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疑惑,必須發問
2010年是我入行20年,也是《楊瀾訪談錄》10周年的紀念,有一位媒體朋友不經意當中說,今年正好是你的2010。還真是有這個巧合。10年也好,20年也好,在人生中不長也不短。
回頭一看,其實一直在匆匆忙忙地趕路,顧不上停下來。借這個機會我停下來,回頭看看走過的路,再望望前麵的天空,是件好事。我們生活在一個渴望成功的時代,我也想成功,我也想證明自己。我跑遍了世界各地去尋找那些成功的人,然後去詢問他們有沒有什麼成功的秘訣。我采訪了500 多位精英人士,對成功的定義有了質疑。到底什麼算成功?更成功又怎樣?我們的社會是不是患了“成功綜合征”?為了“成功”,我們常常忘記自己的初衷和內心真正的渴望;為了“成功”,我們急急忙忙地趕路,經常撞著這個碰到那個,我們是不是想過把他們扶起來,說聲對不起?為了“成功”,我們忽略了路邊的風景,忽略身邊的人,我們能不能停下腳步給他們一個微笑,給他們一個擁抱?我曾接到一個短信,“真正的成功,不是賺了多少錢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這一切身份的時候,還有人願意在你身邊對你微笑。”
蕭伯納曾經說過:“一個理智的人應該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隻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會想去改變環境適應自己。但曆史是後一種人創造的。”在我看來成功的首要意義在於做自己。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妄談創造曆史,但做自己是可望可即的事。張海迪以殘障之身刻苦學習,終有成就的故事固然讓我敬佩不已,更讓我感動的是在20 世紀80 年代的政治環境下,當有關領導告誡她應該把燙成大波浪的長發夾起來以符合“英雄模範”的標準形象時,她在進入人民大會堂,進入聚光燈中心之前的一瞬間,果斷地取下了發夾,讓一頭秀發瀑布般地披在肩頭。她不要做被造型的英雄,她要做真實的自己。
有時出身優裕與出身貧困一樣容易讓人迷失。人的期待就是自己的牢籠。許多富家子弟僅僅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就放棄自己真正的夢想,成為某種傳承的工具。股神巴菲特的兒子彼得在這一點上是幸運的。他19 歲時做出決定,不進入父親呼風喚雨的金融界,而選擇音樂作為自己的職業追求。當他忐忑不安地尋求父親的意見時,巴菲特說:“兒子,其實我們倆做的是同一件事——我們熱愛的事!”彼得在2010 年出版的中文版自傳書名就叫《做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