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調失傳
倚聲之道,抑揚抗墜,促節繁音,較之詩篇,協律有倍難者。上而三代無論,彼漢歌樂府,具仿三百遺意,製有黃門、郊祀、鐃歌、房中諸樂章。延至六朝,以暨開元、天寶、五代十國,尤工豔製。洎宋崇寧間,立大晟樂府,有一十二律、六十家、八十四調,調愈多,流派因之以別,短長互見。迨金、元接踵,遂增至一百餘曲。相沿既久,換羽移商,宮調失傳,詞學亦漸紊矣。
詩餘為變風之遺
詞雖名詩餘,然去雅、頌甚遠,擬於國風,庶幾近之。然二南之詩,雖多屬閨帷,其詞正,其音和,又非詞家所及。蓋詩餘之作,其變風之遺乎。惟作者變而不失其正,斯為上乘。
詩詞之辨
從來詩詞並稱,餘謂詩人之詞,真多而假少,詞人之詞,假多而真少。如邶風燕燕、日月、終風等篇,實有其別離,實有其擯棄,所謂文生於情也。若詞則男子而作閨音,其寫景也,忽發離別之悲。詠物也,全寓棄捐之恨。無其事,有其情,令讀者魂絕色飛,所謂情生於文也。此詩詞之辨也。
曹學士論詞
魏塘曹學士雲:“詞之為體如美人,而詩則壯士也。如春華,而詩則秋實也。如夭桃繁杏,而詩則勁鬆貞柏也。”罕譬最為明快。然詞中亦有壯士,蘇、辛也。亦有秋實,黃、陸也。亦有勁鬆貞柏,嶽鵬舉、文文山也。選詞者兼收並采,斯為大觀。若專尚柔媚,豈勁鬆貞柏,反不如夭桃繁杏乎。
詩詞體格不同
詞與詩體格不同,其為攄寫性情,標舉景物,一也。若夫性情不露,景物不真,而徒然綴枯樹以新花,被偶人以袞服,飾淫磨為周、柳,假豪放為蘇、辛,號曰詩餘,生趣盡矣,亦何異詩家之活剝工部,生吞義山也哉。
李清照論詞
李易安雲:“五代幹戈,斯文道熄,獨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樓吹徹玉笙寒’,‘吹縐一池春水’之詞,語雖奇,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祀樂大備,又涵養百餘年,始有柳屯田者,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於世,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又有張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絳、晁次膺輩繼出,亦時時有妙語,而破研討會何足名家。至宴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者,何也。蓋詩文分平仄,而歌詞分五音,又分清濁輕重。且如近世所謂聲聲慢、雨中花、喜遷鶯,既押平聲韻,又押入聲韻。玉樓春本押平聲韻,又押上去聲,又押入聲。夫本押仄聲韻,如押上聲則協,如押入聲則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漢,若作小歌詞,則人必絕倒,不可讀也。乃知別是一家,知之者少。後晏叔原、賀方回、秦少遊、黃魯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無鋪敘。賀苦少典重。秦即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貪家美女,非不妍麗,而終乏富貴。黃雖尚故實,而多疵病,如良玉有瑕,價自減半矣。”
王士禎論詞
漁洋王司寇雲:“自七調五十五曲之外,如王之渙涼州,白居易柳枝,王維渭城,流傳尤盛。此外雖以李白、杜甫、李紳、張籍之流,因事創調,篇什繁多,要其音節皆不可歌。詩之為功既窮,而聲音之秘,勢不能無所寄,於是溫、韋生而花間作,李、晏出而草堂興,此詩之餘,而樂府之變也。語其正,則南唐二主為之祖,至漱玉、淮海而極盛,高、史其嗣響也。語其變,則眉山導其源,至稼軒、放翁而盡變,陳、劉其餘波也。有詩人之詞,唐、蜀、五代諸人是也。文人之詞,晏、歐、秦、李諸君子是也。有詞人之詞,柳永、周美成、康與之之屬是也。有英雄之詞,蘇、陸、辛、劉是也。至是聲音之道,乃臻極致,而詞之為功,雖百變而不窮。花間、草堂尚已。花庵博而雜。尊前約以疏。詞統一編,稍撮諸家之勝。然詳於萬,略於啟禎,故又有倚聲續花間、草堂之後。”
詩詞風氣相循
詩詞風氣,正自相循。貞觀、開元之詩,多尚淡遠。大曆、元和後,溫、李、韋、杜漸入香奩,遂啟詞端。金荃、蘭畹之詞,概崇芳豔。南唐、北宋後,辛、陸、薑、劉漸脫香奩,仍存詩意。元則曲勝而詩詞俱掩,明則詩勝於詞,今則詩詞俱勝矣。
詩詞風格不同
詩貴莊而不嫌佻。詩貴厚而詞不嫌流露。之三者,不可不知。
王世貞論詞
