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勝品第一
敬禮等正覺 大悲哀世尊
因彼起正法 三界中真濟
眾中第一尊 無量功德藏
菩薩本所行 我當說少分
我今哀湣彼 開演妙施門
一切諸賢士 應當歡喜聽
菩薩行施時 大地皆震動
巨海湧眾寶 慧雲雨妙花
無心猶如是 況有情識者
菩薩施廣大 猶如虛空界
假使五通仙 充滿十方刹
聽聞猶尚難 況複分別說
無有地方所 而不以求施
淨水浸大地 無有不遍處
無有一切物 菩薩所未施
無有一眾生 不曾受施者
論者語大地 一切應禮汝
何故禮大地 菩薩行施處
菩薩一日施 種種眾雜物
辟支佛百劫 不能知邊際
所以不能知 大悲為施體
能成種智果 施因為最大
此是智者說 施能到彼岸
若一到彼岸 諸度悉具足
波羅蜜義者 名為和集聲
譬如多人處 名之為大眾
菩提之種子 能成大智果
一切眾事具 莫不由施成
施是生天道 出世之胞胎
無相施為妙 平等為最勝
身及物皆施 無有所吝惜
一切處皆施 無有方所者
一切時皆施 無有不施時
於此四施中 心智常不動
如是行施者 名不思議施
若施一眾生 一切盡蒙樂
若不如是施 是名為欺誑
雖名施一人 是為施一切
所以名一切 大悲心普故
大悲所以普 為求種智故
施佛及羅漢 世名良福田
不悲平等施 是為最勝施
無量財寶施 不如暫止息
悲心施一人 功德如大地
為己施一切 得報如芥子
救一厄難人 勝餘一切施
眾星雖有光 不如一月明
眾生垢心重 所施恒為己
菩薩悲心施 如灰去眾穢
救濟慈悲施 普為群生類
如是慈悲施 功德無窮盡
如此微妙施 安樂諸眾生
貪求佛智慧 心無有厭足
如是悲心施 能除無明障
開導愚冥者 使得智慧眼
能滅諸結使 消伏老病死
施與悲心俱 眾生之甘露
施勝味品第二
大悲所起施 意願成菩提
如是知見人 能成一切施
如是一切施 終成一味智
大悲心為體 能起種種施
種種救眾生 得到於智處
能除諸愛結 及以無明垢
能令一切眾 悉皆得安樂
如是悲心施 誰不生愛樂
大悲心所起 功德之施利
不能生愛樂 背離於救濟
是人為愛係 菩提甚難得
諸欲求佛者 愛樂施甘味
智人喜惠施 甘樂菩提味
深見三有過 涅槃味甚樂
速疾欲遠離 一念頃不住
又見於施樂 複過於涅槃
愛樂施自在 心則忘菩提
心既忘菩提 謂菩提難得
自觀樂施心 由悲眾生故
不覺施味樂 施有三樂味
一者求報施味。二者求解脫施味。三者求大悲心施味。此三種味者名增長樂味施
施主體品第三
受者得無量珍寶心大歡喜。施者行少施時心大歡喜。過於受者百千萬倍。能如是施者是為第一行
成就救濟者 飲大悲甘露
菩薩行此行 永除慳病老
菩薩悲心以施為體。世間眾生以結使為體。純以眾苦以為一味。為得樂故行悲心施。日以照明為用。月以清涼為性。菩薩以悲為體。智慧及財施安樂於一切。如從歌羅邏乃至老時十時差別雖至於老不舍嬰孩之相。菩薩虛渴施心救濟眾生亦不舍凡夫。離欲至於非想不離凡夫之相。菩薩不舍施心救濟眾生亦複如是。欲除施渴當飲大施之水。施渴暫息餘渴不已。愛樂施故。一切眾生依食而存。大悲亦爾。依施而存。菩薩法身不依飲食而得存濟。大悲為食菩薩身存。悲心如火。欲施如饑。施與好食。菩薩樂與無有厭足。悲如大海施如沃焦。救濟心為水如沃焦吞流。欲向菩提以眾生為伴悲心為體。施無厭足如海吞眾流無有止息
一切眾生來 各各索異物
菩薩皆施與 心無有疲惓
諸苦惱眾生 盡皆為除滅
設有未除者 心無有厭足
施主乞者增長品第四
有大悲者能處生死。種種施與滅眾生苦。若能如此善住生死
福德善丈夫 悲心施惠手
拔貧窮淤泥 不能自出者
悲心為體能行大施滅眾生苦。如盛熱時興大雲雨。起大悲雲雨於施雹。摧破貧窮如壞山石。拯貧窮者無限齊施。令彼窮者永離貧苦。以大施雨普益一切。眾生貧窮永無住處。菩薩為救眾生修行施時。魔及眷屬皆生嫉妒愁憂苦惱。菩薩修行無量財施法施之時。慳貪嫉妒悉皆驚號莫不愁怖
慈心端嚴身 悲心為千眼
施為金剛杵 菩薩如帝釋
悉皆能摧壞 貧窮阿修羅
菩薩悲心弓 種種施為箭
破貧窮怨賊 永無有住處
悲心堅固根 愛語以為莖
忍辱為枝條 布施以為果
求者為鳥鹿 乞者如大風
能吹施果落 貧者得滿足
菩薩出時夜 慈心如滿月
淨施以為光 求如拘牟頭
以淨施光明 令彼得開敷
