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宇宙

什麼是宇宙?

從來沒有人真正弄清過宇宙是什麼,也從來沒有人知道宇宙空間究竟有多大。現在,我們所知道的就是宇宙中有恒星,它們像太陽一樣發光,掛在遙遠的天空;有行星,像地球、金星那樣不發光,它們靜靜地掛在黑暗的天空,圍著恒星轉呀轉;有星雲,有的由灰塵和氣體構成,有的由恒星構成,一團一團地懸掛在宇宙中;當然還有彗(huì)雪星。從一顆星到另一顆星,也許用一生的時間,坐最快的宇宙飛船也無法到達。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用每秒鍾行走30萬千米的光速去測量宇宙,也沒有辦法到達它的邊際的原因。由於路途遙遠,人類目前的探測手段有限,所以,像地球一樣帶著幽藍光澤的行星,在宇宙中還有多少呢?這有待於科學的發展。

宇宙的起點在哪裏?

霍(huò)雪金在他的《時間簡史》裏麵告訴我們:宇宙大約誕生於150億年前,那時宇宙隻是一個點,不占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的概念。在這一點發生了大爆炸,時間和空間從此開始,物質形成。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越來越大,不斷膨脹,直到今天,宇宙仍然在膨脹之中。

宇宙是什麼模樣?

宇宙作為一個永久的謎團對人類的思維是一個永久性的挑戰。人們不斷根據已獲取的材料進行大膽而有益的設想。在無邊的宇宙中顯得渺(miǎo)雪小的人類一直在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宇宙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諸如天圓地方的“蓋地說”一類的宇宙說現在已經沒有了市場。通過目前最先進的天文儀器,人們觀測到,在宇宙中有一些大尺度的有序狀態,即星係和星係團組成長形的或紡綞式的帶子,有的形成巨大的物質氣泡狀的分布態勢,有些地方星係密布,有些是空無一物的區域。於是天文學家們提出了三種宇宙結構模型:薄(bó)雪餅模型、等級式成團模型、分形接近。宇宙真正的麵目還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的探索。

宇宙中存在哪些物質?

在漢語中,“宇”是指無限的空間,“宙”是指無限的時間。宇宙就是一個無邊無沿、沒有中心、沒有形狀、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的物質世界。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有個過程。古代人認為地球就是宇宙。後來人類的視野從地球擴展到太陽係,進而延伸到銀河係,然後又開拓到銀河係之外的河外星係、星係團、總星係。太陽連同它周圍的九大行星、眾多衛星、神秘莫測的彗星、無數的小行星和流星體組成了太陽係。

盡管太陽係成員眾多、幅員遼闊,但在宇宙中所占的空間隻有極小極小的一部分,比太陽係範圍更大的是銀河係,銀河係中有1500億顆恒星。

銀河係也不是宇宙的盡頭。在銀河係之外,還有許許多多像銀河係一樣的星係,我們稱它們為“河外星係”。至今,已發現10億多個河外星係。所有的河外星係又構成更龐大的總星係。除此以外,宇宙中肯定還存在著其他我們目前尚未發現的東西。

宇宙的邊在哪裏?

每當人們翹(qiào)雪首仰望茫茫太空、神馳遐想之時,總是有人要提出這樣的疑問:宇宙究竟有多大?

有沒有盡頭呢?

在太陽的周圍,有地球、金星、火星、木星等大小不同的九個行星在不停地運轉,這就是太陽係。那麼在太陽係以外又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那是一個聚集著約2億顆像太陽一樣的恒星的銀河係。銀河係像一塊鐵餅,直徑為100000光年,中心部分厚度為15000光年。如果飛出銀河係,又會到什麼地方呢?

在那裏,有無數像銀河係一樣的世界,叫做星雲。與銀河係鄰近的是仙女座流星群。這個流星群和銀河係大小、形態大致相同,大約聚集著2000億顆恒星。

1929年,美國的哈佛爾發現:所有星雲正離我們遠去。比如離我們約25億光年的星座星雲以每秒6700千米的速度,57億光年外的獅(shī)雪子座星雲以每秒19500千米的速度,124億光年外的牽牛座星雲以每秒39400千米的驚人速度,紛紛離我們而遠去。

照這樣持續下去,星雲到達100億光年處其運行速度將達每秒300000千米,這和光的速度相等。這樣,所有星雲的光就永遠照射不到我們地球上來了。因此,100億光年的地方將是我們所能見到的宇宙的盡頭。再遠處還有星雲,但是由於光無法到達,我們也就無法觀測了。當然這是一家之言,還有其他不同的解釋。

