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

唐太宗(599—649),即李世民,唐代皇帝,公元626——649年在位。隋末隨其父起兵反隋。李淵稱帝時,封為秦王,任尚書令。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得為太子,繼帝位。在位期間,常以“亡隋為戒”,任賢納諫。當時社會經濟有所恢複,舊史家譽為“貞觀之治”。貞觀四年(630年)擊敗東突厥,被鐵勒、回紇等族尊為“天可開”。

功勳卓著玄武奪位

公元599年1月,李世民出生在今陝西武功縣一個官僚貴族家庭。李家自西魏開始就具有顯赫的政治背景,李淵又與隋文帝是姻親。作為世代顯赫的將門之後,李世民從小就受到了家庭尚武習俗的熏陶,所接受的教育也是劍戰攻伐和文韜武略。因此,青少年時代的李世民就養成了“善於騎馬,好弄弓矢”的習慣,練就了一身精湛的技藝。李世民不但喜愛騎射,還喜歡瀏覽兵書戰策,少時就熟讀了《孫子兵法》,並且能夠用孫子之言與父親李淵講論用兵布陣的策略,深得父親的喜愛。

李世民的童年是愉快的。不料,在他八歲那年,楊廣謀殺了其父親隋文帝,成為皇帝。從此,天地為之巨變。興土木,造宮殿,連續三次遠征高麗,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此時的李世民,和全家隨父親職務的調動,到過許多地方,逐漸形成了他意誌堅強、豪放剛烈的性格,養成了愛動腦筋和善於思索的良好習慣,遇事頭腦冷靜、處置果斷。

這時,隋末農民起義已經爆發。公元611年,山東鄒平縣農民王薄率先發動了武裝起義。一時間,各地農民起義也風起雲湧,隋統治階級內部各種勢力也開始分崩離析。公元613年,重臣楊素之子楊玄感發動了大規模反隋起義,給隋煬帝政權以沉重打擊。兩個月後,反叛被鎮壓下去,但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隋王朝搖搖欲墜。

公元616年,李世民隨父親來到山西太原,參加鎮壓甄翟兒領導的農民軍,使李世民受到了初步的軍事鍛煉。公元617年,李淵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隨父赴任。

在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隋煬帝困守江都,危在旦夕,隋王朝即將滅亡。窮途末路的隋煬帝惶惶不可終日,對大臣們無端猜忌,動不動就將大臣或處死或貶抑。李淵也受到隋煬帝的猜忌,早就有取代隋朝之心的李淵也準備起兵反隋,但還是有些猶豫不決。這時李世民仗義疏財,私下結交義士、俠客,贏得了不少有識之士為其出謀劃策。當時的晉陽縣令劉文靜和晉陽宮副監裴寂都是李世民莫逆之交,他們與李世民一道多方勸說李淵盡快起事,李淵終於下定決心。公元617年農曆五月,李世民協助父親李淵除掉了隋煬帝派來監視他們的親信,在晉陽宣布起兵,正式打出了反隋的旗號。

晉陽起兵以後,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以及妹夫柴紹也先後率領一部分隊伍從河東、長安秘密趕至晉陽會師,使起義力量迅速擴大。隨後,李淵建立了左、中、右三軍,李世民被任命為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然而,李淵出師不久就遇到了隋將宋老生的抵抗。由於遇上陰雨連綿,軍餉未到,突厥援軍也遲遲不來,李淵失去信心,準備退回晉陽另作他圖。李世民勸住了父親,使李淵堅定了信心。在攻打宋老生的激戰中,李世民血染戰袍,身先士卒,帶領士兵擊潰了宋老生。

此後,李淵又率軍東進,又遇到隋將屈突通的頑強抵抗,李淵部隊內部意見不一,李世民力排眾議,建議主力繞過屈突通,迅速向長安進軍。李淵再次聽從了李世民的這一大膽建議,還命令李世民沿途收編各路歸附李氏的地主武裝,李世民的西路軍迅速發展到十多萬人。攻下長安後,李淵先將隋煬帝的孫子楊侑立為傀儡皇帝,以便號令天下。然後在關中積極發展勢力。公元618年5月,李淵正式即位,國號為唐,李世民被任命為尚書令,改封秦王。從此以後,李世民就以秦王的身份活動於政治舞台,叱吒於隴西、關東。

唐王朝建立後,政權還不十分穩固。在隋末的政治舞台上,李氏的實力並非最強。誰能順乎形勢,采取正確的作戰方針,誰才能最終取得勝利。但是,李淵稱帝後不便再親自掛帥出征,皇太子建成也需要留在京城協助父皇處理各項政務。因此,指揮和領導統一戰爭的重任就自然地落在了秦王李世民的身上,於是李世民開始了他曆時4年多的艱苦卓絕的征戰生涯。

秦王李世民的第一個對手是盤踞在金城(今甘肅蘭州)的薛舉。當時,薛舉擁兵30萬,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此患不除,李淵就不敢東出潼關,進兵關東。公元618年11月,李世民親自率領大軍討伐薛舉。經過兩次激烈的交鋒,終於蕩平了這一割據政權。