乞者既得滿足歡喜悅豫轉相施與亦如菩薩。施乞求者展轉相聞亦如菩薩。菩薩布施流聞一切。諸貧窮者皆來歸向。如曠野樹行人熱時皆往歸趣。菩薩愛樂名勝得解脫。何以故。能使乞求者來使我得施福故。以施福故名得勝處。一切眾生皆來歸集。如是大士悉應敬禮。菩薩心喜即覺身輕。以此相故當知必有來乞求者。若有人來語菩薩言。有乞者來。菩薩歡喜即以財物而賞使者。菩薩即以餘物而與乞者。見乞者來歡喜愛敬。求者言乞。作此語時懷憐湣心。若有乞者不知菩薩
體性樂施。菩薩執手歡喜與語。猶如親友。壞彼不知使生知相。彼乞求者得財歡喜。傍人見之亦複歡喜。願此救濟我者長存於世。此乃乞者真濟。菩薩見乞者時身心歡喜。麵如滿月。使彼乞者歡喜悅豫如甘露塗心。菩薩和顏悅色用慈心眼視於前人如飲甘露。譬如有人盜竊他物至市賣之若得速售心大歡喜。菩薩得施乞者物時。心大歡喜複過於是。如巨富人多饒財寶千子具足隨意恣與愛念歡喜。不及菩薩於乞者心大歡喜。菩薩見乞者時心大歡喜。勝於他人見所親者。若見前人得多財寶。隨心恣意而自[矛*合]高。菩薩見之倍生歡喜若見乞者發言時。菩薩施渴心重。耳聞乞言如飲甘露。若聞乞言心生愛重無能壞者。若聞具足則壞其愛心。菩薩於乞求者常生愛念。若聞其足聲則壞其愛味。菩薩觀前受施福田。頗有共我等者遂見貪愛。眾生則與我等。所以者何。彼貪心無足我施心無厭。彼貪心者愛大施主。菩薩見多乞者亦深生愛敬。貪求者常求施主。欲乞施者常求乞者所欲與之。菩薩常與世人相乞者。皆就施者而乞。菩薩就乞者而施。乞者聞施者財物匱盡生大苦惱。菩薩求乞者不得之時心生憂惱複過於彼百千萬倍。於求乞者菩薩思惟。佛言求不得苦真複如是。菩薩於乞求者生難遭想。所以者何。若無乞者檀波羅蜜則不滿足。無上菩提則不可得。是故於乞求者深生悲惱。若有乞者無上菩提便為手執不難。菩薩聞乞者言與我與我心生歡喜。此今即便與我無上菩提。世間愚癡眾生若聞乞財則生輕慢不生愛敬。菩薩念言所以名為乞者。多是愚癡眾生以慳心故與作惡名。如是人者乃可名為施者。雖有財物複無施心。雖有財施心複無受者。若具足三事是大福德人。如有貧人得大寶藏心生恐懼。或王賊水火來見侵奪。遇值親友而語之言。我今為汝作諸方便令無喪失即大歡喜。菩薩得乞者以為善伴。心大歡喜亦複如是。菩薩悲心遍一切處。於彼乞者特生憐湣。菩薩悲心見乞者和顏悅色。使彼乞者生必得之想。乞者見菩薩顏色和悅之時。即生決定必得之想。菩薩見乞者時。語言。汝來欲須何等隨意而取。安慰之言。善來賢者莫生恐怖。我當為汝作依止處。如是種種安慰乞者。常以愛語使彼乞者心得清涼。種種財寶隨意而與。諸乞求者貪火熾盛。菩薩常以施乳滅貪求火。若能如是種種施者。名為生人。若不如是名為死人。受施者大得財物。餘人見之歡喜讚歎。菩薩爾時菩提之果如在掌中。悲心淨則施淨。若無悲心施不清淨。菩薩作是思惟。善調順意者敬悲心勝能使施淨。菩薩見貧窮者悲心極重。眾生極貧得菩薩施便成巨富。譬如有人得如意珠所欲皆得。諸貧窮者得值菩薩一切貧苦悉皆除滅。菩薩先行財施。次舍所親。又舍手足。複舍身命。如是漸漸次第而舍。菩薩往乞者所與其財寶。喚其乞者與其諸親。若乞者自來現求索相與其手足。若發言求索便舍身命。若不來者自往施之。有來求者尚舍身命。況複財物而不施與。菩薩成就悲心如自己體未曾舍離。見來求者。於己身所生於他想。菩薩身中生其惱熱。雲何愚癡乃於我身生於他想。語乞者言。一切財物先皆與汝。都是汝物。汝今但取。雲何言乞。諸求者言。何時見與。菩薩報言。我先於三界尊前發弘誓願。是時與汝。汝今雲何方從我乞。菩薩發心願一切眾生於我財物生己有想。如辛頭河飛鳥走獸往至其所隨意而飲無遮護者。與以不與先以舍離更不言與。亦複不生歡喜之心。何以故。先以與竟。以一切所舍使諸眾生皆當得樂。菩薩於一切眾生是走使者。一切眾生皆是施主。諸貧窮者心充足時。菩薩爾時檀波羅蜜悉得滿足。檀波羅蜜滿足之時知功德滿足。慳貪者見乞者時則背其麵。修功德者見乞者時歡喜瞻視親近。乞者則得。菩薩施時見受施者展轉相施便生歡喜。一切眾生讚歎歡喜。菩薩聞其讚歎心大歡悅勝得解脫之樂。菩薩悲心施時。見一切眾生多得財寶充足快樂。諸眾生等得快樂已。而發願言。我當久處生死修諸功德不求解脫。菩薩既見眾生能久處生死心大歡喜。我今便為得現果報。設當不得菩提亦為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