有人認為,宇宙呈氣球型,它像氣球一樣不斷膨(péng)雪脹(zhàng)雪,其中有些星雲隨之離我們遠去。但到一定的時候,氣球又會縮小,星雲也會隨之接近我們。還有人提出,宇宙是馬鞍形,它如同馬鞍,不斷地朝著鞍的四個邊緣方向擴展。按這一解釋,在遙遠的將來,星星將逐漸遠離,夜空會變得單調寂寥。不過,有人對此持不同意見,認為宇宙是永恒的。雖然它會無限地擴展,但在擴展了的空間還會產生新的星球,宇宙再怎樣膨脹,還會增加新的星家族。因此,宇宙空間不會荒寂。究竟宇宙的盡頭在哪裏,人類目前還隻能進行一些推測。

2004年3月1號,借助設在南美智利的歐州ESO天文望遠鏡,法國與瑞士科學家發現了一個距地球132億多光年的星係,這是人類所能看見的宇宙最遠的地方,把它命名為IR 1916星係。

宇宙正在以多大的速度縮小?

問的是“宇宙正在縮小嗎?”可是宇宙目前正在以驚人的勢頭膨脹呀?

人們把和我們銀河係一樣的天體叫做銀河。有名的仙女座的M31也是銀河。我們不僅用天文望遠鏡觀察這些銀河的姿態,還要用分光鏡將它們的光分展成像彩虹那樣的色帶(也叫光譜),然後測量並研究光譜的橫切線。結果了解到,越遠的銀河,光越紅,也越弱,越遠的銀河,越快速地遠離我們而去。

遠去速度的比率叫“哈勃(bó)常數”,盡管多少有點不準確,但推算每100萬光年遠去的速度是184千米/秒。因為M31銀河是230萬光年,所以它周圍的空間擴展速度是42千米/秒。看起來,似乎速度也不是快的不得了。可是,要問在150億光年的地方速度會怎樣,答案是276萬千米/秒,接近30萬千米/秒的光速。比這更遠的地方就觀測不到了,也就是說到了宇宙的邊際。

霍金在他的《時間簡史》裏給宇宙的結局做了這樣的描述:宇宙在膨脹到一定程度後,宇宙開始收縮,可能會收縮成一個點,一個不占用空間的點。到那時時間結束。

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顆?

晴朗的夜晚,滿天星鬥閃爍著光芒,像無數銀釘密密麻麻的鑲嵌在深黑色的夜幕上,閃閃發光。

倘若有人問你,天上有多少顆星星?

你一定會回答:沒有數過。能否數一下呢?

你也一定會搖搖頭。天上的星星大大小小、密密麻麻,似乎不可計數,所以有首兒歌唱道:“天上星,亮晶晶,數來數去數不清……”

然而說來令人難以置信,若以肉眼可以看見的星而言,總共不超過7000顆。而且由於站在地球上的人們,至多隻能見到頭頂上的半個天空,所以我們通常所見的星不過3500顆左右。

誰都知道,天上的星星有亮有暗。早在二千多年前,天文學家就按照它們的亮度把星星排了隊,把那些最亮的稱為“1等星”,稍次的為“2等星”、“3等星”……人的肉眼能夠看見的最暗的星是6等星。實際上,在整個天空中,1等星隻有20顆,2等星46顆,3等星134顆,4等星458顆,5等星1476顆,6等星4840顆。從1等星到6等星加起來,總共為6974顆,即使加上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行星和太陽,也隻不過6980顆。

當然,這隻限於肉眼可見的星星,並不是天上實際的星數。宇宙中的實際恒星數的確是一個天文數字。這隻要用望遠鏡看一下就可明白。望遠鏡中的星星比肉眼所見有成倍的增加,而且所用的望遠鏡越大,能見的星星越多。例如,一架不大的雙筒望遠鏡大約可見到7~8等星,用南京天文儀器廠製造的120(鏡頭直徑為120毫米)望遠鏡可見到14等星。而若用美國帕洛瑪(mǎ)山上的5米大望遠鏡,則可以看到21等星,即將近20億顆。

其實,即使用直徑為5米的天文望遠鏡來觀測星星,所能見到的星星也隻是滄海一粟。茫茫宇宙中的恒星實際上是難以計數的。僅我們太陽所在的銀河係中,一般估計包含有15×1011即約1500億顆恒星,而人類靠現在的觀測手段已觀測到了幾十個這樣的“銀河係”。誰都知道,“現在觀測到”的遠不是宇宙的全部。因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天上的星星確實是無法計數的了。

星星的亮度為什麼不同?

