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有一個人請求接見,他保證,隻說三個字。如果多說了一個字,情願被下鍋煮死。於是,靖郭君破例接見了他。這個客人快步上前說:“海大魚!”說完掉頭便走。靖郭君被這沒頭沒腦的話勾起了好奇心,立即叫手下的人留住客人。客人說:“我不敢拿死當兒戲。”靖郭君說:“沒關係,再講下去。”
於是,客人說道:“你沒有聽說過大魚的故事嗎?網不能捕住它,鉤不能勾住它。但如果在遊動中脫離了海水,那麼連螻蛄和螞蟻也可以欺侮它了。現今的齊國,就是你的海水,你長期有齊國的庇護,還用築薛城幹什麼呢?如果失掉了齊國,就算是把城牆築得天一般高,仍舊是沒有用的。”
靖郭君聽取他的意見,停止了築牆。
該誰走過來
顏(chù),是戰國時齊國的處士。一天,齊宣王召見他。他來到宮中,齊宣王以君主的驕態呼喚道:“,走過來!”
想不到顏也表露出一種極為高貴的樣子,竟然也對齊宣王呼喚道:“王,走過來!”
齊宣王將要發怒時,左右的侍臣對顏說:“王是人君,你是人臣,王叫你過去,你卻叫王走過來,難道能這樣嗎?”
顏辯道:“論起道理來應該這樣:我果真走過去了,在別人看來,是仰慕王的勢利;而我叫王走過來,在別人看來,是王能夠趨奉賢士。如果叫我做仰慕勢利的事,還不如讓王做趨奉賢士的君主好啊!”
齊宣王雖然心裏很不高興,但說不出處士的話有什麼不對的地方,隻好無可奈何了。
彭祖臉長
漢武帝是個有作為的皇帝。大概是受前代的影響,他很信神,對相術之類的事也很感興趣,深信不疑。東方朔總想找機會規勸他。
一天,漢武帝對群臣說:“你們知道嗎?相書上說,鼻子下邊到口之間這‘人中’長一寸,可以活到100歲。”
東方朔聽了哈哈大笑。有人當時向皇上報告,說東方朔不敬重皇上,是有罪的。東方朔趕快摘下帽子,對皇上說:“小臣不敢笑陛下,是笑那彭祖。”
彭祖是傳說中的高壽人,為什麼笑他呢?皇上讓東方朔說清楚。東方朔說:“彭祖活了800歲,要按陛下所信的相書上說的,彭祖就該有八寸長的人中,按比例,那臉豈不有一丈長了嗎?”
喝長生酒
漢武帝聽說君山有長生酒,便帶一些人到那裏去,東方朔是少不了要跟去的。
君山廟的和尚,把製作的生長酒獻給皇帝。東方朔先接了過來,對武帝說:“這種酒我見過,請陛下允許我先嚐一嚐,看它是真是假。”
漢武帝點點頭,讚揚他代君嚐酒的忠心舉動。誰知他一仰脖子把長生酒喝個精光。武帝大怒:“獻給朕的長生酒,被你喝光了,該當何罪。來人嗬!”這就要處死他。
東方朔麵不改色地說:“請陛下息怒!假若陛下能殺死我,就說明這酒是假的,並不能使人長生;假如酒是真的,我可以長生,陛下也殺不死我!”
皇帝一聽,果然“息怒”了。
上林苑樹名
有一天,東方朔陪漢武帝遊上林苑。這上林苑是秦朝建都鹹陽時所修的,漢時重建為宮苑,周圍有300裏,內建離宮70所,有禽獸,供帝王狩獵,有花木,供帝王遊覽。
漢武帝見到一棵樹,連稱好樹,問東方朔叫什麼樹。東方朔也不認識,便按“好”的意思,編個名字,說:“這樹名叫‘善哉’。”武帝不相信,私下裏找人辨認這棵樹,便暫時把這件事放下了。
過了幾年,武帝又問東方朔這樹名,東方朔也早打聽過了,便回答說:“叫‘瞿所’。”武帝說:“你這個東方朔,原來告訴我叫‘善哉’,騙了我好幾年。你說,是怎麼回事?”
東方朔這才想起幾年前他隨口胡謅的“善哉”來。不過,他很會辯白,說:“這沒有什麼可奇怪的。小時叫駒的,大了叫馬;小時叫雛的,大了叫雞;小時叫犢的,大了叫牛;人也是這樣,小時稱兒,大了稱老。這樹,過去叫‘善哉’,幾年後,現在該叫‘瞿所’了。”
漢武帝聽了,哈哈大笑,不再追究了。
孔融好口才
東漢末年的文學家孔融,字文舉,從小就思維敏捷,有文才,也有口才。
他10歲那年,隨父親到洛陽。李膺是統轄7郡的長官,辦公地點就在洛陽,孔融要去會一會這位掌大權的人。
李府是不輕易讓人進去的,隻有那些社會名流和本家親戚才可以,否則,門房都不通報。孔融跟門房問:“我是李府的親戚。”通報之後,便把他讓進前廳坐下等候。
李膺出來,見是個小孩子,心中不悅,但也很客氣地問:“你和我是什麼親戚呢?”孔融說:“想當年春秋時期,我的先人仲尼(孔子)曾向您的先人伯陽(老子)請教過,他們有師生之誼,這樣,我們孔李兩家是曆來都有通家的交情,還不是親戚嗎?”
李膺見小孔融很會講話,就喜歡上他了,對他說:“留在這兒吃飯吧?”孔融說:“可以吃。”李膺對這種回答有些不滿,說:“我要教教你作客人的禮節:但凡主人讓你吃飯時,就不必說謝謝了。”這說的是反語,是嫌孔融沒說句客氣的話。誰知孔融回答說:“我也教教您老人家當主人的禮節吧:要留客人吃飯,就不必征求客人的意見。”
李膺這時對孔融十分驚服,便說:“你將來是大有出息的。可惜我活不了多久,看不到你出息的時候了。”孔融說:“大人離死還早著呢?”李膺問:“你怎麼知道?”孔融說:“不是有句俗話叫‘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嗎?說人快死的時候,說的話都中聽。你老人家一向不說中聽的話,所以我說您還能活許多時候呢!”
孔融在李府,先談孔李兩家“世交”的關係,再談“為主之禮”,又勸告李膺要“言善”。孔融的辯論,非常機警,也通情達理。
在他們談話時,大夫陳韙進來了,聽了一段孔融的議論。
發現李膺被辯得無話可說時,想為李膺解圍,便不知趣地暗指孔融說:“小時候聰明的孩子,長大了未必能有什麼出息。”
孔融一聽,馬上反唇相譏:“想必你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的了。”
一句話,把陳韙說了個大紅臉。