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非經典閱讀(2 / 2)

回想起來,最初影響了我後來職業生涯的有兩本書,都不是經典名著。198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美國路德·賓克萊教授的《理想的衝突——西方社會中變化著的價值觀念》, 介紹討論了弗洛伊德、克爾凱戈爾、尼采、薩特、蒂利希等西方思想家的學說。這是第一部我讀懂了的“學術性”著作,在當時為我提供了一張有用的關於西方思想的“知識地圖”,而且讓我懂得現代社會的相對主義困境,人們信奉不同的多元價值,各自有其產生的曆史背景和理論依據,但彼此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緊張與衝突,難以在一個整體框架中被調和化解。後來在美國留學期間,有一天坐在圖書館裏心血來潮,找到了這本書的英文原著。它是如此平淡無奇——不過是一本普通而且有點過時的教科書,卻在20歲時成為我的學術啟蒙讀物,也影響了當時許多中國學人。還有一本當時特別喜歡的書是《思想家——當代哲學的創造者們》(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翻譯出版)。這是英國廣播公司為知識大眾製作的哲學家訪談節目的彙本,由布萊恩·麥基采訪包括伯林、馬爾庫賽、艾耶爾、奎因、喬姆斯基和普特南等14位著名思想家和學者的訪談彙集而成。他們以較為通俗的語言討論了各自的研究及其與社會背景的關係。這是一部能讓人興致勃勃的思想性讀物,猶如親耳聆聽這些名家的言談。我是在這兩本“通俗讀物”的引導下逐漸深入,開始涉獵經典讀物,包括當時陸續翻譯出版或重印的(商務印書館的)“漢譯名著”係列和(上海三聯書店的)“學術文庫”係列。直到1991年出國留學,《理想的衝突》和《思想家》這兩本書一直放在我書架上最醒目的位置。

由此說來,我的學術閱讀起點很低,大概也是今天仍然無所成就的一個原因。比起現在的青年學人,我們這一代人當中有許多是“先天不足”的。個人的曆史猶如自己的孩子,無論是否值得驕傲,終究是無可替代的。也許,正是因為當時可供選擇的書籍相對貧乏,使得我們對書籍格外癡迷而執著。回憶之中,這仍然是彌足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