當我們仰望星空的時候,會發現滿天星星中,有的亮,有的暗,亮度的差別很大。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決定一顆星星亮度的因素有兩個,既要看它自身發光能力有多強,又要看它離我們地球有多遠。天文學家把星星發光能力劃分成25個星等,發光能力最強的比最差的相差100億倍。不過,一顆星星即使發光能力再強,如果它離我們很遠,那麼,它的亮度還不及發光能力比它差幾萬倍的星星。

比如,有一顆叫“心宿二”的恒星,它的體積是太陽的22億倍,發光能力約是太陽的5萬倍,但是它離我們地球有410光年,因為距離實在太遠,所以它在我們看來隻不過是一顆閃爍著紅光的亮星,可是,假如把“心宿二”搬到太陽的位置上,那麼,地球上的一切萬物早就被它烤(kǎo)化了。

天空中哪一顆星星最亮?

在冬春兩季的前半夜,仰望繁(fán)星點點的星空,在偏南方的天空中,有一顆全天最明亮的恒星,它就是天狼星。

假如用較大的望遠鏡觀察天狼星,就會發現:天狼星實際上是一對相互繞轉的雙星。我們肉眼看到的天狼星的光跡,幾乎全部來自天狼星的主星。這顆主星呈藍白色,質量、直徑約為太陽的2倍,亮度約為太陽的20倍,但因其距地球僅87光年,所以看起來它的亮度堪(kān)稱世界第一了。

天狼星的伴星是1862年通過望遠鏡發現的。據觀測:伴星的發光量僅及主星的萬分之一,但其表麵溫度比主星還高,可達2萬多攝氏度。其實這顆伴星雖然“個兒”不大,但其質量卻與太陽相當,它的體積很小,但質量很大。每立方厘米大約重3800千克。天狼星伴星的低光度、高溫度、單位體積的高質量都說明它是一顆白矮(ǎi)星。

星星的位置為什麼會變化?

平時,在我們的肉眼看來,星空中的星星的相對位置是不變的,但實際上星空的整體位置卻在緩慢地、不斷地變化著。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所有的星星都圍繞(rǎo)著北極星打轉,打轉的周期與晝夜周期接近,但並不完全一致,每天略提前些。如果今晚10時在正南方看到天狼星,而在第二天是晚上9點56分看到在同一位置的天狼星。要是在1年之後再觀察,則要提前整整24小時才行。

星星位置的變化,是地球自轉和公轉所造成的。大家知道,地球每24小時自西向東繞軸自轉一周。地球自轉時,居住在地球上的人也跟著轉動,但我們並不感覺到地球在運動,而是感覺到星星由東向西運動,因此,我們看到的是星空背景的逐步變化。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著太陽運動,在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地球所處位置不同,我們看到的星空也就不同。地球的公轉和自轉合在一起,就使我們看到的星星每天提前4分鍾出現了。

為什麼北極星總是指向正北?

每當我們遙(yáo)望星空的時候,最容易發現的星星大概就是北鬥星了。北鬥七星其中有四顆星排列成梯形,好似勺形的鬥口,另三顆星好似鬥柄(bǐng)。將鬥口外沿的兩顆星的距離延長5倍,就是北極星了。

人們經過長期的觀測發現,幾乎所有的星星都是東升西落,隻有北極星好像一動不動,其他星星都在圍繞它運動。大家都知道,正因為地球在一刻不停地圍繞著一根假想的自轉軸自西向東地旋轉,才有了晝夜交替,同時也形成了星星的東升西落。如果這個假想的自轉軸向兩側無限延伸,其中一側的延長線會從北極星附近經過。我們將這一點稱之為北天極,它所指的方向就是正北方向;與其正相對的另一側就是正南方。而我們正是利用北極星的方向來辨別地球的正北,所以它就很自然地成為夜間指示方向的最好標誌了。如果夜間你辨不清方向,隻要找到北極星,東南西北的方向就清楚了。

太陽係以外的星球上有生物嗎?

適合生物存活的環境必須是能使生物的形狀和活動總保持穩定,還能使生物攝取熱能,排除廢物,並從外部補充新的物質。所以,那種冰凍或火熱的極端惡劣的環境是不適合生物生存的。生物存活還需要能溶解營養、釋放能量的水和氧等。假如能在月球或火星上建造一處可調節環境、儲存氧和食物的房子,就能像宇宙飛船裏那樣暫且忍耐一段時間,否則,生物就無法生存。由此可見,太陽係裏不可能有這種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