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誰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1 / 1)

新學期伊始,幼兒園漲價的消息紛至遝來,上升的幅度甚至高達一倍以上(數額在每年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引發了普遍的擔憂和不滿。麵對“讚助費”的飆升,有些人完全不堪負重,不得不選擇讓孩子退園。更多的父母雖然力不從心,還是千方百計為交納讚助費籌款,因為他們決意“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近年來,許多學者專家對類似的口號反複提出了有力的批評,但為什麼起步線上的輸贏仍然是眾多父母們揮之不去的心結?這恐怕不是用一句“觀念錯誤”就能打發的問題。

的確,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說,某些大行其道的口號(無論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還是“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往往是誤導性的,甚至是有害的。首先,教育的標準不隻是“輸贏”問題,還有“對錯”、“好壞”與“美醜”的內涵。“起跑線理論”將教育的功能簡化為“輸贏”之爭,這恰恰是當下社會崇拜競爭的一種病症。如果成年人之間的嚴酷競爭無限度地轉移到初等教育、學前教育,甚至胎教階段,那麼整個社會就可能變成一個弱肉強食的叢林,而一個隻問勝負成敗、不顧是非對錯的國度,無論多麼強大,仍然是野蠻之地而不是文明之鄉。其次,就算可以將人生比作一場賽跑,那也不是百米短跑,而一場漫長的馬拉鬆,最初的一點得失可能完全無足輕重。刻意誇大起跑線上的輸贏,主張斤斤計較、分秒必爭,會給孩子造成過度的負擔。而失去了童心的童年,也很難有未來充滿自由和想象力的成年。就此而言,我和許多學者一樣,強烈反對所謂“起跑線理論”。

但是,所有這些辨析和勸導都不能完全打消人們的憂慮。因為從社會公平的角度來看,“起跑線問題”確實是一個真實而嚴峻的問題。最近一項調查表明,在基礎教育領域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受到最多人群(近三成)關注的就是“優質資源分布不平衡問題”。

關於社會公平有許多不同的理論觀點,但大多包含“機會平等”的主張。就教育而言,一個理想的公平社會應該對所有公民的子女提供同等的基礎教育資源。也就是說,無論孩子的先天智力高低,無論在民族、籍貫和性別方麵的差異,也無論其家庭的富貴與貧寒,他們都應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當然,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完全實現了這種公平的理想,但這並不是放任資源配置不平等的理由。我們當下的現實是,社會資源(包括教育資源)的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對應於財富的等級結構,形成了一種“富者通贏”的局麵。也許,正是由於教育的“起跑線”越來越嚴重地被金錢所扭曲,才會有那麼多人為孩子可能“輸在起跑線上”而恐慌。

困難的問題在於,除非搞一場“均貧富”(絕對平均主義)的革命,否則,在一個貧富不均的社會中,如何可能保證基礎教育的機會平等?家裏交得起讚助費的孩子已經領先了,交不起的就已經落後了,他們怎麼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這是一個難題,但並不是毫無辦法。有一種對於社會公平的設想稱作“複合平等”理論,主張將不同的社會領域盡可能區隔開來,允許每個領域有各自的優勝者,但防止某一個領域的優勢越界擴張到其他領域。比如,財富的優勢應該被限製在消費領域。一個富人可以開豪華轎車、穿名牌衣服或者去高級餐館用餐,享受諸如此類的奢華“消費優勢”。但無論他(她)多麼富有,也不能用錢來“買官”,因為這就將消費領域的優勢轉移到了政治領域。如果他(她)犯罪被判刑,也不能用錢來減免刑期,否則,就是以消費邏輯控製了司法規則。同樣,一個政府官員具有政治領域的優勢,但不能以此而免費或低價享受商品和商業服務。在這裏“腐敗”的含義就是將權力優勢轉換為消費優勢。這個“複合平等”理論(當然不是我的發明)是美國的一位政治哲學家邁克爾· 沃爾澤提出的,其要點之一在於反對“贏家通吃”:任何一個領域的優勢都不應當構成對整個社會的壟斷。在這樣一個社會中,錢是有用的,但絕不是萬能的。

從複合平等的角度來看,基礎教育是一個獨立的社會領域,不應受到金錢的左右。實際上,免費的義務教育正是一種促進機會平等的製度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製了金錢對教育資源的支配。但公平的製度安排在範圍和力度上都遠不盡人意。目前的義務教育還不包括學前教育,使其成為某種商品。而就近入學的政策本來是一種公平措施,但由於優秀師資的地理分布不均,導致對所謂“學區房”的購買競爭,優秀的公立學校也就變相地成為商品。凡此種種都會使財富的優勢擴張到基礎教育領域。

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貧富差異,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更有理由去防止“富者通贏”的格局。時下彌漫的“拜金主義”和“仇富心理”正是對“富者通贏”的現實反映,以為單憑“更有力的思想教育工作”就可改變,恐怕是唯心主義者的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