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常傾向於相信現狀會長時間持續。當市場蕭條低迷的時候,很難使人們相信這隻是市場活躍與景氣的前奏。而當價格上揚、經濟繁榮的時候,人們又經常會說,盡管以前的繁榮未能持續,但由於情況不同,當前的繁榮肯定會與以前有所不同而得以持續。但事實上,所有的情況都會依據供求關係的變化而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交易的周期性眾所周知:一段蕭條時期過後,小型經銷商可能會發現無法再按以前交易的低價如數購買到現買現用的產品,所以他們會稍微增加采購量。由於購買總量增加,批發商的業務也會隨之增加,同時也會刺激商品製造商增加產量,並隨之雇傭更多的勞動力,使得工業製成品和農業產品的銷量增加。循環在生產商處結束。在該循環的每一步,都伴隨著價格的上漲,采購量和信任感也會相應地增加,最終使零售商可以毫不猶豫地頻繁購買產品,數量可以達到為了促進貿易的循環之初的水平。如果這種情況廣泛出現,就會使市場需求源源不斷,貨物產量大幅增加,運輸程度繁榮,最終使更多的資本尋求到華爾街進行投資。蕭條時期內,這些交易的情況正好相反。當零售商和批發商發現貨物價格下降時便會縮減采購量。而且如果購買的產品數量超過需求導致損失而不是獲得利潤,則信任感便會減弱同時對產品的再需求也會下降。在縮減采購量的過程中,交易的各個方麵都會受到影響。這種循環儼然成了可以生成火焰的可燃燃料。根據經驗,循環的周期一般為5年,即需要大約5年的時間便可以使一個沒有存貨的國家形成存貨市場,再需要5年便可以消耗掉有存貨的國家的存貨甚至全世界的存貨。
股票市場的變化作為此情形的結果而非原因,總會做出回應。然而,這種回應也是打了折扣的反應。這是因為,股票價格的下跌通常預示著商品價格的下跌,而操作者會由於預見到商品價格的變動,懼怕承擔較大風險而將股票售出。”
———道·瓊斯
“不管是在金融、哲學還是任何一門人文的學科裏,以下結論均成立,即人類具有弱點,其總體傾向是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東西而不是現實存在的東西。大眾傾向於憑借特有的個性、強烈的感情或衝動而不是冷靜沉著的思考做出判斷。很少有人依據事實———哪怕是表麵現象———來得出不帶有自身樂觀或悲觀主義色彩的結論。這種弱點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通常很少有人願意費力地鑽研金融問題或者謹慎地從紛繁的說法中得出自己的結論。在賣出或買入股票時,他們的行為往往受模糊卻惹眼的東西而非具體實用的事物所左右。從世俗的觀點來看,沒有什麼人類的活動比金融界對於準確而均衡的思維要求更高了。但是,如果有人持有債券,那麼他是否確切地知道什麼是債券的留置權?如果他對成為公司股東感興趣,他是否確實仔細地研究過該公司的年度報告?是否真的清楚支付紅利的智慧和支付各種經營費用和折舊費用的真正意義?下麵這個故事可以稱為近代金融史上的重要事件,其經驗和教訓可以用來提醒人們需要謹慎處理相關金融問題。這個故事是講芝加哥—密爾沃基—聖保羅鐵路公司由於對其應盡的義務認識不夠而喪失了非常寶貴的權利。當這家公司必須按債券票麵價值接受付款時,才意識到幾周前他們原本有權將這些債券轉換成價值雙倍的優先股,但為時已晚。該債券可以在特定時間、以特定方式轉換為優先股的聲明再清楚不過了,然而很多的債券持有者卻根本未能正確理解。此外,那些接收過金融培訓的員工也在該事件中存在疏忽之處。據說,該金融機構的一位在與北太平洋股票的競爭中舉足輕重的人物承認:他在深陷這場北太平洋股票爭奪中無法抽身的時候才看到了關於優先股的完整說明,而競爭的成敗也正是由這個備受爭議的聲明決定的。當他發現那項說明中還有未留意過的條款時,極為震驚。”———丹尼爾·凱洛格(菲利普·金)
.一位記者寫道:我持有的艾奇遜和密蘇裏太平洋股票已經獲得了好幾點的盈利。可我每天隻能看一次市場行情,所以非常擔心盈利會在我沒留意時消失。同時,我也希望通過繼續持有以獲得更多的利潤。請問我該怎麼操作?
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為股票設置止損指令,並將其保持在比最高價低兩點的水平上。舉例來說,如果密蘇裏太平洋股票的價格為117.5點,則應該告訴股票經紀人在回落至115.5點時便將其賣出。如果股價升至118.5點,就將止損指令提高到116.5點。堅持按照此法執行,直到止損指令被執行或已獲得了滿意的收益。對於外地的操作者來講,在已經獲得收益的基礎上,這是最佳的交易方式。在哄抬股票價格活動的操作過程中,股價往往會不斷飆升,回落通常不會超過兩點。某些操作者認為2.5點的止損區間安全係數更高,因為有時候2點的止損區間有可能使可觀的利潤落空。然而大多數情況下,如果某隻股票下跌兩點,便有可能進一步下跌。操縱者在哄抬股票價格活動中往往希望看到一點左右的回跌,因為這可以使他們不斷試探市場,衡量公眾是否已跟隨其操縱。但是他不希望回跌幅度太大,原因是他並不想打擊自己辛辛苦苦營造起來的市場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