王元美論詞雲:“寧為大雅罪人。”予以為不然。文人之才,何所不寓,大抵比物流連,寄托居多。國風、騷、雅,同扶名教。即宋玉賦美人,亦猶主文譎諫之義。良以端之不得,故長言詠歎,隨指以托興焉。必欲如柳屯田之“蘭心蕙性”,“枕前言下”等言語,不幾風雅掃地乎。
宋人選詞尚雅
言情之作,易流於穢,此宋人選詞,多以雅為尚。法秀道人語涪翁曰:“作豔詞當墮犁舌地獄。”正指涪翁一等體製而言耳。填詞最雅,無過石帚,而草堂詩餘不登其隻字,可謂無目者也。
鄒程村論兩宋詞
小詞不學花間,則當學歐、晏、秦、黃,歐、晏蘊藉,秦、黃生動,一唱三歎,總以不盡為佳。清真以短調行長調,滔滔莽莽,嫌其不能盡變。至薑、史、高、吳,而融篇煉句琢字之法,無一不備矣。[案:此則見鄒程村詞衷。]
雲間諸公論詞
雲間諸公,論詩宗初盛,論詞宗北宋,此其能合而不能離也。夫離而得合,乃為大家。若優孟衣冠,天壤間隻生古人已足,何用有我。
辛柳詞佳處
今人論詞,動稱辛、柳,不知稼軒詞以“佛囗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為最,過此則頹然放矣。耆卿詞以“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與“楊柳岸、曉風殘月”為佳,非是則淫以褻矣。此不可不辨。
薑詞高潔
薑夔堯章崛起南宋,最為高潔,所謂“如野雲孤飛,去留無跡”者。惜乎白石樂府五卷,今已無傳,惟中興絕妙詞,僅存二十餘闋耳。
白石以後詞家
白石而後,有史達祖、高觀國羽翼之。張輯、吳文英師之於前,趙以夫、蔣捷、周密、陳允衡、王沂孫、張炎、張翥效之後後。譬之於樂,舞囗至於九變,而詞之能事畢矣。
詞與曲分
元時,中囗十往往沉於散僚,關漢卿為太醫院尹,鄭德輝杭州小吏,宮大用均台山長,沉困簿書,老不得誌,而雜劇乃獨絕於時。自元迄明,詞與曲分,無複以詩餘入樂府歌唱者,皆可為歎息也。
明初作手明初作手,若楊孟載、高季迪、劉伯溫輩,皆溫雅芊麗,咀宮含商。李昌祺、王達善、瞿宗吉之流,亦能接武。至錢塘馬浩瀾以詞名東南,陳言穢語,俗氣熏入骨髓,殆不可醫。周白川、夏公謹諸老,閑有硬語,楊用修、王元美則強作解事,均與樂章未諧。
南北宋詞可論正變
詞始於唐,盛於宋,南北曆二百餘年,畸人代出,分路揚鑣,各有其妙。至南宋諸名家,倍極變化。蓋文章氣運,不能不變者,時為之也。於是竹遂有詞至南宋始工之說。惟漁洋先生雲:“南北宋止可論正變,桫可分工拙。”誠哉斯言,雖千古莫易矣。
填詞非小道
昔人雲,填詞小道,然魯直謂晏叔不府為高唐、洛神之流,張文潛謂賀方回“幽潔如屈、宋,悲壯如蘇、李”,夫屈、宋,三百之苗裔,蘇、李,五言之鼻祖,而謂晏、賀之詞似之,世亦無疑二公之言為過情者,然則填詞非小道可知也。
填詞見性情
填詞亦各見其性情,性情豪放者,強作婉約主,畢竟豪氣未除。性情婉約者,強作豪放語,不覺婉態自露。故婉約自是本色,豪放亦未嚐非本色也。
情景不可太分
囗州謂美成能作景語,不能作情語。愚謂詞中情景不可太分,深於言情者,正在善於寫景。
詞須有寄托
詞自隋煬、李白創調之後,作者多以閨詞見長。合諸名家計之,不下數千萬首,深情婉至,摹寫殆盡,今人可以不作矣。即或變調為之,亦須別有寄托,另具性情,方不致張冠李載。
陳眉公論張柳蘇辛詞各有優劣
陳眉公曰:“幽思曲想,張、柳之詞工矣,然其失則俗而膩也。傷時吊古,蘇、辛之詞工矣,然其失則莽而俚也。兩家各有其美,亦各有其病。”斯為詞論之至公。
沈伯時論詞要清空
樂府指迷雲:“詞要清空,不要質實。”此八字是填詞家金科玉律。清空則靈,質實則滯,玉田所以揚白石而抑夢窗也。
詞以神氣為主
詞以神氣為主,取韻者次也,鏤金錯采,其末耳。
詞須縱橫入妙
詞之一道,縱橫入妙,能轉法華,則本來寂滅,不礙曇花。文學性靈,無非般若。頻呼小玉,亦可證入圓通矣。
填詞要訣
填詞要訣無他,惟能去花庵、草堂之陣言,不為所役,俾滓窳滌濯,以孤技自拔於流俗。綺靡矣,而不戾乎情。鏤琢矣,而不傷夫氣。夫然後足與古人方駕焉。
朱彝尊論詞
竹囗朱檢討雲:“宋人編集歌詞,長者曰慢,短者曰令,初無中調、長調之目。自顧從敬編草堂詞,以臆見分之,後遂相沿,殊為牽率。”
花間調即是題
花間體製,調即是題,如女冠子則詠女道士,河瀆神則為送迎神曲,虞美人則詠虞姬是也。宋人詞集,大約無題。自花庵、草堂,增入閨情、閨思、四時景等,深為可憎。[案:此則見詞綜凡例。]
漁洋論溫為花間鼻祖
漁洋雲:“溫、李齊名,溫實不及李。李不作詞,而溫為花間鼻祖,豈亦同能不如獨勝之意耶。古人學書不勝,去而學畫,學畫不勝,去而學塑,其善於用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