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衰老
少年既往。歲不我與。孔子曰。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蓋因馬念車。因車念蓋。未 得則慮。得之亦慮。失之趑趄。囁嚅而未決。寤寐驚悸而不安。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兩腎中間。 白膜之內。一點氣動。大如箸頭。鼓舞變化。開闔周身。熏蒸三焦。消化水穀。外禦六淫。內當萬慮。 晝夜無停。八麵受攻。由是神隨物化。氣逐神消。榮衛告衰。七竅反常。啼號無淚。笑如雨流。鼻 不嚏而涕出。耳無聲而蟬鳴。吃食口幹。寐則涎溢。溲不利而自遺。便不通而或泄。由是真陰妄行。 脈絡疏澀。晝則對人瞌睡。夜則獨臥惺惺。故使之導引擦摩。以通徹滯固。嗽津咽液。以灌溉焦枯。若 扣齒集神而不能斂念。一曝十寒。而徒延歲月。雖雲老者非肉不飽。肥則生風。非帛不暖。暖則多淫。 僥幸補藥者。 如油盡添油。燈焰高而速滅。老子雲。以其濃生。所以傷生也。況有明修禮貌。暗伏奸雄。曲 腐 其腸胃。脂粉惑其清真。孤陽獨盛。水穀易消。自恃飲啖過人。恣造欺天之罪。宿緣既盡。惡報 臨頭。其或厭飫沉酣。身居勤儉。誌益貪婪。方聚龜毛之壇。忽作女子之夢。宋齊丘化書雲。慳吝 者化為狗。暴勇者化為虎。雖然身未遷謝。業已成行矣。先賢詩雲。克己工夫未肯加。吝驕封閉 縮如蝸。試於靜夜深思省。剖破藩籬即大家。先賢戒曰。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 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多積陰 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龐居士詩雲。北宅南 莊不足誇。好兒好女眼前花。忽朝身沒一丘土。又屬張三李四家。張紫陽詩雲。人生雖有百年期。 壽夭窮通莫預知。昨日街頭方走馬。今朝棺內已眠屍。妻財遺下非君有。罪業將行難自欺。大藥不求難得遇。 遇之不煉更迷癡。蓋年老養生之道。不貴求奇。先當以前賢破幻之詩。洗滌胸中。憂結。而名利 不苟求。喜怒不妄發。聲色不因循。滋味不耽嗜。神慮不邪思。無益之書莫讀。不急之務莫勞。三綱 五常。見成規模。貧富安危。且據見定。邵康節雲。美酒飲教微醉後。好花須看半開時。又雲。爽 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必為殃。與其病後求良藥。孰若病前能自防。又詩雲。慮少夢自少。言稀過亦稀。 簾垂知日永。柳靜覺風微。但看花開謝。不言人是非。何須尋洞府。度世也應遲。龐居士雲。但願空諸所有。 慎勿實諸所無。餘有詩雲。世人用盡機關。隻為貪生怕死。我有安樂法門。直須顛倒於此。晉有祁孔賓。 夜間讀書。忽聞窗外雲。祁孔賓隱去來修飾。人間事甚苦不堪偕。所得未毫銖。所喪如山崖。晁文元 公法藏碎金雲。眾所好者。虛名客氣。宄其羨財。予所好者。天機道眼。法要度門。又雲。觀身無物。 從幻化緣生。觀心無物。從顛倒想生。又雲。身有安全敗壞者。事之報也。即世而可見。性有超升淪 墜者。行之報也。異世而不知。譬如形聲之有影響。必然之理也。又雲。人有疾苦。或多偶爾非因所作。 無如之何。曆觀幻化之軀。而有甚於此者。能推此理。足以自寬。又雲。仕宦之間。暗觸禍機。 席之上。 密涉畏途。輪回之中。枉入諸趣。古人雲。心死形方活。心強身即亡。金剛經雲。雲何降伏其心。川 老子須雲。你喜我不喜。君悲我不悲。雁飛思塞北。