當時,國內尚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強大的軍閥勢力和農民軍勢力,北方突厥汗國更加強大,在唐的北部扶植了占據朔方(今陝西橫山)的梁師都和占據馬邑(今山西朔縣)的劉武周兩個傀儡。劉武周南下攻唐,一時間聲勢浩大。李淵放棄河東,退守關中,李世民予以反對,並主動請纓大敗劉武周。李唐王朝轉危為安。

此後,李世民又轉戰中原,公元620年7月,大軍逼近洛陽。竇建德出於自保,親率10萬大軍增援困守洛陽的王世充。李世民正確地判斷了軍事形勢,衡量了自己的軍事實力,毅然擴大了戰役範圍,果斷地兵分兩路,一路繼續攻城,一路由他帶領,進駐虎牢(今河南汜水),擋住了竇建德的去路。次年五月,再次決戰虎牢,竇建德兵敗被俘,王世充走投無路,舉城降唐。李世民一舉戰敗了王世充、竇建德兩支勁旅的戰役,充分顯示了李世民的機智果斷以及出色的軍事膽略和指揮藝術。

李世民統一全國的卓著功績,使他威信日增,權力日重,政治地位和軍事地位都在迅速增長。李世民還在晉陽起兵和統一全國的戰爭中,利用自己特殊地位和條件,收羅了大批謀臣猛將,逐漸組成了一個以他為核心的政治集團。李建成非常妒忌李世民所取得的軍事地位和政治地位,也很擔心李世民會跟他爭奪皇太子的位置。為了維護自己的皇位繼承權,李建成也大力搜羅人馬,又與弟弟齊王李元吉結盟,共同對付李世民。因而圍繞著王位繼承問題,形成了以李建成為首的“太子黨”和以李世民為首的“軍功黨”,他們互相傾軋,明槍暗箭,愈演愈烈,直到公元626年李世民先發製人才結束了這場皇室鬥爭。

這時,突厥入塞圍攻烏城,李建成便請求唐高祖讓李元吉北征,唐高祖答應了。

臨出征前,太子東宮的王至暗中投靠了李世民,他把李建成和李元吉企圖趁李世民給李元吉餞行時下手的陰謀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聞言大驚,終於痛下決心,采納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的建議,先發製人,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經過密謀,李世民於當天夜裏進宮,向唐高祖告狀,並求得唐高祖下令第二天一早,召兄弟三人一起進宮對質。

第二天早晨,李建成和李元吉奉旨進宮,他們帶著幾名家人來到玄武門時,發現李世民已在門前等著他們。李建成和李元吉覺得事情不對,趕緊撥轉馬頭,準備回去。李世民騎著馬追來,李元吉慌忙轉過身來,拉開弓,就想射殺李世民,但弓弦還沒拉開,李元吉就慌裏慌張地把箭射了出去。李世民很輕易地躲過了,馬上拉弓搭箭,將跑在前麵的李建成一箭射死,李元吉嚇得沒命地騎馬狂奔,結果被李世民的心腹尉遲敬德射殺。太子東宮和齊王府的衛隊2000餘人聞訊趕來,與李世民的士兵混戰在一起。李世民下令將士守住玄武門,並讓尉遲敬德進宮,逼迫唐高祖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並將國事委托給李世民處理。兩個月後,李淵被迫退位,李世民隨即登基稱帝,是為唐太宗。

任用賢能施行仁政

李世民即位之時,中央政權的基礎還不十分穩固。所麵臨的首要問題是穩定局勢,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最高領導集團。他接受了尉遲敬德提出的“殺人太多,不利於天下安定”的建議,采取了寬大安撫和任用東宮屬僚的政策,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後來有名的諫臣魏征就是原來太子李建成的幕僚,李世民曾當眾責備魏征離間其兄弟之情,但魏征堅持不屈,還為李建成沒有聽從他的忠告,最終敗給了李世民而遺憾。對此唐太宗十分賞識。欽佩魏征忠心耿耿,有膽有識,不僅沒有為難他,而且還提升他為諫議大夫,在自己身邊參予決策。

在穩定局勢的同時,李世民又著手整頓父親在位時的宰相班子,以知人善任的原則,逐步建立起了以自己為核心的最高決策集團。這個班子彙集了當時最傑出的人才,在政治上呈現出明顯的朝氣和進取精神。隨後。太宗又對中央機構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改造了三省六部製,為唐宰相製度奠定了基礎。為使中央各部門之間相互監督,太宗特別強調在實踐中堅持討論、封駁、執行相結合的原則,推行“五花判事”製度。與此同時,行政機構也得到精簡,貞觀初年文武官員總共隻有640員。精簡後的國家機器,效率得到了提高,既節省了財政開支,又減輕了人民負擔。通過對領導班子的改革,李世民不僅牢牢的鞏固了自己的地位,而且也為進一步勵精圖治、開創貞觀之治的新局麵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