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道者,至理之目。德者,順理而行。經者,由通之徑也。道猶道路也,德謂善德也,經猶徑度也,行猶行步也,法猶法式也。夫人學道,要當依法尋經,行善成德,以至於道。若不作功德,但守一不移,終不成道。譬如人坐於家中,而不行步,豈得見道裏邪。夫道三合成德,自不滿三,諸事不成。三者,謂道、德、仁也。仁,一也。行功德,二也。德足成道,三也。三事合,乃得道也。若人但作功德而不曉道,亦不得道。若但曉道而無功德,亦不得道。若但有道德而無仁,則至理翳沒,歸於無有。譬如種穀,投種土中,而無水潤,何能生乎。有君有臣而無民,何宰牧乎。有天有地而無人物,何成養乎。故五千文曰:三生萬物。

授上品十戒選署禁罰

悉準按採用陸法師所撰立文。先宿啟畢,次授上品十戒,一時東向平立。

誦智慧頌曰:

智慧起本無,玄玄超十方。結空峙玄霄,諸天抱流芳。其妙難思議,靈感真實通。有有竟不有,無無無不容。

智慧恒觀身,學道之所先。眇眇入玄思,自然錄我神。天尊常擁護,魔王為保言。晃晃金剛軀,迢迢太上前。

智慧生戒根,真道戒為主。三寶由是興,高聖所崇受。汎此不死舟,倏

欻濟大有。當此說戒時,諸天.來稽首。

次誦畢,一時北向,首體投地,迴心禮十方、還向東而伏。

法師還東麵向西,說戒威儀。

天尊告太上道君曰:今當普宣法音,開悟羣生。為諸男女解災卻患,請福度命,拔諸苦根。使生者見道,身脫八難,死者歡樂,飲食天堂,早生人中,轉輪聖王。修齋求道,皆當一心請奉十戒,諦受勿忘。專情默念,洞思自然。勿得雜想,撓亂形神。能如是者,便當靜聽。

第一戒者,心不惡妬,無生陰賊。檢口慎過,想念在法。

第二戒者,守仁不殺,湣濟羣生。慈受廣救,潤及一切。

第三戒者,守貞讓義,不淫不盜。常行善念,損己濟物。

第四戒者,不色不欲,心無放蕩。貞潔守慎,行無點汙。

第五戒者,口無惡言,言不華綺。內外中直,不犯口過。

第六戒者,斷酒節行,調和氣性。神不損傷,不犯眾惡。

第七戒者,不嫉人勝己,爭競功名。每事遜讓,退身度人。

第八戒者,不得評論經教,訾毀聖文,躬心承法,恒如對神。

第九戒者,不得鬥亂口舌,評詳四輩,天人咎恨,傷損神氣。

第十戒者,舉動施為,平等一心。人和神穆,行常使然。

天尊言:修奉清戒,每合天心。常行大慈,願為一切普度厄世。謙謙尊教,不得中怠。寧守善而死,不為惡而生。於是不退,可得拔度五道,不履三惡,諸天所護,萬神所敬,長齋奉戒,自得度世。

天尊言:道尊法妙,人身亦貴。故道開法,遺戒經文,以度人身。人身既度,上與道同。宜為精行,持齋奉戒,夷心靜默,誌念分明,一意歸向,專想不貳,滌蕩六腑,過中不味,內外清虛,每合自然。是其齋日,撚香啟願,應心上徹,四天司邏十部威神,即下履行,觀聽法音,監映爾心。如戒行道,皆列功諸天,禍福立彰,道不負人,勤行諦受,勿使魔言。

天尊言:建齋行道,四天帝王皆駕飛雲綠軿八景玉輿,從真人玉女,手把花旛,前導鳳歌,後從天鈞,白鶴獅子,嘯歌邕邕,燒香散花,浮空而來。瞻履行道,觀聽法音,天王下降,萬靈朝焉。是豈可不盡其法耶。當先授十戒,然後行道,庠序雅步,靜心閑意,坐起臥息,不離儀格,天王懽悅,列名上清,可謂得道方寸之間。

經言:夫感天地,致羣神,通仙道,洞至真,解積世罪,滅凶咎,卻怨家,修盛德,治疾病,濟一切,莫過乎齋轉經者也。夫齋直是求道之本,莫不由斯成矣。此功德巍巍,無能比者。上可昇仙得道,中可安國寧家,延年益壽,保於福祿,得無為之道;下除宿愆,赦見世過,救厄緩難,消滅災病,解脫死人憂苦,度一切物,莫有不宜矣。

經言:夫齋法之大者,莫先太上靈寶齋。靈寶之文,是天地之元根,神明之戶牖,眾經之祖宗,無量大法橋也。若誦經一句,則響徹九霄,諸天設禮,鬼神振肅也。幽深遠妙,難以宣言。夫非天下之至善,莫能致焉。非天下之至信,莫能請焉。非天下之至精,莫能奉焉。非天下之至才,莫能行焉。太上所重,眾真所尊,皆鑄金為字,刻書玉篇,封之於無上大羅天玄都玉京山紫微上宮七寶玄臺。此臺則是太上所治也。五老侍衛,萬帝朝真,玉女執巾,金童揚煙,焚百和合香,流熏紫庭,吐日精以卻穢,散月華以拂塵,神燈朗照,炳燭合明,金風八散,慶雲四陳。飛龍毒獸,備衛玉闕。十方至真,三千大千已得道大聖眾,及自然妙行真人,皆一日三時旋繞上宮,稽首行禮,飛虛浮空,散花燒香,手把十絕,嘯詠洞章,讚九天之靈奧,尊玄文之妙重也。今道士齋時,所以巡繞高座,吟詠步虛者,正是上法玄根眾聖真人,朝宴玉京時也。行道禮拜,皆當安徐雅步,審整庠序,俯仰齊同,不得參差。巡行步虛,皆執板當心。冬月不得拱心,夏月不得把扇,唯正身前向,臨目內視,存見太上在高座上,注念玄真,使心形同丹,合於天典,則為飛仙之所嗟歎,三界之所軌範,鬼神之所具瞻也。不得左顧右盻,更相前卸,及言語笑謔,有所嗬喚,則觸忤威靈,四司糾過,五帝結刑,明科所禁,可不慎哉。

經言:齋時日夕各三時,燒香悔過,唯一心聽受經法妙賾之義。故轉經說法,像古真人教化時也。聖人傳授經教,教於世人,使未聞者聞,未知者知。欲以此法橋,普度一切人也。行道之時,故不可得亂語,論及世務,唯當請問法師經義禁戒,法師當為解說真要。能使內外夷然,敬受經一句,則司命延加十算,後皆聰明智慧。若內外躁競,毀忤經文一句,則司命奪十算,後隨癡愚盲道。故真人不言,言必有中,言皆合於法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