鶯憶舊巢歸。秋月春花無限意。個中隻許自家知。 虛靜天師雲。靈岩皎潔似冰壺。隻許元神裏麵居。若向此中留一物。平生便是不清虛。老子 雲。虛其心。實其腹。是皆融智能黠聰明。而宅天和以卻百邪者也。豈比夫三千六百傍門小法。加之 於萬境煎熬之心。而頭上安頭。又以金石草。木剛烈之劑。餌之於喪津枯涸之體。而求補益哉。 曆觀前人以不仁成家。以仁而保家者有之矣。如以不仁而得。複以不仁而守者。禍不旋踵也。晉書 傳雲。石季龍僭稱帝號。發近郡男女十六萬。車十萬乘。運土築華林園。揚州送黃鵠雛五。頸長一丈。 聲聞十餘裏。泛舟於玄武池。命子石宣祈於山川。因而遊獵。乘大輅。羽葆華蓋。建天子旌旗十有六。 軍戎卒十八萬。出自金明門。季龍從其後宮。升淩霄觀望之。我家父子如是。自非天崩地陷。當複 何愁。但抱子弄孫日為樂耳。宣所過三州十五郡資儲。靡有孑遺。季龍複命子石韜亦如之。出自並州。 遊於秦晉。宣所惡韜寵。是行也。嫉之彌甚。於是相圖之計起矣。俄而宣使刺客殺韜於佛舍。又欲謀不軌。 事發。季龍殺之。季龍既死。其後殲焉。嗚呼。季龍之富貴而不足恃。而今之碌碌者。十百之帑。又 奚足以作威福而造業因哉。今雖枯槁幽棲。而衣冠出處。未嚐用 餡故事。以孔子之性與天道。不可得 而聞也。故 佛以言性耳。佛雲。一切山河天地。皆從如來性中流出。然則佛之一字。乃一切有情之 覺靈也。實為大羅空劫。先天之祖氣。即元始天尊是也。人人皆抱此靈而不自覺。故佛經雲。一切眾 生。本來成佛。以不覺故名曰眾生。以覺故名曰佛。今之地獄變相。乃唐太宗以入冥境界。命宰相 閻立本圖畫。以示世人。餘少年滑稽之時。未嚐不在談笑之下。一日在外因病困極。恍惚所見。與吾 家骨肉所夢同日。境界因緣。無有少異。遂絕口不敢戲謔。後讀史傳語錄文本。始知近代以來。王公 卿士。於佛書中獲大安樂者。不可枚舉。故韓昌黎排之至甚。而終得法於大顛。歐陽文忠公惡之如仇敵。而 亦號為六一居士。豈非自有所得。翻然而改者歟。悲夫。世人不明佛心。而溺於佛事。故梁武帝之禍。 侯景至而不知。秦始皇欲仙。徐福去而不返。況夫瑣瑣勝事。而能勝其業障乎。夫業障之心。以酒為漿。 以妄為常。念念遷謝。晝夜呼吸。共一萬三千五百息。一息脈行三十。元氣周身。脈行八百一十丈。寒 來暑往。知誘物迷。神明流之遠矣。養生之士。以此為主。則是認賊為子。豈不謬哉。故岐伯曰。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易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也。昔有二人。就餘以辯生 死事大者。一曰。人之有生也。賦性於天。養命於地。 百年之身。仁義而已。及其終也。清魂歸天。濁魄歸地。夫複何疑。二曰。人之生也。以身為我。 以得為強。以妄為常。蟲穢之倉。愁慮之囊。或為之讓。或為之攘。均為孳孳。一名殘忍。一名忠良。 拘之則心目外寇。縱之則血氣內戕。欲持其要。莫知所長。業識茫茫。一息不來。烏知其何往。餘 各以一詩遣之。其一曰。原始要終理不訛。四非莊敬怕蹉跎。平生不踐中庸地。一曲陽關沒奈何。 其二曰。超凡一句絕商量。說破教君笑斷腸。一切順違生死事。莫令厭戀作心王。有人能如此。便 見養生王也。大抵桑榆之景。勞逸不同。蓋勞心者甚於勞力者耳。蓋為心王者。勞亦如是。逸亦如是。 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也。其餘扶衰潤槁之方。各類於後。 上夫扶衰潤槁之方。與前所雲不攝之方。備見養生主論。茲不具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