帶花草。男子約十四、五歲時,編藤圍腰,束之使小;故射飛逐走,速於奔馬。發少長,即斷去其半,以草縳之;齒用生芻染黑;人各穿耳孔,其大可容象子,以木環貫其中;身有記刺,好事者遍刺其文,則紅毛字也。手帶鐲頭,或金銀、或銅錫,多者至數十雙;且有以鳥翅垂肩、以貝懸項而相誇為美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